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信仰与缺席的父亲——《修补匠》中父亲的意象研究
2012-08-15黄淑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2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26007
⊙黄淑芳[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832;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26007]
⊙罗海鹏[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 江苏 南通 260007]
作 者:黄淑芳,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海鹏,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副教授。
《修补匠》是保罗·哈丁(Paul Harding)的小说处女作,于2009年由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出版社(附属于纽约大学医学院的贝尔维文学出版社(Bellevue Literary Press)出版,并获得2010年度普利策小说奖。保罗·哈丁1967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文罕姆镇,从小酷爱大自然,并曾跟随祖父学习修理钟表,这一经验成就了他在《修补匠》(Tinkers)中对新英格兰地区自然风光的诗意描叙和对钟表修理过程的精确描写。《修补匠》讲述了小说主人公乔治临终时躺在病床上,因疾病而产生了各种幻象。这些幻象和他关于父亲的记忆碎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乔治的父亲霍华德是个驾着骡车走街串巷的推销员,他穿梭于缅因州北部地区的偏远林地和村落,向当地的农户兜售日用品,做些修锅补漏的零活。霍华德患有癫痫,因为怕被妻子送到精神病院而离家出走。小说后半部分又以霍华德为叙述者回顾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回忆,虽然是零星和破碎的,却折射出两代父子之间惊人的相似,父亲在儿子生活中若即若离、沉默寡言,然后彻底隐退,留给儿子一生的困惑,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不断去追寻父亲的身影,试图看清父亲那模糊的身影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活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探讨挖掘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缺席的深刻原因,特别是信仰的缺失对父亲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一、缺失的信仰和缺席的父亲
父亲是文明和文化的产物,近千年的父权历史赋予了父亲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农耕手织的早期社会,强大的父亲保证了后代的生存。为了给自己更多精神的支撑,人们用父亲的形象创造了上帝。①父亲不仅是统治者,还是信仰和法律本身。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开始,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削弱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父亲的权威因此开始被质疑,父系统治者的地位开始动摇。上帝于1882年终于被尼采杀死。②从此人类坠入信仰缺失的深渊,不能自拔。而加缪和萨特则认为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人类深刻的异化感。这种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父子关系的失败;自我异化;社会和性的异化;与自然、过去和现在的分离感。上帝缺失对人类的冲击首先表现在父子关系上,因为“父亲,像国王或者沙皇,是上帝在世俗社会的象征,特别是对孩子而言,父亲的权力,正如上帝的权力一样,似乎是绝对不可动摇的”③。因此,当上帝存在不再让大家所接受的真理时,父亲的绝对权威也丧失了其合法性。另一方面,随着家庭和工作的分离,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远离家庭,将其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从而与自己的孩子间的维系越来越脆弱。肇嘉认为现代社会的父亲意象表现为“缺席的父亲”④。贝蒂·斯宾纳的诗《写给所有沉默的父亲》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缺席的父亲”的意象,诗中写道:“我伸长了耳朵想听到父亲的声音,但是不知怎么/他总是沉默,他的声音淹没在无尽的工作中,他总是缺席/我的生日、学业以及游戏。”⑤诗歌中父亲的形象是无数现代社会父亲的写照,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永远都在工作中,他们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从而丧失了与父亲沟通的机会。小说《修补匠》中的父亲就被这种缺席所定义。
二、《修补匠》中的父亲形象
