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弥勒蔗糖产业的发展

2012-08-15弥勒县人民政府糖业办公室652300赵丽琼杜迎春

云南农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蔗区蔗糖甘蔗

□弥勒县人民政府糖业办公室 652300 赵丽琼 杜迎春

经过多年的潜心培育和发展,蔗糖业已成为弥勒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云南重要的蔗糖基地。蔗糖产业是蔗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维系着制糖企业1000多产业工人的就业生存,关系着蔗区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小康建设,是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蔗糖业的发展,要按市场规律推进,运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甘蔗农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蔗糖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以工哺农、工农双赢”局面的形成,做大做强蔗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 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蔗区涉及竹园、朋普、江边、巡检司、新哨等5个乡镇、35个行政村,近12万人。有两条生产线,即:亚硫酸法、碳酸法,日处理原料设备能力 5000 t,有企业员工1000多人。2003~2004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806.67 hm2,良种推广面积3000 hm2(品种为新台糖10号、16号、22号、R—6048、闽糖69/421、云蔗89/151等),良种覆盖率62%;农业总产量51万t,工业入榨量45.8万t;产糖率12.63%,糖生产成本1320元/t(不含税)。2004~2005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 4800 hm2,种植新良种 3600 hm2,良种覆盖率75%。农业产量50万t,制糖企业收购27.6万t(其他为小机榨、外流及种苗消耗),蔗糖分14.26%,出糖率12.35%,糖生产成本1578.27元/t(不含税)。2005年种植甘蔗4200 hm2,良种覆盖率83%,种植面积锐减,糖厂原料不足。

1.2 发展蔗糖业的有利条件

1)糖是国民生计的必需品、营养品,全世界人均消费食糖量为23 kg,中国才8 kg,糖也是医药化工、饮食业等很多行业的原材料,不可能不生产糖。甘蔗除了制糖还可以制乙醇,用甘蔗做燃料乙醇代替石油已成为现实,甘蔗产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

2)蔗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半干燥蔗区,相对湿度 54%~75%。蔗区海拔1180 m,年平均气温 19.4℃,年降雨量900mm左右,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018 h。≥10℃的有效积温6557.9℃。降雨集中在5~10月,冬春干旱,春季低温不明显,回暖早,秋季降温慢,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330 d以上。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质肥沃,水利条件好,大气、土质、水质均未受到工业污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甘蔗单产、糖分和产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建立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有一支稳定的的甘蔗科技队伍,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和 “双高”甘蔗良种应用普及,甘蔗农业科技含量高。蔗农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有丰富的种蔗经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甘蔗亩产和蔗田综合经济效益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4)积累了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蔗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是最具条件形成产值上亿元的产业;制糖企业已完成体制和产权的调整改制,具有产业化的基础。

5)制糖企业具有较好的制糖、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除生产食糖和食用乙醇外,还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综合开发,发电、开发中密度纤维板,利用废渣和废液生产生物有机肥等。

6)蔗糖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弥勒已被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开发带。

2 发展蔗糖产业的制约因素

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糖业的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制约蔗糖业发展的因素,从表面上看,一是蔗价低,农民种蔗无效益,缺乏种蔗积极性。二是化肥、农药等农资大幅度涨价,生产成本高。三是小机榨、甘蔗外流影响。四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产条件差。五是生产经营粗放,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六是入榨量与加工规模差距大,设备利用率低,难以实现效益,产品单一,产业链不长,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等。从根本上看,制约蔗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连通糖业产业的链条断裂,“工农互动”力量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一是制糖企业虽然完成了体制、产权的改革,现代企业形象树立了,但是甘蔗种植机制的调整未完成,甘蔗种植还处于“计划经济”的一头,广大农民规避不了甘蔗种植的风险。二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调整未完成,实现不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农民种甘蔗效益差或亏本,自然就不种甘蔗。三是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不确定。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经营方式。企业敏锐的市场触觉、以效益为中心的天性,更利于带动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迈进。而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需要农业的有力支撑,企业必然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承担起发展农业的责任。企业应有“靠蔗农发展,助蔗农致富”的经营理念,创办基地,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甘蔗生产条件,推行良种良法,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 发展蔗糖产业的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蔗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扶持

