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神韵 质朴亲和——金代磁州窑陶瓷艺术作品赏析

2012-08-15张会宽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辽宁鞍山114005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梅瓶磁州窑金代

⊙张会宽[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5]

作 者:张会宽,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学管理、创作及艺术品收藏鉴赏。

金代磁州窑与其他陶瓷艺术一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宋代磁州窑窑址清晰,流传有序,研究成果丰富,被人们广泛认识和青睐。与宋磁州窑相比,金代磁州窑因各种原因的限制,对其的认识、研究不是很多,也没有宋代磁州窑那么被人广泛关注。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又一个与赵宋王朝对峙的地方政权,金代建立以后继承和吸收了大批的南方窑厂的优秀匠师,结合了北方民族的生活特点,生产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磁州窑产品。也自然流露了宋代磁州窑的特征。宋代磁州窑大多是白釉瓷器,釉色白中闪牙黄,给人以一种温润的美感。匠师们在白釉上以黑彩作画或划、刻、剔、填彩兼用,革新品种层出不穷,大大地丰富了宋瓷的装饰。而金与宋同期,金代是强悍的女真族部落,具有少数民族粗狂的性格。它的瓷器性质上既继承了宋代磁州窑的优点,又具有它独特的少数民族特点。磁州窑为民窑,由于宋代统治者基本上不用磁州窑陪葬,出土甚少。而因为地域的差别,在金朝宋代名窑瓷器很少,所以金代对磁州窑、地方窑产品非常重视,其中生产出不少瓷器精品。近些年对其研究也非常受关注,在磁州窑主要产区的观台、彭城及临水等地出土不少金代陶瓷标本,从而证实了金代磁州窑曾经生产过各种独具时代风格的艺术珍品,实际上金代磁州窑与北宋时期同样处于磁州窑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远在五十多年前的1958年文物部门进行的观台窑址临近土木工程前的调查中,首先对地层进行了研究与断代,并对各代磁州窑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金代磁州窑陶瓷物件。“在地沟以下五米深处找到七层地层:第一至二层为元代、第三层为金代、第四层以下为北订时代。在第三层年代确定的线索为出土了金代正隆钱币,制作风格比元代地层远为优美。同时在出土的纹饰瓷片中发现了较多的刻划花草花纹饰碗、盘类器物。刻划花为始于北宋的装饰技法。”还有刻划莲花纹钵、地纹为梳篦纹,主体纹饰更为突出。此种技法亦见于巨鹿出土陶瓷标本中。可以说在12世纪的宋、金时期刻划花纹饰很流行。由于地域的差别,在金朝宋代名窑瓷器要少,少数民族对酒又有偏爱,高颈酒缸、瓶、罐是常用器,流传较多。而有填彩的磁州窑瓷器则被视为精品,即为金代贵族之上品瓷器。

金代磁州窑器型生活瓷大部分为碗、盘、壶、瓶等,瓷枕多为八角枕和如意枕,金代的如意枕较宋代偏椭圆,而宋代如意枕则偏高略似树叶形状,多用白地黑花花卉、填彩和文字来装饰。还增加了很多建筑用瓷和艺术用瓷,如瓷塑人物、玩具和建筑构件,金统治北方后大力推广佛教文化,但由于制铜业大部分在南方,所以大量的宗教陈设只能以陶瓷来制作,磁州窑红绿彩瓷器应运而生,常见的有菩萨像、佛像、佛笼、香炉等。金代的器型相对于宋比较粗大豪放,具有游牧民族豪放的风格。比如很多罐和壶上增加了双系、三系、四系,这正符合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习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金代磁州窑陶瓷的釉色除了采用传统的化妆土白釉以外,还大量使用红绿彩、酱釉及黑釉。红绿彩描红点绿,色泽鲜艳,曾被称为“宋加彩”,也被称为“金加彩”,开启了明清斗彩、五彩的先河,使磁州窑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河北彭城曾出土一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彩文字花卉梅瓶,该梅瓶通高三十五厘米,口径四厘米,底径九厘米,造型修长、纤细,有亭亭玉立之感。口部为直立口,蕴藉有浓郁的宋瓷造型神韵;从绘画风格看,粗犷中暗藏着精细,应该为金代磁州窑梅瓶作品。在装饰方面,画匠使用了每组三条旋线的五组分割线,将器体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画一种纹样。第一层肩上部简单地画着单叶纹;第二层环肩部写有环绕的诗句——“古半夜灯前十年是一盼随雨到心头”,计十五个字;第三层为一朵怒放的竹叶牡丹纹;最下部为草叶纹。此件作品用笔简洁,绘画风格自由奔放,诗文特色鲜明,表现内容质朴亲和。

