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侗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
2012-08-15张永
张 永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壮侗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
张 永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广西壮、侗、水、仫佬、毛南等壮侗语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形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着辛勤劳作、节庆习俗、宗教思想、娱心健体等文化内涵,具有多元兼容、含蓄幽默、自信和谐、民俗大众的独特文化特质。打造文化品牌,挖掘壮侗文化的现代内涵以及保护传承环境,培养传承接班人是推进广西壮侗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有效途径。
壮侗民族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内涵 文化特质 现代发展
壮侗语民族是指讲壮侗族语言的民族,它是由源于先秦时期百越族群西瓯、骆越支系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老族、毛南族、黎族等最早生息繁衍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民族群体,语言学界和史学界称之为“壮侗语民族”[1]。就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它主要包括壮、侗、水、仫佬、毛南5个民族。壮侗语民族共同生息在云贵高原与华南丘陵的地理空间内,具有相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等,形成了壮侗族群特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独具魅力,且内容十分丰富的壮侗族传统体育活动。研究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历史、社会和现实的价值,同时为保护与开发壮侗民族体育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1 广西壮侗民族及其体育活动形态
壮族是以水稻著称的农耕民族,各种节庆活动大多是随着生产季节和农耕节奏来开展的。它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竞技性的项目有赛龙舟、抢花炮、武术、舞狮子、珍珠球、踢毽子等;表演娱乐舞蹈性的项目有抛绣球、打陀螺、踩高跷、打砻、扁担舞、踩风车、打磨秋、板鞋、跳桌子、打尺、打手毽、跳花灯、打榔等。其中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歌圩活动中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并被列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侗族主要聚居在桂北一带,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龙胜各族自治县。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的体育活动内容多以舞蹈性为主,如:芦笙舞、多耶舞、踩堂歌、耶堂舞、矛盾舞、刀剑舞、矛枪、铁尺等;也有以各种体育活动为节日的,如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花炮节”、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等。最负盛名的传统体育项目当然要数一年一度“花炮节”中的抢花炮活动,抢炮一般进行三场即头炮——二炮——三炮,抢花炮场面惊险、激烈、刺激,其激烈程度与西方的橄榄球相比毫不逊色,因此又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深受侗族群众喜爱。
仫佬族主要聚居在罗城县,少数散居在宜州、柳城、都安、融水、忻城、河池、东兰等地方。它的民间体育和民间游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主要的项目有:角力竞技、赛技巧、舞狮、舞龙、舞草龙、斗鸡、竹球、象步虎掌等,其中象步虎掌比耐力,也赛巧力,不受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任何器材,融娱乐和强身于一体,因而在仫佬山村备受欢迎。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河池、宜州和都安等地,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以人数所需不多、器械简单、场地要求不大的项目展开,如同顶(也称顶竹杆)、同拼、同填、同背等。当然平时的节假日里也有舞龙、舞狮等活动。
水族主要分布在融水、宜州、南丹、环江、都安、河池等地,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以舞蹈性为主,如桐子镖、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赛马、顶花竹杠等。其中“桐子镖”来源于水族“过火海”的追丧仪式和采桐果的生产习俗。它要求运动员脚踩熊熊的火焰桩,飞身越过“独木桥”,冲到盛满桐子镖的竹篓旁,抢拾一桐子镖头,跑到镖靶前,将桐子镖投射到本队的靶芯,以得分最多者为胜。桐子镖以惊、险、准的运动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和观赏。
在上述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项目如抢花炮、抛绣球、跳芦笙等原属于一个民族,后来由于民族间的交流而为多民族所共同继承和发展。壮侗民族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与音乐、舞蹈相交融,也与农耕文化生产方式及民族风俗渗透在一起,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的体育文化。
2 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萌芽繁衍于其民族社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浓厚、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与伦理价值念[2]。广西壮侗民族借助民族体育活动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民族的强壮与生存,积淀了浓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底蕴,体现出壮侗民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和对美的追求。
2.1 体育活动是壮侗民族辛勤劳作的见证
壮侗民族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壮侗人民借助各种劳动生产工具结合劈、砍、掷、射等日常劳作技能,再协同跑、跳、进、退、躲闪等击技动作,形成各种劳动式的传统活动,目的为传授生产经验或减轻劳动强度,协调劳动动作。
扁担是农耕运输工具之一,打扁担是由壮族稻作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活动的套路是根据壮族人民的劳动过程来设计的,有“打舂堂”、“全家乐”、“大团圆”、“插秧”、“车水”、“打谷”、“庆丰收”等。打时,有上下对撑,有站立和下蹲,有原地和行进,还有转身和跳跃等,加之伴以锣鼓和不时发出的“咳咳”呼声,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节日的打扁担活动是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既是对稻作生产过程的模拟再现,也是对全年生产活动的总结,更是祈望通过轰轰烈烈、喜庆热闹的类同性表演影响来年的稻作生产[3]。
“依饭节”是仫佬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举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时家族成员常常以赛竹球的方式进行争抢评出最后的优胜者,并拥推为下一届依饭节的主持人和操办人,同时成为族中的首领,处理族中的事务。竹球是由厨房用具——笼罩饭菜的竹桌罩衍变而来,在比赛中可手抛、脚踢、持球奔跑、拦抢投篮,投中一次计一分,约定的时间到,比赛结束,得分多者为胜。妇展到今天,这项活动被赋予了现代体育的特征,集足球、手球、篮球、橄榄球、拔河等运动为一体,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勤劳、团结、聪明和诙谐的民族特征。
2.2 体育活动是壮侗民族节庆习俗的内容
