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哈姆雷特》的典型人物形象典范

2012-08-15任联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00

名作欣赏 2012年20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生活

⊙任联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济源 454600]

⊙许 江[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1]

作 者:任联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许江,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形象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甚至被改编成了多部电影和话剧,而这部作品的剧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活着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剧中很多台词人们能脱口而出。而剧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更值得让人分析和回味。下面通过结合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主要人物进行简要的赏析。

一、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他的一部巅峰之作。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代表,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话剧,而作品《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当时正是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作品讲述的是古代丹麦王室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概括为哈姆雷特为了给父亲报仇,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了,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作者借作品里描述丹麦古代皇家宫廷的生活来讽刺当时英国宫廷的奢侈浪费和社会的动乱,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动乱,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时代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二、结合剧情对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赏析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然而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忍辱屈从,继续过他的贵族生活,要么反抗,为父亲报仇。愤怒和责任感驱使他走上了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但是他自知势单力薄,报仇是一条漫长的路。同时,尽管父亲托梦给了哈姆雷特,但是他仍然不能十分肯定克劳迪斯真的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说明了哈姆雷特生性善良,感情真挚;他开始装疯卖傻来麻痹克劳迪斯,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

宫里来了一个剧团,哈姆雷特为了亲自证实自己的叔父到底是不是杀人凶手,他要利用这个剧团来给自己一个答案。他编排了一场和父亲托梦给他时父亲遇害场景一样的戏剧。在这出戏演出时,克劳迪斯露出了惶恐和不安的情绪,并且匆忙离开,这使哈姆雷特确信克劳迪斯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这也使剧情达到了高潮部分。哈姆雷特一心想要为父亲报仇。有一天,哈姆雷特碰巧看到克劳迪斯在忏悔室里忏悔,他本来可以趁机杀了克劳迪斯,但是由于担心在忏悔室里被杀的人可能会进入天堂而没有下手,这也体现了哈姆雷特的软弱和不坚定。哈姆雷特善于思考,并且语言丰富,父亲的惨死使他被迫面对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陋,使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名言是他对生活和复仇的彷徨,体现了他在行动时候的疑惑性和动摇性。同时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考,能言善辩,但是有时候却冲动鲁莽。他为了弄清父亲托梦的真假,设计了一出戏证明了叔父克劳迪斯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这体现了他的机智,但同时也让克劳迪斯知道了哈姆雷特已了解了他父亲死亡的原因,从而将他暴露在危险当中。

克劳迪斯知道哈姆雷特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他决定送哈姆雷特去英国,并且设计在旅程的途中杀害哈姆雷特,以绝后患。但是机智的哈姆雷特识破了克劳迪斯的奸计之后,他平安地返回丹麦。此时哈姆雷特的心上人奥菲莉娅已经得知的父亲被自己心爱的哈姆雷特杀害,她受不了刺激,发疯自杀了。一计不成的克劳迪斯趁机挑唆雷欧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让他在决斗中杀死哈姆雷特为奥菲莉娅报仇,并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了毒液,还准备了给哈姆雷特喝的毒酒。

哈姆雷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虽然一开始导致了他行动的犹豫不决和迟缓,但是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也使他开始转变和觉醒,使他意识到不能再犹豫,要用坚定和果断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最后,是王后喝了克劳迪斯给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在和雷欧提斯决斗中,哈姆雷特被对手用毒剑刺中了,同时他夺过了毒剑也刺中了对方。雷欧提斯在临死前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毒剑杀死了克劳迪斯,虽然是报了仇,但是哈姆雷特自己也中毒身亡。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三、对其他人物的赏析

1.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劳迪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他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克劳迪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2.奥菲莉娅。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优美绝伦的女性代表之一。她天生丽质,有着十分美丽的外表,同时她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发疯”时,对奥菲莉娅进行咒骂,而单纯的她真的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雷特完全没想到他的发泄会造成这个少女的悲痛甚至是绝望。奥菲莉娅得知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后,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终自杀了。

奥菲莉娅是封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坚守封建主义道德,保守软弱,以家庭为中心。她虽然爱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亲和兄长的教唆下,她不敢和哈姆雷特接近,又在父兄的影响下去接触哈姆雷特刺探消息。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她受得封建教育思想使她对父兄绝对服从。奥菲莉娅在话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却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雷欧提斯。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克劳迪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4.葛特露。葛特露是哈姆雷特的母后,她也是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的叔父。葛特露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作品,作者对情节的构造、人物的刻画都很到位。

[1] 张洋.莎士比亚引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358.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九)·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3.

[3] 张丽.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生活
莎士比亚(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