磁州窑观台窑址及临水窑址均出土有大量各式梅瓶器物与瓷片。专家魏之愉先生对梅瓶造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梅瓶形体的主要部分呈圆球体状,实体空间大,以求得最大的容量,这对于大量盛酒是有益的。梅瓶胎体自腹部向下厚度逐渐增大形成厚重的足部,以降低器型的重心,增加器物的稳定感。梅瓶亦由此形成盛酒量大,放置稳固且亭亭玉立的造型视觉。

关于环绕此件梅瓶的肩部题写的书法文字另有含义,有过不同的解读。《磁州窑史话》一书的作者解读为“‘心头古,半夜灯,灯前十年是一时,一时随雨到(心头)’。是当做回文诗来读,但给人的印象则有不知所云与莫名其妙之感”。而刘志国先生研究后认为:“应该如此解读较贴切达意。‘古’应为‘孤’的别字,‘半’亦为‘伴’的别字,‘时’应该是‘盼’字。因此,应读为‘孤伴’(古半)夜灯前,十年是一盼(时),随雨到心头。”这是描述了金代许多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长期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又刚好与雨天的自然气象相契合,表达了心中孤独、寂寞、苦闷的心绪。“十年”这一时间上的数词,多用于书生考取功名的场合与工夫。如古时有“十年萤雪功”之说;也有在磁州窑文字书法装饰瓷盘上写有“我荣我贵君莫笑,十年前是一书生”(金文学家赵秉文诗句)等句子。其实,他们的孤独也好,仅有孤灯陪伴也罢,都是为了明天的功名。从这件金代磁州窑梅瓶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获悉金代知识分子进取的心绪与生活状态。

在传世的瓷器中金代磁州窑枕及玩具则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批量较大,传世较多。其图案形制一般花卉、动物较多,人物作品较少,且尺寸也较小。金代磁州窑陶瓷的装饰表现,由于工艺简练流畅,画风挥洒自如,承传有序,使得特色鲜明。金代磁州窑瓷器胎质略粗,釉面闪黄,精细产品釉子光润。装饰品种以白釉绘黑花最为常见,也有白釉划花、黑釉铁锈花、黄绿釉(俗称金三彩)及白釉、黑釉等。主要纹饰有花卉、草虫、莲瓣、鱼鸭、虎鹿、花鸟、婴戏、人物故事等。主要器型有罐、花瓶、盆、枕、碗、盘、碟、酒盅、三足炉等。装饰工艺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蘸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在表现技法上,在瓷胎上刻划、剔刻、彩绘及模塑等。无论是花鸟鱼虫、婴戏童玩、自然山水,还是诗书警句,都能手法自如、简洁明快,奔放自由地表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将唐宋中原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借鉴其他姐妹艺术如剪纸、泥塑的有益表现技法,丰富了装饰风格的表现,为元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笔者在研究金代磁州窑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黑彩人物俑。其制作精良、造型生动、形神兼备,极为少见,可以堪称是金代磁州窑陶俑的精品。此俑高二十九厘米,白釉中闪牙黄,用黑彩绘制。男俑目视前方,神情亲和,双手合拢做祈福状,神态淡定自然,身材健硕。头上束有五绺发髻,其中两侧留髻,头顶与前后各为束髻。上着紧袖皮纹上衣,下着宽松紧带库,脚穿乌皮靴,腰间至膝上系一虎皮纹短围,皮围上垂有装饰,腰间紧束饰带。对襟长袍垂于通身,袍外着有“比肩”,俗称“襻子答忽”。就是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类似半袖衫。上衣边缘有饰物点缀其间,身后布褡裢上绘有骑马射箭纹饰。童俑坦肚紧腰,身材健硕、神采威勇,颇有大将风度。通体造型圆晕饱满、自然流畅、柔中带刚、静中有动。虽是童俑却依然有虎背熊腰、身脚伶俐并亲切自然之感,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神采,体现了金代王朝的好功习武、强身健丁的习俗与风尚。人物俑黑釉绘制主次得当,深浅分明。童俑塑造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笔法娴熟自然流畅,古风神韵一气呵成,充分反映了金代磁州窑艺术的精湛技艺,堪称是金代磁州窑的经典作品。金代磁州窑黑彩人物俑,在艺术表现上流畅自然、简练朴素,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俗情趣和民间思想。独具特色的黑彩人物俑为我们了解北方民族地域陶瓷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金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占据北方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由于宋金并存,很多专家长期以来把金代陶瓷划归宋代来进行研究,金代的陶瓷成就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通过近些年的考古研究证明金代正是磁州窑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产生了许多的磁州窑艺术精品。金代磁州窑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与其他窑口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对金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对今天的陶瓷艺术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我们民族的陶瓷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潘军.磁州窑“瓷诗文化”评析[J].文博,2008,(02).

[2]张汝福.当阳峪窑的诗词文字书法装饰[J].焦作大学学报,2006,(04).

[3]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38.

猜你喜欢

梅瓶磁州窑金代
梅瓶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钧瓷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