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规训——管窥阿多尔诺文化工业论

2012-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海默霍克大众

谢 娟

对文化工业的解析和批判是阿多尔诺社会批评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所以用“文化工业”来取代“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的提法,阿多尔诺的解释是,“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提法的拥趸者往往将文化视为源于大众需求的自发生成,其实不然”(Adorno 98)①。当今的文化并不是大众真实需求的产物。恰恰相反,所谓的“需求”实则受控于种种外在的社会因素,是经过外界因素“唤起”和“操纵”的虚假需求,绝非“自发”生成。

不同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划归上层建筑,放置“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元模式中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所进行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坚持认为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不宜简单套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模式。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对文化的具体理解和分析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文化既不能被视作某个特定阶层利益的直接反映,也不能被视作完全自主的文化领域的产物。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探讨文化工业的章节副标题是“启蒙作为一种大众欺骗”。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就其带来的整体影响而言,是一种“反启蒙”。文化工业的运作过程无处不渗透着对大众的欺骗,通过诱使大众放弃行使自身的自由思考和决断能力来控制他们的思想意识。

《启蒙辩证法》开篇之初,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即指出一种为日常现实生活所“证伪”的文化混沌观的社会学预言。实际情况是,当今社会的文化面貌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为这种“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现象所作的辩护是,这是大众的需求。如若不然,他们怎么会如此不加抗拒的接受?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看来,这无异于一种因果倒置的强盗逻辑。大众缺乏抗拒的意识和姿态正说明了这种操控完成之彻底。这种不加抵抗的接受近乎于一种为环境所塑造的条件反射,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文化产品生产者的逻辑是倒果为因,大众消费者的受害事实反而成了为受害者定罪,为罪者开脱的证据。这种指鹿为马的背后,运作的是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如同福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论述,知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取决于背后权力的运作。

一、千人一面:风格的蜕变

机械复制时代妄图吞并转换一切艺术形式的“胃口”早已超出了任何真实形式的承受能力。机械复制时代需要的是一种表面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分类。通过隐性或显性的手段将“容许的”和“禁忌的”进行详尽的分门别类。这种拼贴式的“风格的统一”被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视作“样板化的野蛮主义”(101)。这种样板化的取向比明文公布的规则与限制更具束缚力。

《启蒙辩证法》中提到的一个新现象是,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的显白取向。电影广播不再需要“艺术”的面纱的装点,而是堂而皇之地以工业自居,不再需要承担以往寄身于“艺术”的名义下时尚需顾忌的相关社会责任,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形形色色的垃圾食品供大众消费。但是,这个“形形色色”只是光影作用所营造的幻影。叙事模式的雷同所产生的固定的“反应机制”超越了观影者期待视野的层面,被内化为一种本能式的条件反射。脱离了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之上的悬念和吸引力,电影的宣传噱头转向了纯粹的形式层面:一是科技层面的技术性炫耀,比如对3D效果和特效的渲染;二是对“大制作”的强调,诚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电影的成功是“投资资本的成功”(98),资本的成功则是技术层面所营造的“效果”的成功;三是演员对细节之处的演绎。在影像的世界,机械复制时代所推崇的“自然性”原则成为演员专业技能的衡量标准。电影成为日常生活的延伸,观影者可以丝毫不觉突兀地穿越于电影的光影世界和冗繁的日常经验世界。观影者不再需要调动自身的想象力,甚至无需集中精力,结果便是想象力和锐感力的衰退。观影者无需集中精力,发挥想象力,去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理解框架,因而导致需要有整体性框架作为支撑的想象力因没有触因得以施展而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文化工业最终实现了以假乱真,以摹本取代真实的效果。

文化含义中包含的区分和分类过程已经将文化置于管理的范畴。管理手段之一即是标准化和伪个人化。标准化的动机之一是规避风险。大众文化阶段与后期自由主义相比,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对新鲜事物的排斥。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机械”处于一种原地踏步的状态,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话来说,是“原地打转”(106),任何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都被视为风险加以规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熟悉程度取代作品质量成为判断标准,价值判断对于置身标准化产品的汪洋大海中的人们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进一步的结果是人们在文化工业的消费模式的诱导下,自动放弃行使自由选择权。

