APP下载

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案例分析

2012-08-15栾建章孙一楠

公共外交季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组部中国共产党干部

栾建章 孙一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理性,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的误解,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生的重要变化不相符合,也与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上实际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从2009年开始组织的“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理性,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日益得到广泛认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虽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的误解,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生的重要变化不相符合,也与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上实际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长期以来的“妖魔化”所致,但与我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为了超越意识形态而淡化甚至回避意识形态也有一定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仅“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不够的,还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从2009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涉党领域的公共外交,加大涉党信息的对外投放,并率先组织了“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以下简称“走进”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走进”系列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效果评估

从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中联部与中央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合作,先后邀请120多个国家的280人次高级外交官、100人次媒体记者和20余名知名学者以不同形式走进中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联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活动中,除安排他们听取各部门职能情况介绍、参观办公场所、观摩工作流程外,还安排各级干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与他们互动交流、回答提问。从两年来的实践看,“走进”系列活动得到了参加者的普遍好评和有关方面的肯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传播宣介目的。

“走进”系列活动有助于消除外界对党的部门和干部的“神秘感”。不少多次参加“走进”活动的驻华使节表示,从中央党校,到中组部、中纪委、中宣部,一批国外所完全不熟悉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部门陆续打开大门,这体现了中共开放友善的姿态,有利于国际社会正面了解中共及其执政理念。很多活动参加者对党中央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时报》、路透社、香港凤凰卫视等境外媒体还多角度、多侧面报道“走进”活动,总体评价积极。

“走进”系列活动促进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的理解。一些多次参加“走进”活动的驻华使节表示,中共中央各部门的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理念先进,干部队伍的素质也比较高,这从一个侧面解释和说明了“中国模式为什么行”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使节表示,中共在宣传、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党际交往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政党分享借鉴。参加走进中纪委和中组部活动的非洲媒体记者表示,西方媒体提到中共,最常用的词就是专制集权,但是通过参观和互动问答,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很开放,理念很现代,也不回避问题。

“走进”系列活动激发了外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兴趣。参加“走进中组部”活动的西方学者认为,此类活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一手资料不足、信息渠道不畅、高端交流匮乏等困难,不少人表示将把自己在“走进”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通过学术成果客观地传播出去。清华大学外籍教授贝淡宁在参加活动后不久即在《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媒体发表文章阐述中国“贤能政治”传统对中共干部选拔的影响和中共执政地位合法性来源等问题。不少多次参加“走进”活动的外国驻华使节表示,此类活动很有意义,希望能够继续办下去,今后还希望能有机会深入到地方党的机关参观走访。一些使节还提到,将来在设计本国政党和媒体代表团访华安排时,参访党的部门是一个优先选项。

“走进”系列活动的主要做法

在活动传播主体的选择上聚焦党的高级干部这个“重量级”群体,突出活动的高端性、权威性和吸引力。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在驻华使节“走进中宣部”和“走进中组部”及国外知名学者“走进中组部”等活动中会见了参加活动的代表,向他们介绍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组织干部人才工作的任务、特点和具体做法,并就使节和学者提出的新媒体的管理与应用、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选拔干部的德才标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解答和坦诚沟通。省部级领导干部也分别在系列活动中与参加活动的使节、记者、学者座谈交流,向他们介绍党的干部培训、纪检监察、对外交往、党史及经典理论编研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党的高级干部亲自参加活动并担纲主讲人,既提升了活动的层次和水准,又以他们广博的学识、平易的态度和幽默的表达展现了党的领导干部开放、坦诚、亲切的形象,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活动参加者(受众)的选择上聚焦具有“功放器”效应的群体,提升传播力,扩大传播面。涉党领域信息的抽象性、系统性、思辨性、小众性等特点决定了党的对外信息传播的受众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理解领会能力,即受众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具备对理念思潮、政党政治等问题的认知兴趣、理解能力和思辨习惯;二是“二次传播”能力,即参加者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能有效影响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受众。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就可发挥如高保真音响中负责“接受—放大”的“功放器”的作用,由此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就成为一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过程。根据上述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外国驻京媒体记者和外国媒体访华团、驻华使节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西方学者三个群体作为“走进”系列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媒体记者的“功放器”效应不必赘言,驻华使节和知名学者亦可通过政界、学界、商界、媒界“旋转门”机制影响所在国政要的外交决策和公共舆论。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迎合受众”又要“掌握主动”,注重“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两类内容的结合。参加“走进”系列活动的使节、记者和学者大多对我们党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不太全面,他们对我们党的兴趣点多是从常识和既有的知识储备出发的。例如,希望通过“走进中央纪委”了解腐败案件的查办,通过“走进中宣部”了解党对新闻的管控,通过“走进中组部”了解干部的选拔任用,通过“走进中央党校”了解干部的教育培训等。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在内容安排上既要对其关注的问题讲准、讲深、讲透,使“情理之中”的关切得到“入情入理”的解答,又要以我为主,把各领域综合全面的信息及时有效提供出去,让他们了解到:中央纪委不仅负责查办案件,还负责预防腐败;中宣部不仅管媒体,还有理论、宣教等更加综合的工作任务;中组部不仅管干部,还管人才、管组织;中央党校不仅是学校,还是智库和理论创新平台等事实,变扁平化传播为立体化传播,使“意料之外”的信息“入脑入心”。

