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台湾文学理论”范畴的界定

2012-08-15古远清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台语文学理论文论

古远清

(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Email:guyq2004@126.com)(责任编辑:桂延松)

陈水扁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在接受德国《明镜》月刊访问时,自称不是中国人,但以身为华人为荣。谁知德文报导再译回中文时,“华人”变成了“中国人”,令陈水扁十分难堪。①

对台湾文学的界定也一样,有些人见到“中国”二字就头痛,极力主张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无关,可这种人如蒋为文呛黄春明“台湾作家不用台湾语文却用中国语创作,可耻”的大字报不仅用中国语写成,而且还有好几个简体字,包括台湾的“湾”和中国的“国”,这有点像演荒谬剧,不能不使人感到雾煞煞。

对台湾文学及战后台湾文论的界定,同样有雾煞煞的现象。研究从1945年光复到现在的战后台湾文学及其文论,首先涉及到正名问题。对此,“云雾弥漫”,各有各的说法。其定义之多,真有点像作文比赛。不过,概括起来,一般离不开下列六种意见:

(一)没有台湾文学,当然也没有台湾文论,只有中国文学及其文论。这是激进派李敖及其儿子李戡的看法。②

(二)不论是住在台湾还是海外的中国人用北京话(目前台湾叫“华语”)写作的有关台湾文学的评论,它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大陆学者和岛内左统作家的看法。

(三)持有“中华民国”护照的评论家用国语所写作的文学评论,它是“中华民国文学”的组成部分③,简称中华文学的一部分。这是岛内右统学者及作家的看法。

(四)台湾人站在台湾立场评论台湾文学的文论。这是众多本土作家及准本土作家的看法。

(五)台湾人反抗荷兰、日本、中国(包括国民党和大陆的共产党)等外来势力即“殖民者”追求民族自决的人权文论,它与中国文学无关。这是岛内部分独派学者及作家的看法。

(六)不是中国人而是“台湾人”唾弃中国语而用“台湾语言”(包括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作为表达工具写成的文学评论文字,它属潜在的“台湾共和国”文学。④这是岛内台独学者及作家的观点。

第一种意见无视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台湾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与大陆文学不相为谋:一是1895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二是1949至80年代两岸开始文化交流为止的所谓‘汉贼不两立’的时期,因此相对于大陆文学而言”⑤,台湾文学的确有它的独特性。后面五种观点虽然代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不同,但最大的公约数均承认台湾文学有别于大陆文学,其中二、三种观点认为再怎么有别也改变不了同文同种的属性。第四种是中间派的观点。说起中间派,有一次在成功大学举办的台湾文学座谈会,统派的陈映真坐在马森的右边,独派的林瑞明坐在他的左边,马森开玩笑说他坐的是他们两派的缓冲地带,意即自己是第三种人,其实这种人不存在。马森不是本土作家,他当然不会把“台湾”当作一种符咒去和“中国”对抗即赞成第四、五、六种定义。他在在和彭瑞金辩论时,就主张台湾文学应称为“中华民国文学”⑥。第五、六种定义则是典型的政治挂帅,以所谓“政治正确”为唯一标准。他们无限夸大和膨胀台湾文学的特殊性,认为台湾文学及其文论与大陆文学及其文论的关系有如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关系。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界定标准问题。在本书作者看来,战后台湾文学理论不应依作家或学者的出生地乃至他们的居留地区、法定国籍和文学语言为标准或唯一标准。拿用所谓“台湾语言”写作这个标准来说,是根本脱离实际的。现在的台湾话绝大部分有音无字,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批评文字罕见。当然,罕见不等于完全没有,下面是《海翁台语文学》总编辑黄劲连写的《文学兮台语,台语兮文学》⑦中的一段:

“台湾文学着是台湾侬兮文学”、“台湾侬兮文学”当中牵缘三个命题:一、台湾侬。二、台湾侬兮。三、文学。甚乜是“文学”,有一定兮标准,由足济(ze)文学原理兮册探讨即个问题。“台湾侬”顶悬(kuan)已今有讲着(tioh);“台湾侬兮(e)”,应该爱谈着台湾兮语言、台湾兮风土民情、台湾侬兮生活经验、台湾侬兮感情世界、理想世界、台湾侬心中兮梦。

