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篇小说《绿门》中斯坦内的原型解读

2012-08-15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300270

名作欣赏 2012年36期
关键词:吉诃德斯坦原型

⊙李 瑾[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 300270]

一、引 言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作品《绿门》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文章。文章塑造了鲁道夫·斯坦内这样一个人物,并讲述了他的一次探险经历。相比较欧·亨利其他几篇享有盛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藤叶》,《绿门》这篇文章在国内受到的关注较少,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

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里一个重要流派,是基于对人类神话传说、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分析文学文本的全新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探析短篇小说“绿门”中主人公斯坦内的原型,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创作时的别具用心,更能深刻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含义。

二、理论背景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弗莱是享有盛名的原型批评家。神话和原型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弗莱把神话看做是一种塑造和重塑所创文明的文化模式。文学是一种位移了的神话。将神话简单地视为童话故事或者某种传说是一种普遍的误解,神话是理解艺术、人类、文化和现实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神话不单单是我们世代传颂的那些上古传说和有关巫婆、魔法、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神话的内容包涵更广泛。

原型理论的两个重要渊源分别来自瑞典的荣格(1875—1961)和英国的费雷泽(1854—1941)。荣格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心理学家。他注意到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中总会反复某些原始意象,从而推断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是超乎个人的,是人类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荣格在很多时候将其等同于原型。人类学家弗雷泽钻研了不同文化传说和礼仪的根源,并指出人类需要的相似之处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

依据原型批评理论,某些事物蕴含了普遍的象征意义。例如:水,太阳,某种颜色,几何图形,数字。一些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母亲,年长的智者,插科打诨的人这些也都具有象征意义。

由此可见,原型批评理论中的原型不仅包括为人熟悉的《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戏剧等作品中的人物,还包括经典著作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者总是会读到某些相似命运的人物。他们变换了姓氏、种族、性别,变换了周遭的一切,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在读者心中却引发了相似的回声。

三、鲁道夫·斯坦内——现代都市版的堂·吉诃德

短篇小说《绿门》的主人公——钢琴销售员鲁道夫·斯坦内误将新剧《绿门》的宣传单当成牙医广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登上了挂有牙医广告的大楼并看到了一扇漆成绿色的房门。就在这扇绿色的房门后面是一个快要饿昏的少女,斯坦内将其救下。然而这一看似充满神秘色彩的短篇小说并不止于一个“英雄救美”的浪漫爱情故事。

1.堂·吉诃德的骑士小说和斯坦内的爱情小说骑士小说的主人公无外乎是游侠骑士。他们往往被描绘成锄强扶弱、举世无敌的英雄人物。而故事情节往往是一位骑士为了一位高贵的女性不惜历尽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一切凯旋而归。骑士小说是顺应曾经的骑士制度而生的一种文学作品。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没落,骑士制度也随之衰败,因此骑士小说也成为使人与现实脱节的麻醉剂。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笔下塑造的形象。他终日痴迷于骑士小说,以致不能自拔,竟然雇了农民桑丘作为随从骑着一匹消瘦的老马,拿着生锈的长矛,戴着一顶破洞的头盔,去行侠仗义。堂·吉诃德一系列“锄强扶弱”的举动只不过是他主观臆想下疯狂可笑的行为。最终堂·吉诃德非但没有实现他伟大的骑士梦想,反而为着这个不切实际、荒谬迂腐的想法搞得遍体鳞伤,心力交瘁。

无独有偶,《绿门》中的斯坦内对丽贝小姐爱情小说的信奉同样荒唐。文章中提到斯坦内曾经给编辑写信说自己最推崇丽贝小姐的小说《朱妮的爱情考验》,并称这本书是给他生活带来最大影响的书。但丽贝小姐的书是否有指导人生的价值是值得推敲的。罗拉·金·丽贝(1862—1924)是美国20世纪初活跃在纽约的一位廉价平装小说作家。她的文学创作虽然多,但作品的内容千篇一律,被定义为公式化的爱情小说。丽贝小姐笔下的爱情故事都是一个模式,即一个身份卑微的年轻女子突然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被一位地位显赫的男士一见倾心。两人经过无数激情跌宕的分分合合,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丽贝小姐笔下的高贵绅士与平民女的浪漫爱情,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讲,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对于自身社会地位提升的迷惑与困顿,似乎只有趁年轻嫁入豪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显然不能只通过爱情。就连丽贝小姐本身也没能按照自己创作的小说那样趁豆蔻年华嫁入豪门,而是直到三十六岁才嫁给了一位律师。她的作品也没能经住时间的考验,需求量愈来愈少,以致后来被迫撰写情感专栏文章,但反响并不好,因为她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落后于时代。

