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圆生万物
——圆道观与太极拳之“圆”
2012-08-15韩志强
韩志强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溯本求源,圆生万物
——圆道观与太极拳之“圆”
韩志强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圆道观哲学思想是以圆周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反馈为特征的宏观哲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规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圆道观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太极拳行功走架、气机运行与理法中的“圆”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肢体运动到气机运行,无不遵循着圆道螺旋运动规律;同时,太极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圆道智慧——智圆思维与和谐思维。
圆道观 太极拳 圆
“道”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源;天地万物由“道”而生,最终亦回归“道”这个起点。中国古代圣哲一向把天人合一,追求“天道”,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蕴含了丰富中国传统理念的太极拳,无论从拳架还是内涵以自然之“道”为核心体系,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契合之处,折射出太极拳对中国古代生命观与宇宙观的具体体现,它所包含的全方位功能与智慧结晶,满足了新世纪人们对健康水平、对生命质量提升的要求。今天,只有对其哲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上》),习练者才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并从健身的基础上,逐步向心性涵养的阶梯上升甚至融入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层体认。
1 圆道观哲学思想
“道”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圆圈,“日往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相生焉。”(《易·系辞》),宇宙万物存在着一种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道德经》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十六章》);这种“复归”,据易学专家金景芳的诠释,“《易》六十四卦可视为一链,以《乾》、《坤》为始,《既济》、《未济》则为向出发点之复归……其所谓复归也,意非绝对的复归,乃成螺旋曲线以向上发展也”。《周易》认为:宇宙万物主要遵循着圆周弧形的螺旋规律在运行着。
“圆道”,即和谐循环之道,宇宙万物在做类似圆周的运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易经》首次明确地以文字形式表述了这一观念,“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指圆道运行规律。《老子》:“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反者道之动”,即圆形之道。
圆道作为理论框架模式,揭示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圆形运动规律,其显著特征是首尾相衔,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形式,进而形成以圆周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反馈为特征的宏观哲学理论体系——圆道观。圆道观由先秦哲学家、思想家共同建立,并以道、儒家思想为主线;《吕氏春秋·圆道篇》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天地、万物、上下用圆道构画出来,并萌生有动变思想。曰:“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圆道也”。这一宏观的哲学理论体系,弥论整个物质世界。中国的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等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均可在此寻得胚胎和萌芽。
2 太极拳行功走架中的“圆”
中国古人用一中空圆圈表示“无极”,代表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宋代陈抟所绘“太极图”,可以说是圆道螺旋运动的缩影。太极图中的两阴阳鱼环成一圆,阴阳鱼之间有一条旋涡状的S曲线,它是一条动态象,即螺旋式的动态象,标志着事物的阴阳变化是螺旋式动态中变化,阴阳一体,相互生成、相互演化,成一浑圆整体。这个S线含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发先合,欲收先放”等阴阳相互消长的辩证含义。当事物的阳发展太过,超过了S线,就转化成阴;反之,阴超过了反S线,转化为阳。如此阴消阳长,阳长阴消,反映的是圆道运动的规律,即事物运动是呈周而复始的规律性运动。《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指出事物转化过程就是一个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是循环反复的,未有往而不返的;它是阴阳两气在相互激荡中,互为转化,循环往复,呈螺旋曲线发展成一种和谐状态的演化过程。
