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①
2012-08-15徐栋
徐栋
(辽宁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
1 问题提出
“阳光体育运动”是2007年4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它是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的。阳光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有效提高体能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2 阳光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对体育法规贯彻不彻底,相关部门监管的力度不够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过:“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而长期以往,一些学校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表现:其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就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体育场地面积小学生不小于2.3㎡/人,中学生不小于3.3㎡/人,但学校场地不达标的学校屡见不鲜;其二是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对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的管理,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三是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被边缘化的学科,体育教师可有可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常常被随意挤占。
2.2 对学校体育教学理解肤浅,在认识和操作上出现偏差
部分教师的阳光体育教学只注重形式,忽视内容,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花样繁多,而实际上学生在学与练,练与得上收效不大,特别是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有的教师为了突显新课程理念,没有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为了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冠以时髦的名称,有限的课堂时间都用来“启发、讨论、探究”,形式多样了,而实际上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少、教学难度低,忽视了“讲解、示范、练习”,同样忽略了体育课最本质的东西;有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按专项训练要求进行教学,重竞技、轻教学、重少数、丢多数,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
2.3 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够,经常采用所谓“放羊式”
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体育场地少、器材不足、随意挤占活动时间等现象,与阳光体育所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相去甚远。随着阳光体育在校园的开展,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既要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又要给学生自由参与留有余地;既不能限制过死,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应把握好“度”,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 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深思
3.1 强化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与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中小学仍没有得到正确、全面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是一次活动,更寓意着健康与活力。它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表现更多的是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特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旨在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
3.2 给教师留有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留给教师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同时,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为此,阳光体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从单纯技术动作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引导着”、“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体育生活化的开拓者”。
3.3 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时间
阳光体育明确要求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此,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运动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地与学生同练,共创良好、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 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实施
4.1 加大阳光体育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目前,很多学生对于“阳光体育”的认识还很淡薄。为了使阳光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之一,并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可采取网络、宣传展板、手抄报及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 “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植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之中。
4.2 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阳光体育运动侧重于先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兴趣转移到体育上来,因此,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尽可能游戏化、娱乐化、生活化、民间化。首先,通过简化规则、弱化竞技成分、降低动作难度、简化技战术、改造场地器材,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激发他们锻炼的兴趣。如蹲踞式跳远的教学,可以将技术简化成:直线助跑→单脚起跳→向上收腿→双脚落地;将规则简化为:起跳板改成起跳区,即从起跳点量到落地最近点,使学生活动时不受过多的限制。其次,引用新兴的、具有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对时尚体育的崇尚心理与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对这些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地将轮滑、瑜伽、现代舞、跆拳道等运动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将其经过改造成为参与性强、健康、安全的课程内容。最后,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俗风情、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及健身性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自觉性与积极性,如赛威呼、滚铁环、抖空竹、跳竹竿、踢毽球等项目,简便易行,场地和设施不受限制。
4.3 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阳光体育运动与课程标准都坚持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贯穿其中,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即通过运动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与健康。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曾提出:一堂成功的体育课的标准就是两个字:“汗”与“笑”。体育课上安排一定的运动负荷和适宜的运动量,学生才能出汗,才可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4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搭建锻炼身心的舞台
阳光体育倡导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自觉地参与锻炼;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主题;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
4.5 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网络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与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更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有限时间解决课程所需达到的目标,而要统筹兼顾,整合课程资源,将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社会和家庭几方面结合起来,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网络,旨在使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珍视健康、重视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4.6 通过良好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素质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向“组织服务者”的观念转变。其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组织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乐学、乐练的热情。再次,注重健身育人功能,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等。最后,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引进休闲体育指导人才,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需求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阳光体育的开展已经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同和支持,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战场,阳光体育的价值随者学校体育的开展进一步得到了彰显。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教育部网站,2007.
[2]刘海元.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8(5).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丁光森.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技能教学的定位及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6]杨桦.深化“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