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和“现场感”“气场”的营造。话语体系的有效转换是涉党领域公共外交活动成功的关键。在“走进”系列活动中,主办方在介绍情况和回答问题时特别注重采用“寓理论于概念、寓概念于案例、寓案例于故事”的方式,便于受众理解和把握。一些领导同志甚至直接用英语与活动参加者沟通,瞬间拉近距离,收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通过强化细节打造具有“现场感”的“气场”也是“走进”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例如,在外国学者“走进中组部”活动中,主办方把一般性的外事会见改为“圆桌型学术讨论”,中外方参会人员都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着力突出活动的学术性和民间性,营造平等交流、研讨对话的氛围;又如,中宣部、中组部在《理论热点面对面》电视专题片后期制作现场和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操作演示等观摩环节嵌入了多媒体元素和参与体验内容,大大增强了活动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信息传播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突出“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共产党,普遍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也把攻击中国的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在这种背景下,有序开展涉党领域的公共外交、加强党的信息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这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有效化解外部阻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能因为超越而淡化,也不能因为敏感而回避,更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从“走进”系列活动实践看,只要我们能向国际社会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涉党信息,一些误解、偏见或疑虑还是可以化解或消除的。

第二,要把传播内容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由于涉党信息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强、不易理解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对外宣传。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要让外界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仅靠“走进”系列这样的活动是不够的,必须在传播内容建设上下功夫,必须在回答国际社会涉党主要关切上动脑筋。既要回答好“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共党员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等基础性问题,也要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等重大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三,要挖掘和利用好党的对外工作渠道。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渠道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交往新格局。当前,党的对外交往对象已由传统的政党扩展到受政党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知名人士等多种群体,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中越中蒙中巴(西)两党理论研讨会、中非民间论坛、和平发展论坛等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交流沟通平台也逐步搭建起来,为开展涉党领域公共外交、加强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善加利用,力争形成相互促进、有效互动的局面。此外,经过长期摸索与实践,党的对外交往形成的“做人的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不拘程式,以涉党内容为交流主题、易于深入交换意见,富于柔性色彩等,都与涉党领域公共外交的基本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要增强党的各级干部的主动传播意识。“走进”系列活动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力军。党的中高级干部一般都经过多个岗位的锻炼和复杂环境的考验,理论政策水平高,表达沟通能力强。近年来通过考试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干部文化水平高、外语能力优、形象气质好。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干部特别是外交外事部门干部的潜质,通过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公共外交和主动传播意识,提升他们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这项工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第五,要加强理论研究。党的对外信息传播的政策性、思想性、理论性很强,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外交外事、党史党建、宣传组织纪检等诸多部门参与,也需要国际政治、外交学、传播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加入。目前这一工作才刚刚起步,还不系统,也缺乏经验。建议国内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并在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共同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研究机制,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党的国际形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中组部中国共产党干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欢迎关注中组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作”微信公众号
中组部、人社部调研组到福建省开展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工作调研
中组部划拨1.808亿元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访问缅甸、印度尼西亚、朝鲜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