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艺武术的社会基础

2012-08-15

武术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竞艺武术的社会基础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竞艺武术是一种文化启迪、文化思考、文化实践,是对“常态”武术文化的“形态改变”,只有不断地实施“形态改变”,才有文化发展的可能,否则武术文化总是在传统面前裹足不前,日现“病态”,被时代淘汰。实际上,武术自古以来就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拥有生存的巨大能量。同时,“形态改变”后的竞艺武术文化拥有雄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武术文化不断弘扬和扩张的根基。只有适应、引导和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文化 竞艺武术 社会基础

无意识的险恶丛林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决定性因素[1]。这是弗洛伊德论断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他的论断是否能够成立还有待于证明,至少这个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困惑期间的极端论断,在当今武术文化发展中难以得到验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文明的驱动,文化的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人有意识的理性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变迁。

对于竞艺武术大家都比较陌生。因为,武术文化在当代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刻板僵化的学校武术囿于校园,寥若晨星的传统武术散落民间,单调苦涩的健身武术消磨夕阳人群,几乎没有竞艺武术的生存空间。不过人们会看到除了竞技武术之外,一个与武术有关,与艺术结盟的武术表现形式大行其道,那就是影视武术,其涵盖人群之广,以至于影视武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信息社会中武术文化的代表,倍受欢迎的影视武术的发展,充分反映出社会趋美的强烈需求。影视武术的确已经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至少它的受众要远远多于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传统武术和健身武术,影响力超过其他武术形式。然而,影视武术是一种被艺术加工后远离现实的武术表现形式,这种虚拟的武术文化难以满足人们对武术的现实诉求。由此,武术界的同仁们开始探索各种现实版的、技术型的武术表现形式,出现了对练大奖赛、武术演艺表演、武术搏击表演等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归纳为竞艺武术范畴。

由于社会基础的改变,人和社会的需要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对武术文化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使武术文化保持活力,此刻竞艺武术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满足了社会需要,实现了武术文化发展。正是在非理性驱动下,人类运用强大、恒久的理性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

2012年6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2012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暨首届全国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中,竞艺武术首次正式出现在高校的武术竞赛场上。这次登场可以标志着竞艺武术的隆重起步,它将会为武术文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本次竞艺武术大赛表现出的特征有五各方面,一是竞艺武术建立在武术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使用武术独有的肢体语言表现社会和文化主题;二是竞艺武术建立在竞赛基础之上,通过竞赛杠杆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三是竞艺武术根植于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通过富有知识、思想、活力的大学生,实现文化传播和影响社会,必将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科学化发展;四是竞艺武术突破了唯技击为武术本质的桎梏,走出了一条揭示武术丰富文化内涵的发展之路;五是竞艺武术充分借助舞台艺术效果,加速固有艺术品质的信息释放,使武术文化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竞艺武术的出现不仅仅是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之果,更是社会基础的改变所引发的文化效应。本文重点从竞艺武术的社会基础进行分析。

1 竞艺武术的技术发展基础

竞艺武术的技术发展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中一方面是武术技术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

武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着一系列的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武术技术从开始阶段的竞力,逐步走向竞技,随着竞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逐渐对技术进行更加充分的艺术加工和提炼,使武术技术的艺术成分日趋凸显,这是竞艺武术自身的技术基础的变革趋势。纵观武术文化发展,可以看到武术在起源初期多注重力量训练和较量,角力、摔跤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随后武术技术开始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演练技巧的嬗变,技巧型的套路替代了以往的竞争形式。当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日臻成熟后,人们又开始了套路攻防实用技术的艺术化改造,审美实用的竞艺武术成为现今武术的表现形式。好看不中用已经成为趋势,中用不好看日趋被人们摒弃。从中可以清晰看到竞力武术、竞技武术到竞艺武术的发展脉络。其实,从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也同样是走了一条竞力、竞技、竞艺的道路,其中篮球运动就是典型。这些体育文化已经没有起源和发展之初的物质功利性,取而代之的精神实用性,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武术文化遵行的发展之路。