创新糖料生产营运机制,契约化种蔗,连通糖业产业链条,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利益均衡机制,在糖业的“第一车间”精耕细作,推动糖蔗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3.1.1 契约化种蔗,接起蔗糖业的产业链条。把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引入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原料的模式,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实行原料生产的契约化管理,利润的二次分配,逐步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利益均衡机制。广东湛江等先进蔗区,运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订单为纽带,实行订单种蔗,保价收购,二次分红,与蔗农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并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推广良种和革新栽培技术,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等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蔗糖产业的快速恢复发展。制定合理的甘蔗最低保护价,认真兑现二次利润分配,提高农民的种蔗积极性。使农民规避甘蔗种植的风险,与糖厂联动起来,形成了 “糖厂+基地+农户”的这样一种中国当前比较好的农业发展模式。

3.1.2 建基地,实现产业化、专业化。一是着力建设和完善弥勒县甘蔗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宜弥勒蔗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着力进行“双高”甘蔗标准化技术、“吨糖田”技术及经济适用技术的示范。探索甘蔗“精准农业”,力求提高单产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使之成为科技兴糖、集约化生产的示范中心,成为集甘蔗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基地,成为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示范、创新集成推广的基地,成为甘蔗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的基地。二是企业要着力建设“双高”甘蔗产业化原料基地。目前,甘蔗种植基本上是分散的农户,这种生产方式随机性大,生产效率低,制约了糖料生产发展。应着力从信息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方向,把农户分散的土地统一登记,集中安排,统一耕种和管理,形成大规模连片经营。公司扶持农民创办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良性发展为支撑,企业为蔗农提供基础设施改造、良种推广、技术支持、保价收购等优惠条件,降低甘蔗种植成本,提高产量,企业获取优质原料。同时,企业在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让蔗农参与“二次分配”,促其增收。运用现代工业理念,构建甘蔗农业特色产业链,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糖分,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通过基地建设,带动甘蔗农业领域的精耕细作,提升甘蔗这条产业链的竞争力,降低种蔗成本,提高甘蔗亩产,提高糖分。同时积极探索甘蔗叶青贮打捆技术发展畜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使甘蔗能够在与其他农作物的竞争中胜出。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哪一条产业链更有竞争力,才不至于被其他的产业链所替代。通过基地建设,把千家万户分散小面积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使之与企业的原料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产销系统。在农业产业化中,最大的矛盾是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规模种植,集约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

3.2 合理配置技术要素

1)大力推广应用新台糖25号、26号、27号、云引系列、云蔗系列,不断进行甘蔗品种改良,提高甘蔗糖分和单产。

2)大力推广提早植期、地膜覆盖、化学除草、配方施肥等配套的甘蔗标准化技术,水田蔗宿根产量退化控制综合技术,大力推广旱地节水持续丰产栽培技术,建设旱地高优蔗园,实现旱地亩产800 kg糖。

3)大力推广带蘖壮秧栽培、单芽双行、双芽单行等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4)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推广应用蔗田间套种高效栽培技术。间套蔬菜向无公害发展,探索研究间作春花生、宽窄行玉米制种、间作阴生牧草发展畜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蔗区土壤数据库,缺啥补啥;建立病虫害测报中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及综合减损增效技术;探索甘蔗机械化种植 (主要是整地)的路子,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生产效益,提高亩产和蔗糖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6)探索推广应用饲料打捆青贮技术。青贮打捆技术目前在世界很多国家应用广泛,是牲畜喂养的主要方式之一。据分析,弥勒一年有近10万t甘蔗尾叶,如全部充分利用,每年可供养牛1万头,延长甘蔗农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7)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搞好蔗糖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形成 “甘蔗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以目前的能源紧缺为契机,积极探索能源甘蔗的综合开发等新型甘蔗项目。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在更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蔗糖产业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甘蔗种植和糖料加工组成利益共同体,密切糖厂与蔗农的联系,推动 “以工哺农、工农双赢”局面的形成。通过“工农互动”的力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逐步形成“农户+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蔗区经济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蔗区蔗糖甘蔗
来宾市不同蔗区甘蔗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花式卖甘蔗
清明甘蔗“毒过蛇”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掺HRA 对蔗糖超缓凝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