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海涛散文的独特之美
2012-08-15阎丽杰
阎丽杰
散文作为写实的一种文学体裁,要求写真人真事,容易限制作家的创作天赋。散文似乎已经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了,但读高海涛先生的散文,却能让人心里一震,难以言说新奇的美感令人不忍卒读。《青铜雨》、《美国的桃花》、《伊市河风》、《木屋往事》、《白羽草原》、《在军营那边》、《西方美人之思》、《四姐在天边》、《我的姐姐凯瑟琳》、《故园白羽》、《苏联歌曲》,这些散文虽然在数量上还不够多,但却显示了创作理念上的独到和艺术手法上的不拘一格,使其散文的独特之美主要呈现于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突破。
一、艺术形式的突破
由于散文的现实性束缚,要想使散文具有空灵的、诗意的美,是很难的。高海涛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突破,使得其散文创作有了新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色彩、语言、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
1、善于在冷色调中蕴含热烈的情感。色彩是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色彩的选择上很少用冷色调表现愉悦平和的场景。但高海涛偏偏在冷色调中熔铸了一种深沉的激情,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寂寥之际心中轰然。一般冷色调往往给人们一种低沉、压抑的感觉,但他的冷色调往往蕴含着一种最深沉的激情。如《青铜雨》中的“橡胶雨靴”,“古铜色大鸟”,“青铜色的庄稼”,“青铜色的雨帘”,“黑蘑菇”一样的雨帽,这种种深沉的颜色仿佛都因为感情的凝练和浓重而变成了深沉的颜色,深颜色仿佛不是事物本身应该有的颜色,而是浓烈的情感给染上的颜色。高海涛散文的冷暖色调的突破使得散文具有了更多哲理的思辨色彩,事物的对立面往往是相互转化的,在转化过程中,具有了更鲜明的美。
2、在深沉抒情的同时,加入了一种幽默诙谐的因素。《青铜雨》中这样写美国大学上课的情景:“詹姆斯教授个子不高,当年有五十多岁,一头鼠色灰发。那天早晨外面正在下雨,他的灰发被淋湿了,看上去就像有一只被淋湿的灰鼠在他头上惊慌失措地观望,我们都不禁笑了。”詹姆斯教授庄重的外表与惊慌失措的灰鼠般的湿发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不相符合,产生了一种诙谐的喜剧色彩。
作者由庄重到随意的视角转换,也使得作品带有一丝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早晨起来大人孩子们都跑出去看河套发水,大河套,小河套,西河套,北河套,然后说那水发的,就跟猪似的。鸡和狗觉得这很不合情理,人也是,你咋不说和马似的,和牛似的呢,偏说猪。”从鸡、狗的愤愤不平,人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雨水的浩大,这种调侃的语气使人们哽咽的咽喉轻轻地吐出了一口长气。
3、往往在散文中使用独特的“诗家语”,从而使得散文具有了一种诗意的美。“诗家语”往往不合逻辑,但又能透过现象,把事物的内在本质相勾连,达到无理而妙,其审美效果往往令人产生惊喜感,新奇感,甚至振奋感。《青铜雨》打破了传统的对于雨的意象的描写,雨具有了阳刚美,雕塑感,神圣美,雨甚至具有了生命的灵性,雨成了人的精神支柱,有时雨也会给人们一种错觉,好像雨就是人们的父亲和母亲。雨好像是亲善大使,把世界连成了一家。雨是个有着十足个性的生命体,夏威夷的雨、新英格兰的雨、福克纳笔下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中部的雨、西部的雨都是有着自己特点的生命体。这种雨的描写和传统的雨的描写是不一样的,它打破了人们的期待视野,给人一种意外的全新感受。
他在表达美感时,总是用一种新奇的喻体,这种喻体往往是艺术意味很浓的喻体。如他这样用文字表达俄罗斯一位年轻的母亲的独特美:“她周身散发着印象派的光芒,或者她很像是一株正在成熟的美丽麦穗,她的婴儿则像她分蘖出的小小的金色麦粒”。他的这种的描述,就是独特的诗意表达,其侧重点不在于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侧重于情感逻辑,注重表达最真实的内心艺术感受,以情为真,这样就使得散文具有了更多诗意的美,具有了更多的空灵美。
4、在艺术形式上另辟蹊径,使用连环式结构和树行结构。首先,连环式结构类似于修辞学中的顶针。顶针就是用前一句话的结尾的词语,作后一句话的开头。连环式结构与顶针不同的是,连环式结构是用前一个段落的结尾的词语或语句,作为后一段落的开头,这种结构前后蝉联递接,结构严谨,段落贯通,环环相扣,气势畅达,犹如一串项链,使叙事有机衔接,有利于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等关系。如散文《木屋往事》中第二自然段的结尾是“这就像他们的郊外仅有一个贝加尔湖,市内仅有一处十二月党人博物馆似的。”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就是“所谓十二月党人博物馆,其实主要是几座木屋建筑,当我们驱车经过时,落霞满天,其中一座淡灰色的木屋正余晖脉脉,如在朝花夕拾般讲述着某个远方的清晨。”这种连环式的结构在他的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在《白羽草原》、《四姐在天边》、《西方美人之思》、《故园白羽》等散文中都可见这种连环式结构。