二、听觉的退化

以音乐欣赏为例。音乐商品化所带来的拜物教在人的感官世界引发的相应变化就是听觉的退化。阿多尔诺所说的“听觉的退化”是指人们的音乐欣赏能力退回到一种幼儿阶段。随着自由选择权和与之相应的责任概念的丧失,听众有意识的去欣赏关注音乐作品本身的能力也随之丧失,甚至不再相信存在对音乐的这种把握能力。整体感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感官“灵敏”地攫取到的片段化的印象。所以通俗音乐灌输的听力模式是持续的遗忘与瞬间的领悟,这种方式被称作“原子式”或“片段式”听觉(Adorno 49)。

海尔德在《批评理论导读:从霍克海默到哈贝马斯》一书中,提到阿多尔诺从对听众的不同要求的角度对严肃音乐和大众音乐做出的区分:“严肃音乐要求全程体验和专注倾听,强调在整体性的框架内谈论对细节的感受,主题与细节只有在音乐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中才能得到理解,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不能仅凭局部相似性的把握,再者,音乐作品从美学角度而言应当构成与现实生活的断裂。大众音乐的特点如下:对局部的关注甚于整体,音乐作品被标准化地生产为易于辨识的不同类型,无需专注地全程倾听,主题和细节可以脱离所处的音乐作品而与听众的私人体验建立点式关联,对最好,最成功的音乐作品的评判标准是它的返场次数,凸显的是文化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进而使得思考过程成为多余”(Held 103)。

如同微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持续注意力的不断下降,这种音乐制造和欣赏模式不断加强的后果就是人们已经丧失了专注倾听的能力。无法承受专注倾听所需的持久注意力的人们完全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而是完全的来者不拒,任由外部因素为自己做出选择,完全退回到幼儿阶段。这种幼儿阶段的特征有二:一是对任何陌生事物的傲慢无知的拒斥;二是对感官色彩的盲目崇拜。阿多尔诺进一步将机械复制时代的音乐所带来的“狂喜”比作“野蛮人战鼓声中的舞蹈”,和“被切割的动物的抽搐”(Adorno 52)。这种仪式性的狂喜是以模仿达到一种行动的表象。每当人们试图挣脱被动消费者的身份而采取主动出击的姿态,他们就会陷入一种“行动的表象”(Adorno 53),行动结果是再一次证实力不从心的现实。

三、幻灭

文化工业不断的将它的许诺一个一个打破。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借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的“promissory note”一词来指称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许诺,暗含对文化工业背弃许诺的谴责和对消费者要求正当性的肯定。这种由情节和包装的宣传噱头所隐含的提供“愉悦”的许诺,被无限期的推延,在观影过程中观影者不断地被提醒这样一个事实:胃口被高高吊起的“用餐者必须满足于对菜单的阅读”(Horkheimer Adorno 111)。与美学的“升华”不同,文化工业的策略是“压制”。对欲望物的展示勾起的对愉悦体验的期盼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与升华,结果是通过不断地否定自身欲望加深受虐心态。这个过程就是Tantalus情景的反复上演。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话来说,“真正的艺术品超越了低级的情欲;而文化工业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色”(111),而且“文化工业所许诺的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实则更像私奔,因为注定还要回到原点”(113)。

现代社会中生存意义和对命运掌控感的丧失带来的危机感造成现代人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的释放是他们投向文化工业的怀抱的动因。如米尔斯所言,“个人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内化”(Held 93)。然而现实情况是,为现代文化工业所垄断的休闲市场非但没有满足人们释放压力的愿望,反而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复制加深了人们对现状的(无奈)认同与接受。Lowenthal将大众文化称之为“逆向的精神分析”(Held 96),说明的正是大众文化对大众心理的操控与利用。文化工业所利用的正是个体的迷茫和困惑,诱使个体在消费其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将其宣扬的理念加以内化,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个体的无力感和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感。标准化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再生产,散播,交换与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做的不是创造和改变,而是接受和适应。标准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个体反应的标准化,这一点他们做的显然相当成功,从消费者毫无反抗意识的接受态度足以得到证明。

个体对外界操控因素的抗争曾经构成了悲剧的实质内容。悲剧所崇扬的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时的勇气和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与释放,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是崇高和敬畏感。当今社会,悲剧已经在社会与个体的虚假的同一性中被消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活下去”的能力。“活着”成为唯一证明和理由。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人类的最大悲剧。

注解【Note】

①本文所有引文均由笔者自译,文责自负。

David Held.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Horkheimer to Habermas.London:Hutchinson & Co.Ltd,1980.

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Adorno.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 Fragment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Theodor 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1.

猜你喜欢

海默霍克大众
滑板的乐趣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