小说主人公乔治的祖父是一名神父,他本应是上帝坚定的信徒,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却对上帝提出了种种质疑。这种信仰危机所造成的矛盾和折磨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分裂。在儿子霍华德的眼中,父亲是个虚无缥缈的影子,总是在忙着准备自己的布道讲稿,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他的身体在餐桌旁,而心思却还在书桌上。在父亲因精神分裂而最终离开家之后,儿子穿上父亲的旧靴子,到树林和荒野中寻找父亲,但是父亲没有找到,他却经历了第一次癫痫的发作。这种寻找以及癫痫的发作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霍华德父亲的精神分裂产生于对上帝的质疑,因为他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一草一木都是闪现着上帝的光辉,而人应该在大自然中去完善自己。霍华德到荒野中去寻找父亲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去寻找上帝,因为孩子心中的父亲象征了人类社会的上帝。正是上帝和信仰的缺失造成了父亲的缺席。而霍华德的癫痫发作则象征了时间的断裂和人的异化心理。霍华德终其一生进行这样的寻找,但是无论是生活中的父亲还是心中的上帝,都已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霍华德总是早出晚归,他留给乔治最深的记忆似乎仅仅是深夜归来的泥泞双脚和他癫痫发作时的恐怖场景。虽然被称为“修补匠”,但他的工作主要是走街串巷的推销。作为父亲的霍华德比自己的父亲更加远离了家庭,他甚至连和孩子们一同吃饭的时间都无法保证。癫痫的频繁发作再一次象征了父亲被异化的感觉。作品中如此描述霍华德深夜归来时的场景,孩子们等在餐桌旁,这时已经过了晚餐时间四个小时。“乔把拇指从嘴里拿出来说‘:爸爸满身是泥!’达瞪着父亲尖叫‘:妈妈!妈妈!妈妈!’玛乔莉一边喘着一边说‘:父亲,你,真,脏。’”⑥父亲带给孩子的只有冰冷、陌生和肮脏的感觉。正是在这样一个夜晚,霍华德的癫痫再一次发作。父亲沦落为负面典型:贫困、软弱、失败和无法逾越的隔阂。肇嘉认为工业社会下层阶级的父亲因为失去了田园生活,同时也失去了大部分的家庭亲情。“历史上第一次,儿子为父亲感到羞愧。”⑦乔治眼中的父亲就是这样软弱而失败的典型,因为沉默寡言的霍华德不是个称职的推销员,在上帝被命名为“最伟大的推销员”⑧的商品社会,霍华德无力支撑这个六口之家,无法获得乔治的尊敬。乔治一生都不曾“允许想象自己的父亲”⑨,只有在临终前他才开始努力回忆,但是父亲在哪里却是他一生解不开的谜团。
霍华德的父亲因为信仰的动摇而发疯,乔治的父亲因信仰的缺失而不能胜任父亲的角色并最终逃离家庭,而小说的主人公乔治则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彻底而主动地抛弃了精神信仰,拥抱了以技术和商品为主导的物质世界。乔治生活在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一切行为都服务于商品社会的原则,人被异化为工具或商品本身。他通过自己掌握的精湛技能来换取金钱与物质,通过自己的双手建造了房子,支撑起一个大家庭。这一过程中,他也学会了商人的奸诈,掌握了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很多顾客在付钱时被他索要的高价吓一跳;在修理银行家的老爷钟时,本来轻轻一拨就可解决问题,他却故意拖延时间来收取更多费用)。他临终前把所有的储蓄兑换成现金,藏在银行保险柜或家里的某些隐秘的地方。这种行为彰显了他的不安全感,在信仰缺失的社会,财富不过更加深了这种丧失的恐惧。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财富,却在饱受癌症折磨之后,在幻觉中看着自己的房子崩塌,而自己被困在病床上无能为力。这一幻象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乔治心底深处的无限恐惧和深深的忧虑,因为他质疑自己一生的意义。他喜欢让自己的孙子们坐在地下室看他修理那些古董钟表并告诉他们应该学这手艺,因为可以赚钱。但是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历则无比痛苦难熬。由此可见,乔治同样无法摆脱“父亲的悖论”⑩:父亲的成功有两方面决定,与社会的成功互动和与孩子的成功互动,而往往一方面成功会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他的成功仅仅是与社会互动的成功,与孩子的交流方面他是失败的。在乔治的后辈眼中,他仍将是飘忽不定、不可理解的。更加引人深思的是,在乔治弥留之际,他唯一记得的事情是父亲霍华德在1953年圣诞夜毫无征兆地出现在自家门前,然后又永远地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缺席的父亲,抑或是缺失的信仰,成为了现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楚记忆。
《修补匠》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关于信仰,关于时间,关于父亲,关于现代人面临的种种困惑。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家庭生活中缺席的父亲形象,这种缺席始于信仰的动摇与缺失,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加剧。这种缺席既指物质意义上父亲离开家庭离开孩子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也包括父母双全的家庭中父亲终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孩子的沟通。无论哪一种缺席,都在孩子的人生当中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白。
①弗洛伊德:《论文明》,徐洋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0页。
②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③Palumbo,Donald.Crisis of Faith,Father-son Ruptures and Alienation-from-the-Self:Their Interconnection in the Work of Sartre and Camus.The South Central Bulletin.1981(winter):104
④⑦⑩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张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第233页,第6页。
⑤Spinner,Bettye T.For All the Silent Fathers,The English Journal,78(6),1989:92.
⑥⑧⑨Harding,Paul.Tinkers.New York:Bellevue Literary Press,2009:68,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