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决定着人们娱乐习惯。科技水平低下的农耕时代,人们的娱乐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属于弥散式的娱乐。进入工业社会后,科技水平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分工渐细,人们的娱乐转向独立的、有机体大机群活动为娱乐手段,属于独立式的娱乐。信息社会,科技促使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的娱乐形式也随之出现以借助科技产品进行的有机体小机群活动为主的娱乐,此刻当属融合式的娱乐。顺着这种娱乐习惯的变迁,社会所需要的身体娱乐手段也出现改变,武术自然不例外。武术身体娱乐出现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武术精英们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的日益高难的技术演练,比如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人们鉴赏娱乐的内容之一。另一种是习武大众借助科技手段获取的快捷、速成的身体活动。比如现代传播媒介部分消弱了师承授技的特权,使小众独享的武术来到广大民众之中,使武术被大众体验共享。无论是何种武术文化娱乐方式,武术技术在以高度融合为特征的科技推动下,其技术体系必然要比其他时代更多地接纳其他学科的优势,其中从艺术学中采借文化特质增强武术对民众的吸引力就是一种途径。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类近百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是引发社会进步的最强劲元素,武术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恩宠,比如武术文化借助现代媒介得以快捷地跨越国界、文化疆域实施传播。而且,科学技术对武术施加着一种无形的鞭策和督促,科学的意识,技术的思维要求武术文化更加充分地借助于科学技术对武术技术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因此,竞艺武术是在探索科学发展武术文化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武术文化现象。

2 竞艺武术的受众需求基础

从冷冷清清的竞技武术赛场,到热热闹闹的武打影片的影院,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体育的最大诱惑在于悬念,然而武术竞赛却悬念很少,那么它就不是彻底的体育。武术应该怎样在体育赛场上赢得受众的追捧呢。这是武术必须思考的问题,没有观众,就没有了社会基础,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存在的必要。对此,振兴武术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屋,写写感想,发发牢骚。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各种可操作的具体途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对此,我们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受众需求问题,以及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文化发展中,人们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从低俗到高雅,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对武术文化的鉴赏也同样如此,起初人们对武术的技击能力赞不绝口,但那毕竟是一种血腥、残酷的存在形式。人们逐步会对此产生逆反,而武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更多地提供超越血腥搏杀的内容和形式,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远离武术。正像人们从对“二人转”的猎奇到强烈追求高雅艺术的情况一样,日趋高雅的受众,他们需要的是武术能够带给人们的文明,以及文化。武术自古以来就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蕴含着哲学、伦理、医学、兵法、养生、保健、审美等等文化元素,早已文化的文明形式在竞技武术套路中有所表现,但是表现的程度有限,因此通过全方位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竞艺武术可以有效地提供给大众高雅文化享受,这是缺乏悬念的武术能够给人们提供的西方体育文化匮乏的、独特的人体艺术文化特质。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张扬文明形式的文化内涵。

因此,从冷冷清清的竞技武术赛场,到热热闹闹的竞艺武术舞台,我们看到了受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看到人们对文明武术文化的期待。因为在竞艺武术的舞台上,武术这种特殊的肢体语言在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文化。比如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中,西北师范大学的《易》就是通过武术肢体语言诉说了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的武术发展历程和演进趋势。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的《敦煌梦》表现了武术在保卫敦煌文物捍卫民族尊严的场景,这些内容博得了受众们的高度好评和欢迎,原因不言自明。

3 竞艺武术的社会结构基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的血缘社会结构快速地进入地缘,特别是进入现代业缘的社会结构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导致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人际关系的变迁,人们从情感致密的初级群体,走向了功利互动的次级群体。人际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起初不适应这种变化,抱怨人情冷谈,彼此疏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提供给人们的可以彼此平等沟通和和谐互动的平台十分有限,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加之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去接受各种信息,比如可以在家庭影院享受影视武术。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人们隐秘的私生活,但是在缺少人际互动的状态下,人的情感世界越加空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出现变迁,比如许多青少年儿童通过影视武术的观赏,对武术的认识产生虚幻化趋势,其行为也不自觉地出现虚拟状态。当他们真正地接触武术的时候,倍感茫然,使武术的教学、训练面临巨大的困难,使武术文化倍感“剥夺”,直接影响着武术文化的传承。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业缘的社会结构迫使人们走出家门,与次级群体的其他成员有了更广泛的深入接触,产生前所未有的广泛人际关系,既使是功利性较强的人际关系也能够给人们打开更多认识外界世界的窗口,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超越初级群体状态。在这个社会基础上,文化产生了整合、融合,出现快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在中国我们所看到的文化繁荣景象,生活水平的翻天覆地变化,均得益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在现代次级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中,敬祖心态弱化,没有或很少所谓的技术权威制约,武术传统的传承方式发生根本变革,这一切打破了嫡传、流派之间的隔阂,使武术文化产生新的融合成为可能。