和堂·吉诃德沉湎于逐渐衰退的骑士小说,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位战无不胜的骑士一样,斯坦内对丽贝小姐的作品笃信迷深,并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豪门绅士,相信命运之神早在这座城市的某处为他安排了一次浪漫的邂逅,并甘愿为此屡屡冒险探奇。

2.堂·吉诃德的“除暴安良”与斯坦内的“伟大冒险”堂·吉诃德由于痴迷骑士小说,把自己看成一位骑士,并真的去游走江湖,除暴安良。他在一家破陋客栈的马厩里进行受封仪式。找到的主持人居然是一位退隐下来的江湖骗子。这个人手里拿的是给骡夫草料的账本,而不是《圣经》。堂·吉诃德还把邻村的姑娘奉为贵妇人。但她只是一个干粗活并且长得酷似男人的村姑。堂·吉诃德特意为她取了颇有贵族味道的名字:杜尔西亚。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系列令人哭笑皆非的事情。例如:他看见郊野里三四十架风车,就对侍从说那是三十多个巨大得出奇的巨人,打算同他们交手,将他们一个个全杀死,并认为这是为上帝立了大功。类似这样的荒唐行径不胜枚举。

《绿门》中的斯坦内由于受到廉价平装爱情小说的影响,生活中显得处处与众不同。作者用“冒险家”来形容他,指出每晚他都踏出房门去猎寻城市中出人意料的事情。他笃信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隐藏于下一个街角。他本是一个钢琴店的销售员,但他的衣着却十分不同:领带穿过一枚黄玉的指环。戒指或指环通常被视为一种爱情信物。宝石则是高贵的象征。将领带穿过指环这一装束和斯坦内销售钢琴的职业没有半点关联,而是表明他将爱情视为信仰。小说中指出这位钢琴销售员每天下班之后就喜欢去各处探险。只可惜斯坦内并没有遇到任何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而是他自己不幸屡次遭遇坏人算计。他上当受骗,甚至连自己的手表和钱包都没保管好。相比之下,那些骗子显得比他高明多了。

然而,斯坦内同堂·吉诃德一样看不到自己的荒唐,还是抱着要做一个探险家的梦想,以致把一个非常普通的散发广告名片的黑人视为一个不断向他挑衅的人。他把这个黑人看做一个为他出谜题的人,认为如果自己不去按着广告名片去探个究竟,就会被鄙视为一个懦弱的人。因此他爬上楼去一探究竟,居然真的发现了一个几乎饿昏的女子。接着斯坦内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为其买来吃的,并承诺再来看望她。

如同堂·吉诃德把自己想象成为骁勇善战的骑士一样,斯坦内这样做无疑是他把自己幻想成为一位高贵的年轻绅士。他以为自己有力量可以改变这些贫苦女工的命运。但是,小说中指出,在纽约这座城市中,女工微薄的收入被克扣的事情如同打哈欠一样平常,仅凭斯坦内一个人的所谓探险是不可能改变的。

四、结 语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经典文学人物形象。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找到他的影子。如菲尔丁的作品《约瑟·安德鲁斯》里的亚当斯牧师,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先生等等无不被渲染上了堂·吉诃德的神韵。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绿门》里的斯坦内也是另一个堂·吉诃德。由此看到,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的堂·吉诃德已然被看做原型,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演绎出种种不同的版本。但是作家创作了这些有着不同名字、不同身份的堂·吉诃德并不是为了重复相同的命题,而是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指引下,总有一些或看不清时代潮流,或沉溺于某种虚幻梦想,自认为做了正确,实为非常荒谬的事情的人们。斯坦内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他把自己幻想成一位可以拯救贫弱女子的绅士,并且相信贫弱女子的命运会因为爱情而改变。而实际上斯坦内自己仅仅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小职员,他所能改变的事情其实很少。

[1][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蒋显.神话与科学:弗莱理论中的不协和[J].国外文学,2007,(04).

猜你喜欢

吉诃德斯坦原型
第25章 终极嘱托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戈壁沙丘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塞巴斯蒂安·斯坦:“冬兵”又忙起来了
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