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与王维自然诗歌中意境与意象的比较分析

2012-08-15王天睿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天津300222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诗作

⊙王天睿[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天津 300222]

作 者:王天睿,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 言

华兹华斯与王维同为自然山水派诗人,在文学界皆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两人热爱大自然,喜居宁静淳朴的乡村,并以之作为两人创作诗作的灵感源泉。两人均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诗作在意境上和对不同意象的把握上均能体现其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相似性。但是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对相似的美景,二人却运用不同的意象进行吟咏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这反应出了东西方文化的文化根源甚为不同。

二、意境学说与意象学说

“意境”是文学鉴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课题,更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意境即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①意即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境为诗作中描绘的生活景致。“意象”是鉴赏和创作诗歌中又一重要术语,寄托着作者的情思。意象就是“象”与“意”的结合,“意”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即是诗歌中吟咏的物。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他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意象熔铸了作者的高洁志向、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诗作的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是对于意象的选择往往是诗作创作的第一步,是诗作创作的基础;结合有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的艺术境界才是诗作创作的灵魂之所在。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其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就要观其意境了。意象与意境本质上有联系,两者均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质的统一,可以从中观察出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性格、经历等情况。然而二者又有诸多不同,单从形式来看,意象与词句关系紧密,意境则与全篇相对。

三、华兹华斯与王维诗作中的意象对比

通过两人诗中使用的同类意象而表达不同情感进行对比,有利于挖掘两人文化差异层面的原因。在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和王维的《辛夷坞》中,他们都寄情于花,花是诗中主要意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其中“木末”两字生动地描述出高洁独立的辛夷花绽放在树枝端,淡然出尘,与世无争。从“意”的角度来讲辛夷花正是作者自己,隐居无人山坞,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保持自己安于平静淡然,清白正直的本性。这种表达和选择的意象与作者的高洁的品格、经历以及佛教信仰都有很深远的联系。与《辛夷坞》中作者淡然的心态不同,华兹华斯的《咏水仙》表达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感。受西方基督教和泛神论的影响,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具有神性,流露出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其自然诗歌意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②在《咏水仙》中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的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在此诗中“水仙”这个意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它让本是“孤独的流云”的作者得到安慰。它们像人一样争强好胜,在风中起舞。此时“水仙”的意象也能反映出作者难以像王维般超脱。这与华兹华斯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曾经轰轰烈烈地革命,最后却要面对失望。同为花的两种意象确能反映出两人的强烈反差。

四、华兹华斯与王维诗作中意境对比

作为诗歌鉴赏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诗歌的意境也是创作诗歌的灵魂。以王维的《鸟鸣涧》与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在分析意境的层面进行对比,能清楚地看到两人因文化差异和历史经历不同而产生的迥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王维的《鸟鸣涧》中夜间的春山是如此美好,月亮皎洁,鸟儿被月出惊动不时鸣叫。真是一幅美好的春山夜景图,此时的作者悠闲地听着鸟鸣,看着月色,有一种超脱之感。而华兹华斯在《咏水仙》中写道:“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这首诗通过诗人看到的大片水仙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虽然时常生活在忧郁中,但是每当想起激情乐观的水仙时就会鼓励自己不要气馁,然后重新充满快乐并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

五、成 因

1.生活背景差异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社会生产水平高,人民生活富足。而王维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佛教和道教研究颇深,道家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中国诗人包括王维在内,都倾向于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宇宙自然是互相感应,相交相契的关系。所以在王维的诗作中,当他以自然景物作意象时,几乎不表现个人情感。而在华兹华斯所在的社会,当时充满了革命气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青年时的华兹华斯充满雄心壮志投身革命,然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让他所有的激情和愿望都化为泡影。他选择隐居湖畔转而试图寻找一种可以拯救人类灵魂的神秘力量。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为对未被践踏的大自然的向往。所以他的诗作中常常有不得志的忧郁,而不是王维的悠闲。同时华兹华斯受到泛神论的影响,认为大自然中无处不体现着上帝的精神。所以在咏景物时,华兹华斯更多的是赋予景物独立的灵魂,他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他的一种启示,让他随着景物或喜或悲。

2.创作理论差异 诗歌的言志是通过自然和艺术的本质交流来得到融合和统一的。没有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人,也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③王维的创作理论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以耕地为主要生产力,人民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长年累月的按部就班的农耕生活,让人民与大自然产生亲厚的感情。中国的自然环境整体来讲是优越的,没有英国多雾多雨的阴晴不定,也少有惊涛骇浪,暗礁险滩。人们所接触的多是鸟鸣山泉,杨柳依依。大自然多是和谐而美好的,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对大自然也常是怀着感恩之心而不是畏惧感。长期的生产劳动让中国人民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安贫乐业的鲜明特征。同时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直是含蓄内敛的,即使借景抒情也是要“抒”得有节制。王维正是体现中国思想的典型诗人。他的诗作质朴典雅,直观地描写景色,巧妙地寄托情思。空灵、淡然已经是其诗常态。而观华兹华斯的诗作也不难发现,他的诗作情感表达直接而丰富,既描写景物也表达情感。在他看来,诗人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模仿自然,宣扬真理。④他的创作理念不是单纯的描写景物,诗作还担负着宣扬真理,启迪人心的责任。

3.写作手法的差异 就诗作来说,修辞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手段。在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中,他运用大量的笔墨和修辞描写了水仙开放的热闹景色。在诗中水仙是大自然给予他的启示,是大自然的美好结晶。所谓“咏水仙”即只是歌颂水仙并不以别物衬托修饰。这与王维的诗作乃至中国诗人的习惯创作有很大不同,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作者运用大量意象,描摹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借此来表达自己那一份隐逸的情怀,以及他对精神世界圆满的不懈追求。两人在写作手法上有很大差异。王维擅长以其他景物衬托想要歌颂的景物,有一种整体和谐的意识。而华兹华斯突出被歌咏景物,使其具有独立的意识和“上帝”赋予的思想,给人们以启示。

六、结 语

本文从意象和意境两方面对两位诗人的诗作加以分析,得出两人在诗作创作中显示的差异,从而揭示出两人差异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从两人生活背景、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差异进行阐述,揭示了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宗教等因素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试图窥探中西文学不同的根源。总之,华兹华斯与王维同为以歌咏自然见长的诗人,两人的诗作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色彩和情操,这恰好反映出两人在民族差异、文化熏陶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两位同样擅长即景抒情的诗人“抒”的却是不同内涵的“情”,东西方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差异也由此可见一斑。简言之,导致两位诗人作品中意境和意象有所差异的最深刻原因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相信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会有更多人对两位诗人进行更为深刻的比较。

① 彭小明:《诗歌意境、意象及其辩证关系新探》,《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② 黄芳:《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分析》,《文学教育》2011年,第5期。

③ 徐巧维:《华兹华斯咏水仙与王维山居秋暝之比较研究》,《作家杂志》2011年第10期。

④ 黄果析编:《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水仙诗作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爱丁堡水仙
爱丁堡水仙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水仙帖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水仙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