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传播中值得武术借鉴的三种意识

2012-08-15王晓晨

武术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跆拳道精品武术

王晓晨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跆拳道传播中值得武术借鉴的三种意识

王晓晨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文章通过对跆拳道和武术传播效果上的比较和反思,梳理出跆拳道的传播值得武术借鉴的三种重要理念:精品意识、迎合意识和产业意识。

跆拳道 武术 传播意识

针对时下跆拳道的红火与武术的冷清,学界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初衷给以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对跆拳道的传播模式、技术整合、教育效果、文化契合、时代特点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进展总体呈现出对具体的,细化的微观对比研究居多,即大多涉及外显的物质层和中间的制度层;鲜有从宏观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研究,即核心的心物层。跆拳道的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国内众多武术学者也正是正视该现实而纷纷提出:武术的传播应向跆拳道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反思,跆拳道的传播到底值得武术借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当其冲应是属上层建筑的传播运作理念。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因而在“道”层次,从跆拳道成熟的传播意识中汲取营养,结合武术的真实情况,以高屋建瓴地全局统筹视角,在借鉴中提升武术传播的运作意识,可谓武术和跆拳道比较研究的终极诉求。

1 精品意识

跆拳道与武术本属无法相提并论,充其量是冰块与冰山之间的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跆拳道把小事物做到了极致,而我们的武术却在博大精深的前提下,精品意识不足,缺乏创新性的精雕细刻[1]。现代跆拳道在推广之始和传播过程中其与时俱进的改造是以精品意识为总体思路的,拥有现在成熟的适合传播的内容体系是对传统跆拳道大刀阔斧而又工于细节的结果。

1.1 跆拳道精神的精品意识

跆拳道道馆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星罗棋布,其成熟的道馆模式为跆拳道的传播赢得了成千上万的习练者。走进任何一个道馆都可以看到不同书法款式和装裱形式的跆拳道练习的最高旨归——跆拳道精神,但其内容却一以贯之:“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其实传统跆拳道精神岂止这十二个字能囊括的,可跆拳道出于传播之目的而硬是从庞杂的传统跆拳道精神体系中抽出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灵魂而加以固化。跆拳道精神是每一个学员必须熟记在心并在以后的技术练习中反复体悟的,其简短、具体、明了、震撼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观武术中与跆拳道精神对应的武德呢,却有着不同的版本。最早的武德见于《左转·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又有“仁、义、礼、信、勇”“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之说以及“口德、手德、公德”的划分等,可谓内容大同版本不一,给人一种莫衷一是之感。

1.2 规则和技术的精品意识

在比赛规则上,跆拳道自1972年至今进行了12次重大修改,每一次的新规则都促使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高、最大限度地表现技术能力,使每一场都能达到理想化的境地[2];在升级规则上,十级九段和品、段、级的设定既符合简洁明了又符合规律,每一个阶段还都赋予清晰地哲学意义。在技术精品的打造上,跆拳道的发端者金云龙、李俊九等人更是费尽心机之能是,按照奥运理念制定了突出腿法的特色,并将腿法设定为主要腿法加上延伸腿法也不过才十几种腿法的技术设置;短小精悍的品势;打练结合的实战,可谓跆拳道技术精品化的真实写照。无怪乎有学者指出:注重方法的中国武术与追求招法的韩国跆拳道[3]。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传播就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毒的过程,所以越是简明洗练的“符号”越容易被理解,越是直白具体的概念越容易被接受[4]。

跆拳道在精神、规则和技术上的注重特色的精品意识为跆拳道的成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术的传播要想借鉴这种精品意识,就必须首先去除人们对武术博大精深的敬畏感,博大精深只能是“使受众感到困惑”[5]。面对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种之多的拳种必须大刀阔斧、忍痛割爱地推出具有代表民族特色的精品,各拳种的传承主体要有“大武术观”意识,加以引领科研高度凝练精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从软件和硬件上着手精品化。正如李连杰谈太极的推广时讲的“太极要想实现市场化,必须要以一种简练的姿态进入”。“太极有400年历史,涵盖太多内容,但是要实现它走出去的目标,必须分清哪些东西需要整理保存为文化遗产,而哪些适合市场化运作,适合向世界推广”[6]。作为武术推广一线的中国武协副主席、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长兼总教练傅彪先生也强调在推广武术的时候,一定要简单化。其将散打技术简单总结为“三拳六腿贴身摔,五擒拿法制人败”的做法在武术的推广过程中收到了绝佳的效果,可谓精品的力量。