广西壮侗民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如祭灶、三月三歌节、铜鼓节、蚂拐节、依饭节、吃立节、牛魂节、花炮节、端节等等,这些传统节庆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也有许多奇妙风趣的习俗和逸闻,这些故事与习俗常常通过体育活动来显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肢体活动反映着壮侗民族的历史风貌和风俗习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在众多民族节庆里,以抢花炮活动最为踊跃,在广西的壮侗族里几乎村村寨寨都有花炮队。“花炮”被视为吉祥物,抢得头炮者,地方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第二炮为人丁兴旺,第三炮为招财进宝。通过举行抢花炮活动,人们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丁财两旺,表达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渴望。在花炮会期中还包括当地各种民族文艺表演(多耶、侗族大歌、吹芦笙、抬官人等)和民族传统体育娱乐竞技活动(斗牛、钓鱼、斗鸟等)。最精彩的当然是抢花炮活动,随着放花炮的一声炮响,只见一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空,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天空,炮圈将落,抢炮队员环绕周围,炮圈落处立刻人群成堆,挤做一团。这是一场力的角逐,智慧的较量,抢炮队员虚张声势、互相掩护,使尽浑身解数,钻、护、拦、抢……突破重围把炮圈抢到手后,队员把炮圈送到裁判台登记,取得了头炮的胜利。按此顺序接连放第二炮、第三炮。抢花炮活动能培养人的积极果断、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从该项目中还体现着壮侗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崇仰与价值观和奋发向上的个性气质,具有重要的民族意义。
2.3 体育活动是壮侗民族宗教思想的寄托
早期的壮侗民族社会中,人类抵抗自然灾害及猛兽的能力低下,先民们在大自然威力面前感到恐惧和神秘,为了生存,在先民的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征服自然以及获得神灵、祖先的帮助和保佑的心理需要,因此,通过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表达其敬畏、屈从的心愿,从而达到趋福避祸的目的。在“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下,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壮侗族先民最初的意识形态中普遍存在[4]。例如,壮族人以“青蛙”为图腾式崇拜物,每年都要举行青蛙祭祀活动,跳“蚂拐舞”,以祷丰年,消灾避祸。跳舞的人模仿蚂拐的手脚做跳跃姿态,并揉合了地方民族武术特色,创造出表演套路各异,刚劲有力的蚂拐拳、蚂拐刀、蚂拐棍等,表演中蚂拐、鬼神形象交替出现反映青蛙与之斗争,最后为人们造福的历程。水族崇拜多神,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神灵,他们容身生存的山峦、坡地也有神灵掌管。祭祀坡神,就是感谢山坡为牛马的繁殖提供了条件,祈求坡草更加繁茂、六畜更加兴旺。而端坡跑马,则是显示马匹的矫健,也是对神灵的感谢。因此,在每次赛马之前,都要举行开道仪式。通常习俗是在马道口(起点处)设一桌酒菜供祭祖先,并插一“竹标”于马道中,由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开道。长者穿着崭新的青绸长衫青绸马褂,头戴新的粘帽骑着骏马,然后拔“竹标”威严地从马道上跑过去。当开道者跑到马道尽头后,比赛才能开始[5]。这些活动虽然直接源于宗教仪式或迷信活动,但在岁月的传承中逐渐演变为游戏、竞技活动,最终发展为传统体育活动。
2.4 体育活动是壮侗民族娱心健体的方式
同填是流传在广西毛南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毛南族以农历逢六逢十为大圩。每逢圩日除搞买卖外,毛南族的青年男女们还齐集圩场,会见“估傍”(毛南语:朋友),共叙友情和互相祝愿,会见时,开展“同填”活动、增添圩日的欢乐。比赛前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中间画一直线,甲乙双方各自站好位置,双手屈在胸前,双腿叉开,上身下躬;比赛开始,双方便以肩膀对肩膀,用全身力量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这种比赛场地小,其方法简单易行,随时可以进行,是毛南族民间练功竞技、比力量的一种方式。
壮族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或三月三歌节都要进行投绣球、投绣球抓卒、三人板鞋竞技等体育活动,还伴以歌舞,尽情欢乐。侗族的“多耶”节、“三月三”花炮节是在鞭炮齐鸣、唢呐齐奏、锣鼓喧天的伴奏下举行的,活动的内容有抢花炮、芦笙赛、踩歌堂、斗马、斗鸟、赛马、舞狮、对唱山歌等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育娱乐活动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更富有民族性。
传统体育活动既能锻炼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柔韧等身体部位,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达到强身健体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又能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体力与精神的锻炼和调节,让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愉悦身心、培养民族情感,增进友谊。
3 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特质相关,民族文化特质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轻易发生改变[6]。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其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保存着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承载着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形成以下壮侗语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
(1)多元兼容。壮侗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侗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壮侗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比如在广西各地,壮侗民族与瑶族、苗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汉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不绝于耳;板鞋舞、抢花炮、舞狮舞龙等各种传统体育活动不分你我,相互交流共同参与,充分展现了壮侗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
(2)含蓄幽默。壮侗人民性格单纯淳朴、豁达开朗,他们以歌、以舞、以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多情的山歌、含蓄的绣球、滑稽的舞蹈、幽默的语言,将壮侗民族充满着浪漫自由与野性美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3)自信和谐。战国的宁明花山岩画,西汉的石寨山型铜鼓,明朝时期的板鞋拳棍,民国初期的程阳风雨桥……壮侗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遗存、昔日文化辉煌,带给它的子民是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壮侗民族体育一方面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体育文化成果和外来的先进体育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注重与本民族其他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通过多种民族文化元素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民俗大众。壮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体、寓教于体的特点,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民俗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生活。抛绣球、抢花炮、赛龙舟、打陀螺、同顶同填等等项目,简单易学,参与者和观赏者众多,是少数民族富有魅力和活动力的大众体育文化。