作者本想用汉语方言之一种的“台语”(多指闽南语)与其母体相割裂和对立,即用“台语”取代汉语,可作者写这篇论文时,许多地方用的仍然是汉字即“中国语”。这种吊诡现象,说明“台语”不管是用同音字还是夹带注音,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仍然脱离不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轨道。作者满口“侬兮”“足济”“显兮”,仍牵连着一大批“中国语”这一亊实,表明“台语”再如何变化仍翻不出如来佛旳手掌心,仍根本无法去掉中国文化的影响。

用台湾省籍作界定台湾文论家的标准,也会产生许多歧义。因许多台湾本土评论家,除少数原住民外,大部分的祖先均是大陆人。他们所使用的“台湾侬兮语言”,不是福建省的闽南话就是广东梅州的客家话或北京话。另方面,如果以法定省籍乃至国籍作界定,必将大大缩小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的研究范畴。因活跃在台湾的当代文学理论家,其省籍除台湾外,还有一大批是缺乏所谓“台湾侬兮生活经验”从大陆各省过去的,包括其后裔。这些在台湾辛勤耕耘了数十年的评论家,已逐渐熟悉“台湾侬兮思想、感情”,其所取得的理论批评成绩不应抹杀。另外,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旅居海外的评论家,他们在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上或扮演过重要角色,或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其中有个别是从海外回台定居的,如唐文标;也有个别是在台湾读书后回去的,如许世旭。但绝大部分是台湾高校毕业后到海外拿学位而成为外国公民和海外评论家。这样的海外评论家,本书占了整整一章,其中有些为了论述的方便被放在别的章节,如郑树森、关杰明、高友工。也许有人认为,只有高喊“台湾侬兮文学”的评论家,才是台湾评论家的主干,那些远离故土的评论家最多只能叫流亡评论家。其实正如武治纯所说:他们“流”而未“亡”⑧,还经常在台湾发表、出版论著乃至参加文学评判等各种活动,在文坛上发生着影响,其中叶维廉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岛内的某些评论家。只要承认他们的影响,承认他们对战后台湾文学理论作过实质性的贡献,就应采取宽容的兼收并蓄的态度。

基于这种看法,本文把“战后台湾文学理论”的概念定义为:“在战后文坛上展现的中国台湾文学理论”。这种定义既有别于五六十年代“自由中国文坛”所下、以大陆迁台评论家为本位、排斥台湾本土文学理论的“中华民国文学理论”定义,也有异于以台湾意识为立场、排斥在台大陆批评家(包括战后在台湾出生的第二、三代青年评论家)及海外评论家的定义——“以台湾母语写作的文学理论”或“台湾本土作家写的文学理论”、“专门研究台湾文学现象和台湾作家作品的理论”。拿后一种定义来说,其片面性显而易见。

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作家、评论家经多方面努力,已逐步消除分离、隔阂乃至相互敌视的状况,开始了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民间文学交流,为两岸文学理论的发展、繁荣带来一片新气象。现在双方逐渐取得这样一种共识:不仅两岸文学创作要整合,文学理论也要沟通、交流和整合。基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整体格局中的两岸文学理论视角和台湾文化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观点,本人毫不讳言地把战后台湾文学理论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深层文化还是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所构成的文学理论基本素质而论,都只能得出“战后台湾文学理论是在中国台湾土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文学理论”的结论。

注解【Notes】

①马森:“华人乎?中国人乎?人民雾煞煞”,《文讯》,2000年12月。

②李戡:《李戡戡乱记》(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81-87。

③⑤⑥马森:“文学中的统与独”,《自由时报》,2001年4月2日。

④蒋为文:“‘中华民国文学’等同‘台湾文学’吗?”《台湾文学正名》,蔡金安主编(台南:开朗杂志有限公司,2006年)39。

⑦蔡金安主编:《台湾文学正名》(台南:开朗杂志有限公司,2006年)205。引文中的注音还有音调1-7和x等字母的表示,因无法植字,只好从略。

⑧参见《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台语文学理论文论
台当局担心“台语生存危机”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浅谈文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