武术传播过程中留给人的形象正如我国当前的产业形象一样。毋庸置疑,中国的产业在过去30年的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速度”享誉全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然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成为不少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产业的代名词。而跆拳道就好比韩国产业形象:精益求精、堪称完美,从小小的电子产品到汽车工业都要做到追求极致。综上,笔者认为武术向跆拳道的借鉴首推属于修炼“内功”层面的精品意识。

2 迎合意识

迎合,并不是完全的失去自我,总体上还要保存民族特色,如此才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点要从竞技武术的奥运异化上吸取教训。其实无论是跆拳道还是武术的国际化都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交流沟通,找出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借鉴他国先进文化,让其产生文化的认同,即巧妙的迎合意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一种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吸收外界之空气和饮食,否则不能长进”。跆拳道的成功传播中就有着相当浓烈的迎合意识。

2.1 思维模式的迎合

思维模式是一切文明或文化的基础,文化的传播不能不考虑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的思维模式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出的那样:“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庄子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东方人从没有人去实践。而西方却是将物质从原子到电子再到介子,以至于夸克细分的执行者。源于东方文化的武术和跆拳道都有重整体,重意的特点,但跆拳道在传播内容打造上兼顾了西方文化的重分析重具体的特征,而使这种“踢击艺术”征服了西方,征服了奥运,仅以韩国跆拳道国技院推出的两大传播力作《型的灵魂》和《踢的革命》为例,就不难发现其重分析、重具体的思维特征。例如其中在对“正拳”的发力时就对出拳时的直接出拳和旋转出拳时接触人体时的受力效果进行了分析,配以电脑设计的模型分析,清晰具体;横踢的示范中,连支撑脚的转动角度都标有明显的转动范围;前踢技术在实战和品势中使用不同的脚的部位及其攻击的部位都有具体的规定等等不一而足。总体上看,这两部作品真人示范加上电脑模拟受力分析,详细具体,摸得着看得见,充满理性和逻辑,真正迎合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

中国武术的传播体系却是追求整体和谐、由臆达悟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理解和追求直觉式的顿悟,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他国习练者尤其是西方人来讲可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习惯了从力、加速度、质点、惯性、角度等纯物理运动的思维方式来考量身体运动。因此,传统的重精、气、神的模糊而又整体的思维模式在传播的动机面前必须有所改观,包括传播的技术体系和评判规则。正如美国的太极拳健身机制的严谨的实验研究那样,“不仅制定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计划,而且已经精细到哪个太极拳动作对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哪些功能有哪些具体影响程度”[7]如此操作按照东方的思维模式的确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但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武术要传播就要正视该思维模式的差异。加强武术的科学化研究,尽量以物理学的视角开发传播体系,休闲养生领域要用数据来说明武术对健康促进的作用,从而走不失自我而又兼顾迎合之路。

2.2 以公共认同的文化为切入点的迎合

跆拳道之所以能在我国有大行其道以至于风靡的传播效果,与跆拳道的传播者在认真分析我国文化并找出两国都认同的交叉部分,并将其浓墨重彩的英明决策分不开的。由于韩国和中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推广者抓住两国都对以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为民族精神内核的共同文化认同,对跆拳道精神进行了中国文化的教育阐释:“礼义廉耻”可谓“礼”“仁”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知大知小的儒家序列思想教育;“忍耐克己”可谓儒家“内倾”“反求诸己”的反思教育;“百折不屈”可谓儒家面对困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地入世教育;等等不一而足,总体上以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跆拳道,以跆拳道来体悟中国文化。基于此理念教育下的跆拳道传播,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国人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有种缺失而又渴望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心理,当然教育效果也给人一种“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震撼和触动。难怪很多家长热衷于将孩子送进道馆练习跆拳道,个中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武术,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以至到现在的电子战,时代背景变了,武术与军事可谓经历了痛苦的剥离,因蜕变为文化生存了下来,并会继续赓延下去。作为一种文化,它要通过交流、融合来发展,通过选择、变异来适应,通过认同、直觉来遵循[8]。因此,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就是武术文化与他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然后以公共认同的文化为切入点,赢得传播对象的好感,进一步让其对相异的武术文化也产生认可。季羡林先生将世界文化分成四大体系,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的选择文化及欧美文化。这四大文化体系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总有一些共性的特点。譬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就有四点共同点:“第一,怀旧情感浓重。第二,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第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第四,重感悟而轻理性。”[9]相信武术在东方的传播如果考虑并兼顾到以上几点的共同文化特征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武术的传播要有这种以文化共同体为切入点的迎合意识。