其次,树形结构是以某一事物为主干,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呈辐射状拓展,好像一棵生长的树。此种结构主次分明,文本不断被拓深,意义不断被挖掘,审美空间不断被扩大,作者旁征博引,融汇古今中西,所写事物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作者往往把连环式结构和树形结构交叉运用,使文章灵动多变,摇曳多姿。
5、善于把抒情作品中博喻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散文中。博喻是指喻本只有一个,而喻体却有很多个,博喻本来是抒情性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但作者能巧妙地把博喻运用到散文中。如散文《美国的桃花》中,喻本是“桃花”,喻体有很多个,“他们把事情安排得像一朵桃花”,Y作为牧师“桃花朵朵地”布道。“桃花朵朵”像极了原住民的印第安神话。心里的桃花也会落在别人的马上,落在自己的车上,落在电脑的字里行间。很多事物都被比喻成了桃花,令人产生了一种新奇的美感。在若干个比喻中,没有哪一个喻体更重要,各个喻体是并列的平等的关系。
二、审美观念的突破
高先生的散文善于把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例如轻重、干湿、柔美阳刚在作者的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在《故园白羽》中,作者形容家乡的土地是“重如羽书的土地”。令人魂牵梦萦的故土竟然像轻盈的飞鸿,千年羽书,这是一种多么对立和多么协调的组合,作者看重二者的不是表面形式的相异,而是本质意义的契合。《青铜雨》把柔美与阳刚集雨于一身。雨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从来都是柔美的,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雕塑感的。“和风细雨”历来成为中国美学中一种传统的柔美意象,好像对于雨的结论已定,再也没有思考发挥的余地了,而现在,在高海涛的笔下,雨成了雕塑,有了阳刚美,有了历史的沧桑感,雨成为了顶天立地的男人、父亲,总之,雨有了生命,有了性别,甚至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其中让人难以言说的美感,不可见底,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在创作散文时,更注重主观的真实。正由于主观的强烈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干旱和湿润这两个如此矛盾的字眼才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正如我们辽西,虽然土地是干旱的,但人心却比别处更湿润。因此,在我记忆中那个万里无云的五月二十三,当父亲终于决定他不去求雨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心中一定早已是风生云起,雨意盎然。”
高海涛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令人动容的美。很多平凡、普通的意象往往是人们熟视无睹,习之不察的,但高海涛善于用那些平凡的,普通的意象表现一种惊世骇俗的美。如“老荷花”、“灰鼠”、“土著”、“青铜雨”、“古铜色的大鸟”、“ 青铜色的庄稼”等等。他选取的意象就像古董店的一个个老古董,陈旧,沧桑,但却不贬值。
高先生善于把无生命的东西写得充满了生命的灵性。雨在他的笔下之所以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原因如下:第一,赋予雨一种生命的灵性。“雨的手很小,但雨脚却很大,特别是我们那里的雨,都有一双美丽的大脚。”第二,雨还孕育了雨人。正因为雨,辽西产生了很多雨人。“父亲”就是雨人之一,他们生命的律动和雨的降落是一致的,他们的情感随着雨而起伏。雨培育了人的审美价值观。“在父亲眼里,一个农民在雨天穿上蓑衣,再戴上门勒斗,那可是天地间最美的风景了。”雨让人的心充满泥泞,眼中充满泪水。
当下美学界或者以美为美,或者以丑为美,往往追求美的两种极端。但是高海涛以沉实的笔调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劳动就是美,但他又不像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认为生活是美的从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歌颂那些在困境中不屈地执着地追求,用理想照亮生活的人们,包括父亲、母亲、四姐、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等等,这些平凡的人们在世世代代的坚忍的生活中,以从容和大度包容一切生活的艰辛,显出了崇高的悲壮的色彩。