4 壮侗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衍变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冲击,一些原生态传统体育项目濒临灭绝,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正不断被涵化。但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壮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赓延不绝,显示出顽强的生命活力:健壮小伙跳起蛙舞依然生龙活虎;青春少女唱起山歌依然长声绕天,余音袅袅;人们对铜鼓依然痴迷而情真意切;长寿老人健朗的身姿,依然活跃在田间村头[7]。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得到较好的发展。
首先逐步打造一批壮侗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壮侗民族文化是壮侗民族特有的、在其历史长河中改造自然发展起来的文化,它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一份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发展民族的文化活动中,壮侗民族站在本土的文化立场上,打造出如“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强壮侗文化意识,多渠道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本民族成员对母体文化的认识,着意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目前,广西壮侗民族的文化品牌较多,各地市通过举办文化品牌的民族节庆较好地保护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传播渠道,向外界传播壮侗民族优秀文化,通过走出去的方法,给壮侗文化营造氛围,扩大文化影响,让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其次,较好保护壮侗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传承环境。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广西壮侗民族所在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传承保护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各种保护发展措施,努力创设壮侗民族文化生存环境,切实落实到村屯乡寨,以民族自治村为主要发展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以村寨为民族文化生存环境,以民族文化活动带动发展。例如天峨县六排镇的纳洞村正是通过河池市的“民俗文化村”计划,使本村的蚂拐节传承发展的环境自然性、原始性和真实性得到较好的保护。
再次,多途径培养各年龄阶层壮侗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为保护传承好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各地市相关部门通过学校教育、民间社团、节庆假日、运动竞赛、民族旅游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科学开发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传递培养壮侗民族体育文化品质,实现其教育传承功能。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市沛鸿中学、桂林凤集小学等学校大力开展板鞋运动、抛绣球等作为本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普及推广,在增强体质锻炼的同进,还增加了民族认同感;桂北地区的富禄、梅林、古宜、程阳等乡镇每年举行的民间花炮节就是通过节庆与竞赛把抢花炮运动代代相传;壮族的铜鼓舞、蚂拐舞,毛南族的师公舞、侗族的多耶舞、芦笙舞,以及舞龙舞狮等表演性较强的活动则通过家族长辈的熏陶传授,在壮侗青少年中得以继承。
最后,注重挖掘发展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内涵。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一些壮侗民族传统体育如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抢花炮、抛绣球等项目具有鲜明竞技特征和时代特点,体育工作者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通过民族运动会来实现功能的根本转变,逐步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发挥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新作用。
[1]覃乃昌.壮侗语民族的创世神话及其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07(2):122.
[2][6]饶 远,刘 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25.
[3]肖谋远.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45.
[4]韦丽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8(3):39.
[5]顾晓艳.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状态[J].中国体育科技,2006(5):38.
[7]覃德清.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5(2):75.
The Cultural Deposits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Dong National Sports
Zhang Yong
(P.E.Schoo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 537000)
This article,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sports 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of Guangxi Zhuang,Dong,Mulao,Maonan,water and other kadai languages of China.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Zhuang-Dong national sports are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such as hard-working,festival,religious thoughts,relaxing and fitness-keeping games,contain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atibility,subtle humor,self-confidence and harmony,folk public,etc..To create a cultural brand,digging the mordent content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bringing up successors are effective way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Zhuang-Dong national sports.
Zhuang-Dong ethnic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dern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2)01—0086—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编号:10XTY008。
张 永(197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