总之,不管是认识方式的思维模式的迎合,还是认识内容的文化共同体的挖掘,都是要考虑到传播对象的感受。“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元素,可美国就是以功夫熊猫为切入点而来迎合我们,传播的却是美国文化精神与理念。试想如果只关注己方文化的优越,而忽视传播对象的文化,那实属一种闭门造车,自我欣赏的做法,何谈传播。

3 产业意识

产业,即市场化。跆拳道之所以拥有目前的传播规模与其充分利用市场——这个无形而强有力的杠杆的撬动分不开的,这首先得益于跆拳道国外市场推广之前就已经在国内有很多公司、企业、连锁道馆在运作跆拳道,为向外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形成了成熟完善的市场模式。就我国而言,悉尼奥运会陈中一记漂亮的下劈腿赢得了奥运冠军,也赢得了国人的心,加之媒体的大肆渲染,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跆拳道旋风,全国各地的跆拳道馆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眨眼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着上千万的消费群体,跆拳道又有着成熟的市场运作和服务经验,于是产业形成了。每一个道馆或俱乐部即是跆拳道产业的最小单元,有着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由于服务是以教育培训业为主,所以投入较小,加之跆拳道的高附加值,所以跆拳道产业收益良好,一时间被称为朝阳产业,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曾经在2009年参加过在北京举办的跆拳道高手会培训,华北地区的韩籍负责人在会上讲话时常常抱怨中国跆拳道市场管理的混乱无序,中国道馆资质认定的不规范,但提到跆拳道的传播效果上,该负责人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跆拳道的市场化运作即产业意识,良好效益的刺激才使跆拳道馆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跆拳道得以迅速传播。

比较视野下,再看武术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是人们思想的指挥棒,武术如果在物质投入的情况下产出的仅仅是精神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即武术必须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中国武协制定的《2001—2010武术发展规划》中就指出:“要按照市场规律,加快武术的市场化建设。”大家也都意识到,武术要发展必须自己要有“造血”功能,实现以武养武。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以及市场效益刺激下市场运作人的短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武术培训业(武术馆校等)、武术娱乐业(功夫争霸赛等)、武术用品业等行业犹如昙花一现,惊艳一时,尘埃落定之后大多生存在半死不活的市场状态。正所谓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中长期的规划,利用市场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从而推动武术发展、传播的意识并没有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建立起来。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在发展之始向跆拳道的产业化发展学习和借鉴。2011年中国武协提出为武术的标准化年,这是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面对博大精深的武术,众人心目中必须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标准,在当前“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下,创新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真正营造武术产业的氛围。

综上,面对当前活力不足武术产业,基于国家提出的武术的标准化的机遇,一定要树立和坚定产业意识,坚定成熟的产业将会有力地推动武术的传播,因为这一点在跆拳道的发展历程中已是不争的事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意识。

4 结语

作为武术和跆拳道传播的一线实践者,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反思,认为武术传播向跆拳道的最迫切需要借鉴也就是自身传播体系的精品打造;传播对象的文化差异的兼顾;市场对传播的强有力的推动力,仅仅是一家之言,与大家商榷,共谋武术的发展。

[1]栗胜夫.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J].体育科学,2008(9):84.

[2]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82.

[3]王国志,等.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

[4]孙鸿志,王 岗.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理念的缺失[J].中国体育科技,2011(3):82.

[5]王 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57.

[6]王 静.李连杰畅谈太极事业[N].中国体育报,2010-12-30(7).

[7]邱丕相,杨建营.当代武术的三重使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5.

[8]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3):2.

[9]蔡德贵.东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8(6):28-30.

[10]Kang Won Sik、Lee Kyung Myung.跆拳道现代史[M].韩国首尔;文化社,1999.

[11]王晓晨.现阶段中国武术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Three Ideas from Taekwondo Spread that Worth Wushu Refering to

Wang Xiaochen
(P.E.College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 537000)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f Taekwondo and Wushu spread effect,this paper works out three important ideas from the spread of Taekwondo,which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when refer to Wushu,they are the consciousness of high-quality,consciousness to cater to the public and consciousness of industry.

Taekwondo Wushu Spread consciousness

G85

A

1004—5643(2012)01—0016—03

玉林师范学院青年课题阶段成果,编号:2010YJQN16。

王晓晨(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跆拳道精品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嘻哈跆拳道
心经精品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