对于生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的人群,武术文化能够提供一种现实的技术支撑,为人们的交往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提供满足人们高情感需求的互动。体育文化的交流是建立在冲突基础上的交流,如果没有冲突,人们还会人为地设置冲突,只有这种交流才是完全的、彻底的,才能满足人际互动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掌握武术技术需要经历众多冲突来完成,通过相互间必要的较量、较技等冲突,构建超越功利的情感型人际关系。通过失败与超越的冲突,体验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通过异质文化覆盖控制与本土文化复兴的冲突,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之真谛。这种以冲突互动为主的武术可以将青少年从虚拟拉回现实,使之脚踏实地的践行中华民族文化。

正是由于现阶段处于次级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状态,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在纷繁的世界中如何吸引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兴趣,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竞艺武术就是通过艺术化加工的形式,克服单调、乏味套路演练之不足,以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高雅的艺术水准、高尚的文化品位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扩大习武人口数量。

4 竞艺武术的社会时尚基础

在工业化之后,社会时尚因为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异出现了转变,信息社会引发工作姿势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导致人们在享受方式上出现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小机群运动带来的局部感官享受。最突出的就是人们青睐于计算机游戏,这是一项仅仅使用手指和眼睛就能实现的娱乐方式。千万不能小视这种似乎微不足道的改变,它直接影响社会时尚的根本变化。在体育运动领域也倍受它的影响,人们现在逐步远离了大机群的、高难度的、纯技术的活动,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局部机群、低难度、少技术的体育活动。在武术领域,人们更多的是欣赏影视武术,追求影视武术中的惊险武打场景来刺激自己的视觉,满足对武术文化的肤浅享受。然而这种社会时尚带给人们的是虚无、虚拟的武术文化,人们不愿意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习练“功夫”式的武术技术,加剧了这种东方特色的人体文化的流逝。时代和文化呼吁武术文化进行时代性的改进,将真实武术还给大众,防止武术文化的失忆,能够承担这项任务的只有竞艺武术。因为在竞艺武术中,其核心元素就是武术技术,是通过艺术化的武术技术符号完成对文化、社会的诠释和阐释,释放无穷的文化信息,激发人们的习武实践热情,这是治疗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肌肉饥饿症的良方。而这种武术技术又是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符合人们鉴赏情结,是国人精神享受的自家“粮店”。因此,竞艺武术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割舍的文化生活“器具”。

自然,社会时尚需要顺应,更应引导,如今武术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武术本身囿于技击,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武术就是练习打人,为此很多家长和学校不提倡开展武术活动。世上所有与技击有关的体育活动大都是特殊人群的小众专利,没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比如直白的搏击项目——拳击,人们只是喜欢观赏,习练人群有限,而重现战争场面、富含攻击行为的足球却能够成为大众时尚,原因就在于它将直白的搏击升华为公平的竞争,成为世人认同的体育文化。进一步文化、艺化后的、少技击的,以武术技术为主体的竞艺武术,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更全面的、生动展示,改变人们狭隘的武术观就能发挥引领武术社会时尚作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体育文化总的趋势是日趋文明,非文明的肢体活动内容逐步被人们摒弃,人们追求高雅、健康的身体活动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时尚。武术这项源于争斗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野蛮、残酷、血腥等非文明的元素,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文而化之,将直白的搏杀演变成文明的武术套路。这是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的趋势,是人们对文明向往的结果。时至今日,武术早已不单纯是战争、争斗的记忆编码,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如何将中华文明通过武术的肢体语言惠及世人,这是武术文化的时代要求,更是人们鉴赏和践行武术文化社会时尚的时代要求和基础。故而,竞艺武术是人类社会时尚发展的必然结果。

5 结语

在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以及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本土文化,都蕴含着一个反弹的文化力,这是人类文化前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动力[2]。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压力下,中华民族体育、中华武术的文化反弹也必然会在寻找出路和创新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拥有必要社会基础的竞艺武术作为文化反弹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可操作文化的有益尝试,是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实践活动。

新兴的竞艺武术是一种文化启迪、文化思考、文化实践,是对“常态”武术文化的“形态改变”,只有不断地实施“形态改变”,才能有文化发展的可能,否则武术文化总是在祖宗创造的成果面前裹足不前,日现“病态”,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步伐,惨遭失忆、失位、失语、失身、失传的窘境。这项创新的武术文化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落实,以期发挥应用的社会效应,我们认为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除了上述的社会基础外,必须依赖政府职能部门的“中央控制型”的作用。因为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组织依赖性,如果仅仅依托于“发散渗透型”的各级组织、民间社团自我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社会效应[3]。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是竞艺武术稳步推进的制度保障。

[1][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5:449.

[2][德]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7.

[3]胡 适.中国的文艺复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8.

G85

A

1004—5643(2012)07—0001—03

陈 青(196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