作者对挚爱亲情的表现少有热烈的抒情,而往往不动声色地,于无声处听惊雷。他对父亲的情感并没有直白地讴歌,而是提炼生活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于不动声色中力透纸背,深沉地表达了对父亲、母亲的热爱。
三、文化时空的突破
高先生的散文善于用文化串联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化赋予事物以灵性和神韵。他的散文表现出了很强的文本间性特征。他用文本解释文本,用符号解释符号。苏格兰老彭斯的诗句可以阐释伊市河风。《诗经》里的诗也可以阐释伊市河风。这是用文本阐释文本,文本之间呈现一种并列互生共融的关系。这个特点在高先生的散文中随处可见,扩大了散文的审美想象空间。
其文化时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对于古今、中外、雅俗、贵族平民的突破,从而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在《青铜雨》中,雨成为了一种文化。雨穿透了历史,超越了时空,把全世界各地紧紧相连。雨成为文化的使者,打破了种族的隔阂,打破了语言的隔阂,把世界各地人的情感沟通在一起,把人心的距离缩短了。雨具有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力。
1、散文突破了古今时间的局限。作者融汇古今,大有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的意味。作者在突破古今的局限时,注重意象的同构性,抓住古今相似的一面,从中探寻古今规律性的东西,有利于探求文本的深层本质性的东西。《青铜雨》写道:“总之,从多年前美国中部的一个雨天,到多年后中国大部的一个雨季,我其实一直都在回忆和塑造着家乡的雨。而此刻我已分不清:哪些是当年的回忆,哪些是现在的回忆。但不管当年还是现在,教授的旁征博引都像是一些湿漉漉的雏菊,灿然在我回忆的征途上。”在这里,作者很显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他在寻找雨文化中的共性之美。
2、散文突破了中外的空间局限。在散文中,大西洋那没日没夜的波涛,到此也似变得文静和羞怯,竟有点“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风韵了。用很民族化的诗句比喻大西洋,确是很少见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成了贝加尔湖的特征,作者试图寻求世界的共同美感,或者说寻求人类的共同美感,有些美是可以超越国界的。作者还善于把完全不同的中西方人等同起来,注重其神似。“詹姆斯像只灰鼠似的站在讲坛上”,“我觉得他(父亲)也很像一只灰鼠,中国辽西的雨王”,作者这种比对完全是摒弃了外表的差异而求得内在的一致,否则是不会在外国教授和中国农民之间找到共同点的。
3、散文突破了雅俗高低的局限。作者善于用大俗的东西表现大雅的东西,表现了俗即是雅,雅即是俗的一种创作理念。“雅”可以用“俗”去表现,“俗”可以用“雅”去表现。在作者的笔下,没有绝对的雅,也没有绝对的俗,雅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散文突破了贵族平民的局限,突出人性的共同美。作者不用地位和金钱作为衡量贵族的标准,作者主要以品格和行动来作为衡量贵族的标准。作者从民本的视角出发,探求人性共同美的发光点,无论是俄罗斯贵族美女对于忠贞爱情的追求,还是父母对儿女的呵护,还是对于四姐的追忆眷恋,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共同的美感。《故园白羽》中的父亲是个再朴实不过的农民,却和尊贵的王宫连在了一起。作者在物质与精神的两个层面中,更注重精神的平等与高贵。
5、作者突破了虚实的界限。作者描写母亲的目光中会出现一双小手,而且这双手是任何人都不会有的小手,这本是虚写,因为目光中是不可能出现一双小手的。作者进一步虚写:甚至雨也不会有一双那样小的小手。至此,作者都是虚写。但作者笔锋一转:母亲就用那样的小手切菜、和面,开始包饺子。这一段很显然是实写。然后作者的笔锋又转到了虚写上:母亲包饺子的目光是异样的,极温柔,也极认真,就仿佛她在用目光包饺子。用目光包饺子显然是虚写,目光怎么可以包饺子呢。总之,作者善于突破虚实的界限,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总之,作者散文的多种艺术创新的尝试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力,他为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我们期待着高海涛先生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