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天体圆道运行的规律,浑然一元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极。拳架之阴阳互孕、相互消长、虚实互换、开合相寓,诸多变换,正是圆道运动的最佳阐释与体现。太极拳以圆为宗旨,用圆周运动围绕“中”并通过圆来稳固重心,执守于“中”。用划平圆、立圆、斜圆、螺旋形的圆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圆周运动。太极拳《乱环诀》曰:“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周边皆弧形,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点边行”,清晰地勾勒出太极拳以圆圈、弧形交叉运动的特征。圆圈是变化的,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和有形圈与无形圈之别;“腰似螺旋”在解剖关系上,腰是身躯运动的枢纽,即轴心(强心),打太极拳时,从腰部看,很象在不停地划着一个个正反横∞字。太极拳的每一招式,都是一个呈X对称斜角横躺着的∞字。无数个横∞字,无数次反复缠绞开合出的劲力点,又形成一个立体的8字(即为太极图的S图形),形成一个竖螺旋,而斜圆(侧圆)则是错综绞拧的螺旋过程中,所划分出的身体四肢两极间的异向扭曲离合之圆。一切的搠劲、化劲,一切的走圆划弧,一切的曲线循环,一切的手眼身法步,全要体现出这个竖螺旋之上。太极拳以腰脊为重心,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与旋踝转腿,“大圆套小圆”、“大弧带小弧”相互交融,肢体上下呈螺旋伸缩转动。以云手为例,腰脊转动,带动两臂在空间化圆,两臂运动又带着两手不断的内外翻转,两手掌心由内向外顺缠并由外往内逆缠,左右手相继在胸廓周围划圆转换,手臂在进行弧形转换的同时,双脚也随之划圆;全身上下一动无有不动,协调一致。练习者的四肢躯干在意念引导下,无论是旋腕转膀,旋踝转腿或旋腰转脊,皆在进行顺逆螺旋的旋转,显示婉转的圆弧动态。
3 太极拳气机运行中的“圆”
宇宙万物无不以圆周的形式循环着,大至漩涡状的天体系统,小至生物遗传基因的密码链条,皆呈圆周弧形螺旋式。中医理论的人体经络循行于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亦是以圆的规律运行,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以及奇经八脉都呈现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气在周身经络不断升降出入的流动过程;它不仅体现在气本身的流动以及在其推动作用下血液、津液的循行之中,还直接体现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脏腑机能是否协调,与气机的升降出入能否协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气机调畅能够协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太极拳运动呈圆周、弧形的螺旋式,在以心行气,气行四肢基础上,圆转如意,符合中医经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原理。
中国古代多数的养生导引法皆以圆周运行为特征,气功注重气的运行,包括大、小周天运行法及丹田运气法。大周天在于畅通十二经脉,小周天则为沟通任、督二脉。丹田运气法是让丹田之气运行经络。无论是大、小周天的经络运行法或丹田运气法,皆以圆周运化为特点。太极拳炼功心法中可以发现道家这一内炼的圆道模式。陈鑫于拳论中指出:“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混沌之无间……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陈氏太极拳图说》)。上行气属阳,走阳脉;下行气属阴,走阴脉。这样,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下,习练者以意念引气从头顶百会穴沿面部及胸腹中部任脉下行,经会阴尾骶部,沿背部督脉上升,以至头顶,然后再复下行,完成督脉(阳)、任脉(阴)的上行与下行的周天运行。于是,“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息”,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的流注系统。所以,习练者练拳时,在意念导引下领气贯通经络,打通大小周天,即能达至陈鑫所说的内功修炼成功的最高境界:“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陈氏太极拳图说》);至此,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浑然如太极之象,浑然一圆。
4 太极拳理法中的“圆”:智圆思维与和谐思维
宇宙万物的圆道运动,不仅包括形象的圆,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在的运动是呈周而复始、螺旋性的规律进行着的圆转运动,亦或者说宇宙万物是以圆的形式和谐发展着的生生不息的天道呈恢弘的混沌大圆,而这个恢弘的混沌大圆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结的圆组合而成的,无数流动的圆组成流动的天道大圆。而圆道思维是一种以圆润通变、和谐统一、螺旋式上升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它勾勒了事物发展的圆润轨迹,揭示了事物循环往复运动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圆周运动规律。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圆道思维向度。太极拳本身有“哲拳”之称,其运动形式是中国人圆态思维的外在表现。它通过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肢体有形运动,来实现形而上的人修心的无形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4.1 代表了圆通的太极拳的智圆思维
“圆”代表了圆通,所谓圆通即灵活随和,不固执拘泥,讲究求中,可以与人和谐相处。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的太极拳,其拳理所映射的人生道理正好迎合了人的处世哲学——谦让、圆通性,即“智圆思维”。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淮南子·主术训》中也有曰:“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智圆行方,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伦理准则。智圆,指的是思维与学识,以圆备、圆熟(意识的自我,不觉痛苦,能够不受干扰)为佳;意思是说,人的智慧应该圆融无碍,智慧圆融的人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智慧圆融的人才能通行天下。太极拳以腰脊为轴,通过腰脊松活圆转的运动,对全身躯干的谐调,当肢体受到外力攻击时,通过腰脊的转动而改变外力方向和作用,使对手身体重心受以牵制,并将对方直击力“引进落空”、削弱、柔化成强弩之末,再用圆周之力将其按下,用身体整体合力蓄而后发。太极拳的这种圆转运动,提示了人们考虑问题要周全,实施行动要周密,不求强加于人,只求改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人的心灵原本是圆明洁美的,掌握了“智圆”的思维方法,就使圆明洁美的心灵又增填一双慧眼,使人圆通光明,圆融谦谨,即不固执死板,又能合宜适度。
