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学批评的当代批评伦理问题

2012-08-15李俊国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批评都市

李俊国

(李俊国,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y90401@yahoo.com.cn)(责任编辑:袁 循)

记得在28年前,也是在这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报告厅,我们研究生会主办了“文学研究方法讨论会”。1984年,被称为文学研究“方法年”。时至今日,28年过去,今天会议的主题仍然是“批评的力量”。如果反向理解,我们的文学批评已经丧失了“力量”。

的确,当今文学批评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批评力量。媒体批评的实效性与商业化的炒作性时评;学院派过度技术化枯燥性评论;圈子内外的人情式应酬性文评……尽管,我们的文学评论不断地引进,实验着各式各样的批评方法。从老三论到新三论;从精神分析学说到原型文化批评;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叙事学到文本新批评;我们几乎穷尽了“方法”,使尽了力气,但是文学批评的力量不升反降,每况愈下。看来,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方法”本身,而在方法之外。至少有关文学批评的当代批评伦理问题与学术品格问题,应该提出讨论并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谓批评伦理,涉及到文学批评者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文学理念,对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生的关系维度及其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的体认与阐发;对相关文学文本和相应的学理方法的选择运用,对当代文学的进入路径与解读智慧;对真正优质文学的发现与开掘,对劣质文学的剖析与拒绝。

为什么强调伦理批评?一是由文学批评的性质所决定。从个人性到公共性,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属性。文学批评虽然建立在批评者对文学的个人鉴赏与感受判断的“个人性”基础上,但它毕竟不是纯粹的自我把玩。文学批评面对的是文学公共空间,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与社会文化公共空间非常紧密地交合在一起。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此,批评伦理问题,是文学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公共空间对文学批评的必然要求。二是由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和当代文学创作状况的特征所决定。从社会物态而言,前现代乃至原始性经济文化形态,与现代性乃至后现代经济文化形态,多重层叠。从文化精神而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本土的与外来的,“新”的与“旧”的,交错渗透。在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中生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必然呈现既多样也芜杂,既新鲜也老旧的创作状况。面对这种状况,文学批评怎样去芜存真?怎样使我们的文学批评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形成和保持科学的,健康的,有益而且有意味的学术品格?既考验着文学批评者的学识与眼光,更考验着我们的人格与智慧。

如何形成和坚守文学批评的批评伦理?对于这个问题,可能而且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摒弃现世“犬儒”哲学,坚持文学的当代性,应该是批评伦理的价值底线。坚持文学当代性,势必远离或警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宗法制与封建专制性时代所形成并遗留的文学事功观念,“帝王师”那训导式教喻式的文学写作姿态,群体性功利性的文学审美意识。因为,这类文学创作,往往以看似“神圣”的色调,实际上比较陈旧的文学理念和美学意识,阻碍着中国社会与人格的当代性转型。坚持文学当代性,也势必培植与张扬文学的都市美感经验与审美精神。因为从乡土农耕文化社会向都市工商文化社会,正是当代中国的“转型期”的物态化现实。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变,必然导致人与文学的审美经验,美学意识的变化。显然,面对迅速崛起的,但又是新鲜而陌生的都市社会,我们的文学,以曾经拥有的乡土农耕文化经验,已经难以对当代人生实行“审美把握”。必须强调,都市文化所蕴含的有关个体生命意识,开放性文化视野,物态与人性博弈而变异的人性存在状态,等等,在依然以乡土农民型为主体的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目前,依然未被引起必要的关注与重视。以传统意识写当代人生,以乡土意识写都市,仍然是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现状。

与此相关的,是对大众审美及其新媒体文学创作等文学现象的关注与研究。当代社会转型的核心要义,在于人的“家国”属性向人的“日常个体”生命属性的变迁。显然,以“大众”(而非权贵,精英)为社会主体的时代,以日常性的个体生命为存在现实的年月,我们的文学批评所主要依托的“精英”式文化精神和美学趣味,往往显得文不对题式地理论误置。比如,对大众文学的文学功能意义的再理解;对理性审美的过分强调,对感性审美的有意忽视乃至歧视;对文学的“雅”与“俗”的乡愿式理解与冬烘式纠结。

百年中国文学批评,曾经两度显示“批评的力量”,一是在五四,再是在“新时期”。那是因为“广场”的存在,文学(含文学批评)因了启蒙精神而在“广场”时代登高一呼,呈社会先锋状。如今,“广场”变为“市场”,广场人变为市场人。“市场人”通过冷酷而坚实的市场性生存,获得了新的实体性的生命经验,而我们的文学(含文学批评),匆忙撤出广场后,又因为对市场的卑怯转而回到了“庙堂”。原来是文学引导了社会,而今是社会及其芸芸众生在引导着文学。沧海桑田,风水轮转,令人汗颜也催人深思。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批评都市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蓄势中的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文学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