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的空间性:美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空间解读——以《奥吉·马奇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

2012-08-15宁云中湖南文理学院外语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奥吉空间性守望者

⊙宁云中[湖南文理学院外语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吕 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 430074]

作 者:宁云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吕 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学。

现代社会里,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动尤为频繁,由此引起心理上的不安、焦躁以及无安全感增加了现代人生存的压力。因此,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空间性作用也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奥吉·马奇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现代成长小说的代表,表现了与传统成长历险记小说不一样的空间特性,体现了现代成长小说的空间要求——主人公的“成长”是在一个开放的、不断的变动的空间环境下进行,成长主体的空间性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①

一、成长的空间隐喻

成长的表现之一是身体的成长,其奇特之处不在于身体物理发育的视觉物象,而在于身体所进行的令人炫目的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所以,“身体的空间性不是如同外部物体或‘空间感觉’的空间性那样的一种位置的空间性,而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因此,身体不仅仅是占据空间中的某个位置的物理存在,而是居住在空间里,是一种动态的关联存在。身体是和其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整体,其空间性是在身体活动中实现的。正是因为身体活动的功能,成长主体就成为一个共通的感觉体,一个不断生成的生活世界的呈现场,也正是由于作为共通体的感觉体的身体的活动,使身体的空间性处境化和环境化,最终使主体成为被生活世界境域所标识的环境人”②。成长主人公通过身体的空间化的社会行动来实现主体身体处境的空间性,“逃离”和“闯入”是实现身体处境空间性的两种主要方式,成长主人公逃离和闯入社会的公共空间,在开放自由的社会空间中实践他们的身体成长的空间逻辑。“社会复杂多样的空间表征被隐喻化后形成表征空间,标识着主人公身体成长的重要关节点,促使主人公身体的空间性得以充沛发育”③,使其自我意识得以建构,成长得以实现。

家庭空间是成长主人公成长也是逃离的首要空间。家是一个安全的空间,也是一个规训的空间,相对于外部自由的社会空间而言,家是一个隐喻的“牢笼”空间。福柯指出:“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④空间秩序实则是权力运作的模式建构,空间是通过权力建构的人为空间。家庭之所以能演变成牢房,就是因为家庭存在长幼之序、等级之分,是家庭长者行使规训权力的空间,家庭的空间特质被改变、创造出暴力式的家庭政治。从空间的文化意涵看,家庭空间大都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意涵,特别是对犹太族裔来说,犹太家庭所指向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人生逻辑与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成长主人公体察到家庭空间对他们来说有着强烈的异己性,是一个“他者空间”,家庭长者在这个家庭私人空间里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解释权和决定权。如果成长主体不服从家庭规训,不遵从家庭空间所蕴含的文化指令,那么他只能被逐到这个空间的边缘地带,甚至被家庭空间生产出的“牢房”所监禁。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家庭空间监督监视之下的成长主人公有一种强烈的空间焦虑,为了消除这种空间焦虑,他们只能“逃离”,到开放自由的社会空间里去寻找价值和意义,建构独立自我。主人公逃离家庭空间闯入社会空间后,不断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位移,正是在不断了解、接纳和摒弃各种空间的过程中,成长主体不断审视调整身体、自我与空间的关系,在社会阶级、性别、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重构空间和自己的社会身份。下面以美国犹太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奥吉·马奇历险记》为例,说明成长的空间隐喻性。

二、空间漫游:《奥吉·马奇历险记》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贝娄在这本书里把小说形式发展得更开阔了,把他在芝加哥的生活经验也利用得更丰富多彩了,用这一切创造成一个正在寻找着‘特殊运命’的‘自我’的语言。奥吉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个命运注定要他在他的家庭、他的大城市和他的喧闹的国家的世纪中期文化等等一些同心圆里保持平衡”⑤。贝娄是个犹太人,由于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其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意识有明显的流浪感。奥吉·马奇就是贝娄笔下的一位犹太少年。他总有一种失落感,自始至终都在逃离和寻找,逃离别人或周围环境对自己的掌控,寻找自己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奥吉频繁变换的空间“历险”成为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他的频繁逃离和闯入社会空间使得主人公和社会的成长变化融为一体,从而奥吉的身体空间性具备了梅洛-庞蒂所说的“处境的空间性”的特性。