4.2 太极拳蕴含东方和谐哲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在不自觉中违背和谐生物的圆润法则。《易经》所谓剥久必复、穷极终变之势,不得不逼迫人类重新进行合乎圆道方向的定位,和谐重构、和谐发展的圆道思维又被人们重新认知。圆道思维的核心是遵循和谐化生万物之道,为了达到和谐化生的境界,“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十九章》)“真诚——(尽己、尽人、尽物之性)。圆人之道与圆天之道相合时,天道就能成就人事,社会就和于自然;人道如果与天之圆道相悖,天道就不能成就人事,社会就背离自然。太极拳正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表现了太极拳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高度和谐。《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而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身体所要达到的一种符合自然的状态,亦或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从无极到太极,太极化生万物的过程。习练者只有掌握了“和谐”的思维方法,人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不是对抗,而是保持自身心境平和、空灵,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掌握了“和谐”的思维方法,人们才能学会与自然相处,不是剥夺与侵占,而是保持自我的包容,与自然的共生,保持生命个体的“恬淡虚悟”、“宁静自如”,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必将使人们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
5 结语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与生命观的具体表现;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是统御宇宙万物的“道”。“道”具有普遍性、实用性,习拳以明“道”,以“道”健身,以“道”修心,以“道”养生,可以说是习练太极拳的主要精神与要义。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最终即“复归于无极”(《道德经》)。这就是习练太极拳需遵循圆道螺旋运动规律,从肢体运动到气机运行,修性养心,专一心志,吸收无极、太极的强大物质能量,融合一体,积精累气,聚能积能,进而强身固体,益寿延年。
“圆”象征着无始无终的生命周流,是周而复始、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的体现,这种多以圆、弧轨迹的运动,正是喻意以太极拳运动为载体,传载于人“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生命精神。同时,太极拳对这种高妙精神探求的最高深境界是在习练过程中使人们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通过掌握“智圆”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人为善,处事圆融,充满智慧;掌握“和谐”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融,保持生命个体的恬淡虚悟,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人生之“圆”的“和谐”之美。
[1]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门惠丰.太极拳与唯物辩证法——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 20 周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
[3]杨 力.易学与中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刘长明.思维与和谐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On Circumference Philosophical Concept and the"Circles"in Taijiquan
Han Zhiqiang
(P.E.Schoo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0,China)
Circumference philosophical concept is characterized by a circular motion,unity,mutual feedback system macro philosophy,it reveals the universe is the circle of motion in a circle.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from the angle of circumference philosophical concept,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n Chinese Taijiquan,Qi operation and therapy,and the"circles"in Tijiquan.The study shows:Taijiquan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from limbs movements to Qi operation,all follow a circular helical movement and Taijiquan embodies the circular road of wisdom-Chinese philosophy-intellectual thinking and harmonious thinking.
Circumference Philosophical conceptTaijiquan circle
G85
A
1004—5643(2012)07—0023—03
韩志强(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