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2012-08-15龚小芹
龚小芹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3)
户外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是一种融健身性、刺激性、拓展性、刺激性以及挑战性、休闲性为一体的一系列运动。户外运动指在自然场地以及野外等多种户外场地进行的运动,因为户外运动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可以让参与户外运动的人在自然界中陶冶情操,并达到户外休闲的目的,而备受中外高校大学生的青睐。随着户外运动的迅猛发展,中外高校对户外专业人才培养也迅猛发展起来。
1 高校要构建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1 构建户外运动专业人才体系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已经逐步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并且致力于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进行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对户外人才的知识结构以及职业技能进行深入培养,让户外运动专业人才能够胜任社会对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需要。在高校体育学专业(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学中,高校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培养模式使户外专业人才培养更成体系。
1.2 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拓展活动
高校户外运动专业的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具有户外专业运动技能,就要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拓展活动。在进行户外拓展活动之前,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以及在户外运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技能。要让学生在户外运动中既能够确保生命安全,又能在运动中得到技能的锻炼与提高。如广东某高校就组织学生到素质拓展基地进行了户外拓展运动,活动的主旨是“熔炼团队,发掘潜能,挑战自我,释放激情”。学生通过户外运动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发掘了自身的身体以及心理潜能,让学生能够在户外运动中释放青春的激情,也进一步通过这次户外运动学会互助和感恩。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户外专业人才
高校体育(户外运动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和高素质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在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具有全球视野,要培养具有全球观以及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要让学生在户外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户外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取得重点突破,要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让学生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学会做人。
2.1 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改革
随着户外运动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社会更加需要户外运动专业技能人才。高校在进行户外运动培训的同时,要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加大户外运动课程在高校课堂体系中的比重。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的高校中,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率仅占12.5%,而没有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学校占87.5%。这个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户外运动的开设亟需要得到改革,要加大户外运动专业的开设率。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的教程里,可以开设户外运动专业方向的体育课,让学生不但能够在高校体育课中学到平面的课本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培养户外生存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学生的体育课程不但可以在学校内进行,还可以走进自然环境以及野外环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要让户外专业的教育内容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能与时俱进,具有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能强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户外专业技能的培养。
2.2 教师要掌握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型的户外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掌握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讲解在进行各种户外运动时所必须掌握的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包括户外运动安全注意事项,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自救互救,如何在遇到事故时将危险降到最低。
2.3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掌握户外运动的专业技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校园内选取适合的场地进行情境训练,让学生在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并在这种交流中获得户外运动的经验。学生在这种情景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参加户外运动之前首先要对户外运动场地进行提前勘察,消除场地中不安全因素,并对每一个参加户外运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带齐户外运动中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包括指南针、药品等可以让学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及早脱困的物品。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研讨在户外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如何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并安全进行户外运动。
2.4 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户外专业人才
随着户外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内外户外运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户外专业人才。在高校户外运动方向的体育专业中,要能实施导师制,要能把高水准的户外专业师资力量引进学校,还要在适当的机会,让本校的户外运动专业教师走出去参加户外专业技能培训,并在本校内实施系列名师讲座,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科研平台,加强学生户外运动的兴趣以及对户外运动专业技能的科研能力。在户外运动专业的教育中,要寻求多渠道国际合作给予,开展跨国跨地区的中外联合培训,如在北京某大学联合美国某大学开展了野外户外运动体能训练,有效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教师要加强户外专业学生实践学习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户外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3.1 高校户外运动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环节
户外运动人才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然中进行户外运动。因此,高校在进行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环节。
如果本校的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运动。如在某高校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直至毕业,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户外运动成功组织了野外生存、攀岩、溯溪、郊游、登山、徒步穿越等户外运动项目。学生在这些户外运动项目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进行户外运动之前,教师将每一位同学在户外运动中的角色都认真备案,并告知每一个同学在户外运动中的任务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让学生熟知在户外运动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户外运动,不但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而且提高了交流沟通的协调能力和处理危险事件的能力。
在高校教学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结合本校校园的实际进行户外运动的模拟训练。教师可以利用高校校园的有利位置设置出和户外运动项目的特点相似的运动方式。如在高校的一面墙上可以安装安全把手,让学生通过攀登墙壁模拟户外运动的攀岩运动,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明白了攀岩运动的技能技巧,又增加了对户外运动的兴趣。
3.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俱乐部形式,建立户外运动社团,拓展户外运动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以及学生的水平、兴趣的不同引导学生组建户外运动社团,可建立简易型俱乐部、健身性俱乐部以及竞技型俱乐部。如1989年4月1日在北大燕园创立的大学生户外运动俱乐部“山鹰社”引领了高校户外运动的风潮。之后,各大高校学生户外社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壮大。成都理工大学的蜀山社、厦门大学登山队等户外运动社团逐步发展起来。而在户外社团活动中,社团较多地从事了登山、攀岩、徒步、露营、环保、自行车、皮划艇等户外运动形式。
3.3 高校可以组织多种户外运动比赛来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
户外运动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为了促进这一运动的开展。各高校可以通过户外运动比赛来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在前列的当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皮划艇比赛,大学生热情的参赛以及观赛说明这项运动在大学里受到广泛的欢迎。高校还可以在学校运动中会适当引入户外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竞赛中燃烧激情。
总之,高校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途径多种多样,各高校要寻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培养模式,通过适合本单位的培养途径,使培养出的户外专业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姚兰发,杜凤魁.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冬季野外生存体验训练课程的可行性[J].冰雪运动,2010(2).
[2]张建伟.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9(4).
[3]程丹,李少游.关于户外旅游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4]潘丽霞.高校体育社团的教育生态意义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周光明.高校学生户外运动训练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