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2012-08-15曾东风陈幸华孔佩艳
曾东风,刘 莛,陈幸华,孔佩艳,魏 立
(1.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37;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重庆400042;3.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消化血液科,西藏拉萨 850000)
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曾东风1,刘 莛2,陈幸华1,孔佩艳1,魏 立3
(1.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37;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重庆400042;3.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消化血液科,西藏拉萨 850000)
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的临床教学,是高原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血液系统教学与高原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疾病特点的有效结合,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关键因素。在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利用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地域聚集性和病种特殊性以及高原地区的卫生条件等因素,对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高原医学;血液系统;临床教学
随着西部大开发向高海拔地区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海拔地区日益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战略地位,高原医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1-2]。血液系统疾病是高原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具有地域聚集性和病种特殊性。对于高原医学专业,传统的血液系统教学模式因为病种的特殊限制以及临床教学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合理实施,学员在接受传统血液系统教学后无法准确认识高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同时,高原地区由于相应实验室仪器的限制,部分高尖端仪器无法普及,这就要求医学生更加注重基本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因此,针对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实际临床特点以及高原医疗卫生条件的现状,展开有针对性的临床基础和实践教学,十分必要。以下是我们结合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专业学员的临床教学实践,针对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提出的几点思考。
1 强调基础血液疾病教学的同时,突出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特色教学
血液系统疾病涵盖了贫血疾病、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血液系统遗传疾病等多种疾病谱,传统的血液系统教学授课模式,是在突出造血干祖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一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各造血细胞系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异常进行展开式教学的[3]。通过这一基础血液疾病教学模式,可以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了解血液系统的疾病谱、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特点和检查要点。而对于高原医学专业的学员,单一的基础血液教学无法满足高原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需要:首先,高原地区特殊的疾病种类在传统血液系统疾病谱中无法涵盖。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其发病特点和病理生理过程在普通的血液系统教学内容中并无涉及,但在高原地区该疾病是一种常见及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高原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骨髓中红系造血在高原低氧分压情况下代偿增殖的特性[4]。因此在设计该章节教学中,需要突出高原缺氧的病理生理理论教学,再结合红系造血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其次,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和分布特点与内地基础血液疾病教学内容不一致。高原地区通常所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该地区的主要居住人口为藏族,除了拉萨、日喀则等部分城区人口外,大多数人口为分布在各个牧区和山地的农牧民。由于生活习惯及卫生条件与内地的差异,高原地区人群多发寄生虫感染、肝脏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就突出以下特点,即多发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均衡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继发脾功能亢进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等。对于这一类疾病的教学,既要突出传统教学中的发病机制教学,同时要结合高原地区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生活地域卫生环境特点分析病因和临床发病特点,使学员能够因地制宜的掌握高原地区血液疾病的诊治要点。
2 结合高原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现状,突出血液系统疾病基础应用能力教学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高原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是高原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与内地相比,仍旧有一定的差距。就血液专科而言,全西藏自治区目前仅有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展开了血液专科。且由于受高原地理环境和病员数量的制约,目前尚无血液病专科实验室,与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部分实验室检查如染色体、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原位杂交以及红细胞功能试验检查都无法开展。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突出学员对基本疾病的掌握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在疾病类型上重点掌握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凝血疾病的诊治分析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初步诊断等,而在实验室检查上重点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检查技术如出凝血实验、骨髓细胞学、细胞化学染色等。此外,在对部分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践中,需强调高原地区与内地的部分临床标准的差异,如血红蛋白参数的差异、血沉参数的差异等。
3 加快学员对高原的心理和生理适应,强调高原地区的血液系统疾病的现场教学
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专业的学员除了基础理论的授课内容是在内地进行外,还有一定时间的高原实地临床见习/实习教学,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结合的方式开展。高原地区的实地教学对于高原医学专业学员的教学实践十分重要。首先,通过进入高原的过程,可以使学员通过自身对缺氧的实际感受,加深对高原疾病的认识。学员在进入高原前已经初步掌握了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在实地进入高原后,可以深入了解缺氧对自身机体的影响,明确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异常的生理现象的区别,同时也从心理上打消对高原缺氧的恐惧。其次,高原的现场教学,能够使学员加深对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的认识。如高原地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较高,且其皮疹的分布、形态以及合并症与内地的表现差异明显,通过现场的临床见习,并结合与内地见习内容差异的比较,可以使学员加深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再次,通过高原实地教学,能够使学员对高原习服和脱适应相关疾病加深了解。急进高原和脱离高原均可以引起机体明显的生理异常尤其是血液系统的异常[5-6],学员通过自身的经历,进一步加深对进入和脱离高原后血红蛋白、白血病等变化规律的认识,了解高原习服和脱适应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总之,高原医学专业教学是血液系统教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只有将高原地区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高原地区的医疗现状与血液系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高原医学专业血液系统临床教学的目的。
[1]罗 荣,周其全,刘 锋,等.新形势下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72-473.
[2]梁开录,李积录,李景丽,等.针对高原医学生特点 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体育素质教育[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24(4):277-278.
[3]江 明.内科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9):1318 -1319.
[4]黄 跃,彭 东,罗 群,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病关系的临床回顾[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10):621-622.
[5]王积福,郭志坚,黄慧群,等.急进高原不同时间人体血红蛋白与高原反应相关性[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31(3):184-186.
[6]王旭萍.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7,17(4):28.
G642.0
A
1006-2769(2012)01-0209-03
2011-10-27
第三军医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面上项目(2010C12)
曾东风(1979-),男,湖北钟祥人,血液内科博士,讲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内科学、物理诊断学以及高原医学教学研究。
孔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