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

2012-08-15

运动 2012年8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大学生

朱 江

(淮海工学院体育教研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理论与方法探索

论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

朱 江

(淮海工学院体育教研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在各个方面迅猛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建设中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导致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目前,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文化传播作用,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大学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缺失;民族传统体育;传播

1 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

1.1 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的与自然抗争,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5000年的积淀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过去和现代的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儒家学说是核心。但事实是中庸之道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而古人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传统文化具有自觉性,很多老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却知道很多传统知识,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且有自己的理念。例如,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学习中国的文化,要讲究礼仪和道德。环境因素使得传统文化自小就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称之谓“洋垃圾”,虽说过于偏激,但却难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1.2 大学校园文化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彰显无遗,不仅积极与国家经济建设接轨,大力支持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不同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形式而存在的,有着自已的独特功能,它是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平台。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这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它彰显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同时提升了大学的文化品位。众所周知的北大精神即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2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关注中国文化领域的人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新一代吃着“麦当劳”,读着《哈利波特》长大,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李白、杜甫、花木兰,还有刘胡兰和高玉宝,甚至有大学生不知道《论语》《春秋》和《孙子兵法》,没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比比皆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如今的大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西方的物质和文化自小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忘记了九九重阳,他们对NBA如数家珍却不知道为何去赛龙舟。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缺失的表象,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大学生在崇尚西方文化的同时却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都是封建的、落后的。功利思想使他们总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尊师重教、扶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离他们们渐行渐远。大学校园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但它终归是一种亚文化,存在于整个社会的主导文化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

2.1 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强势冲击

2008年7月1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的文章。在2008年3月的“两会”间,30多位的代表呼吁制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弘扬法”。中国媒体报道的大幅标题是“哈利波特淹没了刘胡兰”。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西方的文化进来了,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反而像很多学者所担忧的那样—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世代相传,它不是简单的用法制来约束的东西,让我们的青少年整天穿着长袍马褂,读诸子百家,满口之乎者也,那就是传统文化了吗?其实,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力,一种灵魂,形式是可以改变、创造的,精神却是永恒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结果可能是亡国;而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民族精神,结果将是亡种,一个民族的灭亡。因此,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教育中的冲击以及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失衡,才是现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根源。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大学生是现实的,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个好的归宿。现代社会追求利润,各行各业用人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还是倾向于智力型人才,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并没有做过多的硬性要求。英语四六级、托福、计算机等级证、GRE等证书都是4年大学生活所追求的目标,其他都是次要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大学生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过时了,我们承认传统文化中确实包含着一些封建主义、一些糟粕,但事物的本质要一分为二的看,传统文化崇尚道德,讲究道义。今天的社会中对道德的争论无休无止,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我们今天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吗?在利益至上的今天,我们不应总是批驳封建主义,我们应该做的是继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3 大学办学及发展理念的偏颇

国家教育部对于本科高校5年一次的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审时度势、为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关键举措,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最近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最主要的两条:第一,各个高校的迎评工作耗费高校大量人力和物力,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第二,评估体系中,硬件评估的量化指标占的比重过大,忽略了软件评价,应借鉴现在国际比较流行的“软评估”。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近期众多高校的发展以硬件建设为主体,往往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导致的后果是高校校园建设规模宏大,教学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而大学的校风、学风却江河日下,问题学生成几何倍数增长,很多大学生找不到未来的出路和方向,表现出的是迷茫和困惑。

3 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3.1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国家文化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二十大形象符号,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可见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此中,少林寺和功夫赫然在列,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尊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扎根于华夏大地,根源于大众,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流传至今,讲究“天人合一”。其中包含着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以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养生、表演、休闲和娱乐的目的,道德和礼仪的比重远远超越了竞技。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根据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人文特征、风俗习惯逐渐形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的传统习惯就此扎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语言、形式、精神和内质都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特征。在大学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同时会起到传统文化的继承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不具有唯一性,没有必要无限地夸大它的作用。

3.2 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具有文化传播的优势

随着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大学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必然的趋势,传播的途径有很多。但现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鲜明的个性,当我们仍用几十年前老套的教育方式来向他们传播传统文化时,他们会说老师落伍了。很多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渐渐的成为边缘课程,有的沦落为选修课程,还有甚者被直接砍掉;借助媒介的传播;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让大学生产生共鸣的东西太过纷繁,西方文化对于他们根深蒂固,他们不会对传统文化倾注过多的热情;一些专题的文化论坛、讲座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也只限于一些知名的如“百家讲坛”中的专家教授,但这些名家又不是普通高校可以随便邀请到的。

体育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已经由单一的生物价值观逐渐过渡到社会、人文价值观。即由原先的单纯的锻炼目标转化为休闲、健身、娱乐、社交等综合性的目标,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和交往的功能恰能实现大学生的这些目标。而且,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是大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可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那么在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接受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4 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

4.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了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根据自身条件,很多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中一些高校还将民传项目作为重点的特色项目来建设,形成了集教学、训竞、群体和科研“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出于对民传项目的好奇,而选择了课程,在学习项目技能的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堂的传授,加上自主性的学习,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制约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课程教学中项目技能培养的比重过大,冲淡了文化的主题,一些学生在课程学习完之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是不知所以然。有一所高校开设了龙舟课程,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学期中段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竟然80%以上的大学生对龙舟文化不了解。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另外一方面则是在课程教学中没有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些高校过于重视项目的品牌意识,只想着如何多参加各级比赛,拿金牌和名次,这其实又回到了奥运争光的金牌战略模式。虽说有了成绩也必然对高校特色体育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毕竟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养生、休闲和娱乐为主体,重视交流,竞技性只是它的附带属性。而且,民传体育项目的比赛不是很多,只限于那几个项目,一味的追求成绩,只会造成厚此薄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是不利的。

4.2 利用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效果

利用传统的媒介,例如,书籍、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进行传播的作用已经下降,但仍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些高校的校园广播,是学生茶余饭后必听的,虽然时间短暂,但长期的积累,必定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意识和生活方式。然而其中涉及到民族体育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太少或只是一提而过,学生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健康度是现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学生上网存在着上网目的性不强、网络知识缺乏等问题。很多学生上网无非就是聊天、看电影和打游戏,当然也有部分是为了学习而在查资料,但真正运用网络工具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开设民传项目课程的高校的体育部门网站上都不提传统文化,没有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

4.3 与社区的互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进行互动是今后的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根源于社区,在社区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大学生在与社区的互动中,既可以领会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以推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说是不无裨益。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和社区的互动还很不完善,在现有的互动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竞技比赛,例如,龙舟比赛、舞龙舞狮比赛、风筝节、毽球比赛等。这些活动中,一是比赛的竞技性太强,只注重比赛的结果;二是商业气息太过浓烈,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却舍弃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学生没有机会真正的参与到带有民族、地方浓郁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中,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5 建 议

5.1 大学的办学及发展理念要与国家政策相协调。

5.2 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既要抓体育运动技能,还要突显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让大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5.3 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中,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注重比赛的过程,以优势项目作为龙头,辐射其他传统项目,使学生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荣并积极参与。

5.4 建立健全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社团,与社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5.5 大学要注重对传播媒介的建设和监管,特别是对于网络的管理,全方位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建立长效机制,不走形式主义。

[ 1 ] 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295-296.

[ 2 ]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J ].体育科学,2005(1):56-59.

[ 3 ] 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79-382.

[ 4 ] 李清文.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创建[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28-30.

[ 5 ] 王强.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建设[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21-223.

G85

A

1674-151X(2012)04-07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4.037

投稿日期:2012-01-28

朱江(1976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