奥吉首先要逃离的便是家庭空间,其“险”主要来自房东劳希奶奶,她随时以自己的意愿执意把奥吉塑造成她所希望的样子。在她面前,奥吉唯有“正襟危坐,依计行事”,完全没有表达个人意愿的可能。这样,十二岁的奥吉以“干活赚钱”为由逃离了家庭,闯入社会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艾洪是第一个对奥吉施加重要影响的人,艾洪极有头脑,他处心积虑地要让奥吉明白自己的地位,把奥吉当做一个支使的对象,一个奴隶,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主体对待。在昏昏沉沉被人牵着走的时候,奥吉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闯入”了伦林先生的高档鞍具商店做事。工作之余,伦林太太在各个方面对奥吉进行“教导”和“陶冶”,使得奥吉越来越难以忍受,当伦林太太要收他为养子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荒唐可笑,他终于明白:她只是“一心一意想要拉住她需要的人,给他灌输自己的想法”。于是只想做自己的奥吉“当伦林太太在我周围布的网接近竣工时,我便抽身走人了”⑥。这是奥吉的第四次“历险”,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要逃离这个城市,远走他乡,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反抗。哥哥西蒙与一个富家小姐的秘密结婚曾一度改变了奥吉的流浪生活,可是哥哥西蒙成了另一个老希奶奶、另一个艾洪、另一个伦林夫人……于是奥吉与哥哥西蒙决裂,再度出逃,重新开始他的“现代漫游”。在公共事业振兴署,奥吉看到贫民窟的生活;在产业工业联合会,他见证了工人罢工;中间穿插的和西亚的爱情开始了奥吉远离芝加哥的漫游,这次漫游让他感悟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也让奥吉收获了“成长”。这样,在不断逃离和闯入社会的过程中,奥吉身体和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变换身份,使他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追求和获得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变得可能。

三、成长的碎片空间:《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自此,他隐居乡间,围筑高墙,离群索居,成为名副其实的“遁世作家”。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不过十五万字左右,语言朴素,情节简单,然而,却以独特的风格成为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个十六岁的中学生,因四门功课不及格在圣诞节前夕被学校开除。他不愿意也不敢回家,决定独自在纽约都市“闲逛”。小说的叙述时间是主人公一年后的回忆,但小说讲述的是他在纽约一天两夜发生的故事,空间上可划分为潘西中学、纽约都市、回家三个场所。这三个空间在文中穿梭并置,其中又夹杂其他空间的变动。通过对这些空间的逃离和闯入,主人公在一天两夜的时间内似乎完成了对人生的顿悟性认识,这正是现代成长小说通过压缩时间突出空间对成长的作用。

故事似乎是以霍尔顿“逃离”潘西中学“闯入”社会(纽约)开始的,但事实上,霍尔顿逃离家庭是他“历险”的第一站,细读小说可以发现,在没被学校开除之前,霍尔顿从来没有回过家,被学校开除后,他宁愿流浪,也不愿意回家。只有行至小说尾声时,霍尔顿才偷偷摸摸回了一次家,其目的也只是想回家看看他的妹妹菲毖,因为霍尔顿老想着自己随时都会死亡,想在“临死”之前向她告别。从他的这次回家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美国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权力空间,而且是一个异化的空间。菲毖每次提到爸爸时所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会要了你的命”,而小说自始至终霍尔顿的父母从来就没跟他说过一句话。对霍尔顿来说,家是一个“他者的空间”,而社会的“假模假式”的空间更让他无所适从。潘西中学“里面全是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夜总会的老板是假模假式的势利鬼;军队也“简直跟纳粹军队一样,全都是杂种”。从学校到纽约、从旅馆到夜总会,他目睹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庸俗、虚伪、自以为是,整个社会都是这种“假模假式”的污浊空间,让他无法呼吸。他很想出走西部,与森林做伴,因为“走向森林,就是走向家园,走向他渴望的、梦绕的理想家园”⑦但他无法逃离现实的社会空间。在这种环境下,霍尔顿只能逃到他内心的童年世界的空间中,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两个空间:一个是由阿克莱、妓女等成人化了的世界,表现了丑陋和堕落的空间;另一个是有弟弟艾里、妹妹菲毖等组成的世界,表现为纯净和美好的空间。霍尔顿的孤独正来源于意识到后一种世界在自己心目中日渐消失。路边小孩童真的歌谣让他萌生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而妹妹菲毖天真而又固执的做法(努力想去攥住旋转木马上代表成人世界的“金圈儿”)使他顿悟,朦胧中意识到成长的不可避免,从而使他放弃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念头,最终让他走向成长的可能。同奥吉相比,霍尔顿的成长更加模糊,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现代各种情感碎片的汇集。从本质上而言,这种情感的碎片正是空间碎片的表征,在其成长历程中,每个地方他都想念,“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⑧,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空间让他经久难忘,助其成长。

空间对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成长小说里,空间“历险”只是一种形式的要求,最终成为时间的附庸;而在现代成长小说里,这种空间历险变为一种内容上的自觉,它以外在空间的“游离”,象征自我内在的探索,以外部空间的“漫游”,探讨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丰富的空间表征,隐喻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危机。空间变换的不确定性,带来现代“成长”的模糊性和未知性,也为“成长”的探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①[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7页。

②卢世林:《身体的空间性与"环境人"的生活世界》,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7页。

③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2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⑤[美]伊哈布·哈桑:《美国当代文学》(1945-1972),陆凡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⑥[美]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宋兆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⑦宁云中:《成长中的自然回归:〈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批评解读》,载《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第93页。

⑧[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1]Lefebvre,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M].Nicholson-Smith,Donald trans.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2]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M].宋兆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奥吉空间性守望者
电影《奇迹男孩》人物变装的隐喻与换喻研究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奇迹男孩
《奇迹男孩》:父母的修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善良,所以勇敢
汉白路的守望者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论存在与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