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研究①
2012-08-15黄明邹娟花
黄明 邹娟花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衡阳 421008)
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在农村体育资源的宏观布局、农村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还关系到是否能够激活我国农村体育的活力,能否在和谐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体育应用的功能与价值。目前,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和社会有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严重滞后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是缩小城乡体育发展差距,加快农村体育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
然而,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将深刻影响到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因此,本文在掌握我国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以我国农村体育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现状为出发点,从系统的角度对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去寻找减少其制约因素的对策与方法,更好地促进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查阅近年国内核心期刊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提取精华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咨询有关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研究方面的专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1.2.3 系统分析法
通过对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找寻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 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历史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社会、经济等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其深刻、久远的历史背景。
2.1.1 历史屏障——“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制度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就逐渐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经济体制”格局。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家实行人为的城乡隔离政策,固定农业人口,来保证粮食供给,同时避免劳动力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其本意是适应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需要。这一制度的实施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种改革似乎并没有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乡二元的传统制度安排下,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优先发展,而农村体育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投入不足,使得城乡体育差别的不平等要素流动加剧,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获得的体育福利性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因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传统制度安排是造成了我国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最大历史屏障。
2.1.2 基础薄弱—农村体育发展政策的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但是,由于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城市对经济发展贡献大,而农村对经济发展贡献小。因而各级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农业发展并非始终如一地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这就造成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落后,也造成了我国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在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和实施政策中,形成了“重竞技,轻群体”的发展路子。从举国体制的正式形成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标志我国的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进入了全面协调发展的阶段。但事实上,社会体育得到了一些重视,而竞技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政策中心。
在社会体育发展政策性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体育却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弱点和难点。国家曾颁布过一些发展农村体育的文件,但由于政策规定性不强,引导作用弱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体育资源的现有存量不足,特色体育资源边缘化,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薄弱,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滞后,弱化了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
2.2 宏观政策
首先,在我们国家,所有与体育有关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农村体育往往被轻视,很多偏远农村根本没有锻炼的活动场所和任何体育经费。但是城市体育却有很好的政策作保障,场地、资金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其次,农村居民对保持健康手段的选择上,睡眠、饮食等基本生活方式是农村居民保持健康的主要手段,而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保持健康手段的人却很少。而城市居民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却很多,这是由于城市居民文化和生活水平较高,自然就对于医疗卫生、体育锻炼和营养补充等更加看重。再次,各城市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群众体育管理机构,还设立了群众体育的专(兼)职机构和配备人员。而在农村,还很少见到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和机构,乡镇尚且如此,具体到村庄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比较,在国家政策中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显的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一定程度上说,现行宏观政策仍没有打破“重竞技体育、轻社会体育”、“重城市体育、轻农村体育”的局面,势必对开发与配置农村体育资源产生误导影响。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活动,农村体育资源正在逐渐得到开发,国家也通过宏观调控对农村体育资源实施配置。然而,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的现状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间和空间,需要持久的政策支持。
2.3 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纯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也成为阻碍农村体育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因素。
2.3.1 农村体育资源的存量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据调查,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基本都有锻炼场地而且对城市居民开放,那么除学校外,社区的锻炼场所也有较多,据统计:有篮球场的社区占32.4%,有网球场的社区占12.6%,有羽毛球场的社区占28.7%,24.3%的社区有其它场地设施。虽然这些数据已经远高于农村。在大部分农村,农村学校的锻炼场地基本上就是整个农村的锻炼场地,并且多数场地基本上就是篮球场和乒乓球场或者就是一块空地,极不规范,器材也残缺不全,因此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影响。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农村与城市体育资源的存量也表现出较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分布极不均匀。
因此,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体育资源的存量就丰富;反之,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体育资源的存量就较贫乏。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
2.3.2 农村体育消费的水平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运动服装类、体育器材类)为主,参与型消费(健身消费类、体育医疗类)、观赏型消费(门票观赏类、报刊图书类)为辅。其中有83%的农村居民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有11.6%的农村居民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200元之间,有5.4%的年平均消费在200元以上。而且,在影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因素中,经济收入是首要因素(42.2%),其次是没有时间(25.1%),第三位的是缺乏消费场所(18.5%),以上分析表明了提高经济收入是提升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首要条件。
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体育消费水平, 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又决定居民收入水平。一般来说,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体育影响力的主要表现。其中,从有关资料发现,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2.4 农村居民群体素质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空闲下来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了,而且可以自由支配。但是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程度偏低,观念落后,农村组织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又较少,扭秧歌、划旱船、踩高翘等民俗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在一些农村已经很难看到,结果导致一些封建腐朽思想乘虚而入。
2.4.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虽然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了,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时期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乡村农民思想解放的步伐缓慢,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村居民生活理念、以及精神风貌比较陈旧,造成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难以深入农村居民的意识中,这些必然制约对农村体育资源的需求和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速度。
2.4.2 农村居民健身观念落后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只占有很少的体育资源,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对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中青年人,由于务工与务农繁忙,如果没有组织,他们是极少参加健身活动的。农村居民中认为没病就不需要锻炼,他们的健康意识还停留在没病就代表身体健康的水平上,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就是“不务正业”。这一切都表明农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和落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历史因素、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农村居民群体素质因素是我国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主要制约因素;历史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制度和农村体育发展政策的滞后两个方面;“轻农村体育、重城市体育”的宏观政策因素也制约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体育资源的存量配置以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与健身观念落后作为农民居民群体素质因素的两个方面制约着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
3.2 建议
第一,强化农村体育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第二,健全体育与健康观念的引导机制,激发农民健身需求,增强农民健身意识;第三,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提升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效率。
[1]黄英.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酌根本路径[J].鞍山社会科学,2008,29(2):88~91.
[2]田雨普,等.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J].体育学刊,2008,25(1):6~8.
[3]胡庆山,王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5.
[4]于军,范世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制约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36~39.
[5]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7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