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看不见的人》中探寻美国黑人的自强之路

2012-08-15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兄弟会美国黑人引路人

⊙周 燕[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鸿篇巨制《看不见的人》是黑人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于1952年出版,出版后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扬,堪称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经典。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描绘了其在美国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省中追寻自我和自身的存在价值、努力实现自我的故事。随着小说中的主人公所遭遇到的一系列待遇,他意识到了自己是被“看不见的人”,通过自我反省确立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找回自我价值。黑白两种文化价值观同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对美国黑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必然的影响,白人文化在冲突中一直居于上风,占据主导美国社会的地位,统治着黑人文化并压迫着黑人文化的发展;黑人为了在这个以白人文化为标尺的社会中求得一席之地,逆来顺受这些无形的压迫,导致黑人民族的个性和自我的迷失。小说主题即为在当下美国社会中黑人迷失自我,追寻自我,确立自我,觉醒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揭露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遇到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作者对自我和走出困境之路的探寻。较其他美国黑人文学相比,作者拉尔夫·艾里森在本书中并未过于渲染种族歧视的表象,而是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通过认清自我突破“无形”的困境,最终找到了自强之路。

一、小说框架 从古至今,社会前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它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名作,由此美国文学中的独特模式——成长小说就此形成了。《看不见的人》通篇采用了螺旋式的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清晰地展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诱惑—出走—迷惘—顿悟”的脉络,对应由四部分组成:1.从“我”生活的小镇到黑人学院探索自我成功的方向;2.从被黑人校长布莱索开除到纽约的自由油漆厂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3.从油漆厂的医院到哈莱姆区追寻真实的自我;4.从“兄弟会”又回到哈莱姆区,直至最后跌入废弃的煤窑中探索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带领读者一起见证了主人公成长的全过程。

二、《看不见的人》故事梗概 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黑人在美国内战后争取到了“自由人”的身份,但是这种表面上的自由并未使黑人在现实意义上得到真正的解放,黑人依然无法摆脱白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只是从肉体上的折磨转换成了精神上的虐待,这种无形的压迫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者拉尔夫·艾里森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这种现实状况深有感触,并创作出了《看不见的人》这部伟大的小说。小说的开始部分,交代了主人公在一个地下室里生活,是一个“看不见的人”,但内心极其希望自己被“看见”,由此回忆到他出生的美国南部,当时的他是一位年轻的普通黑人小伙,常年的压迫和歧视使当时的黑人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通过迎合白人的口味来获得一席之地。文章的主人公也不例外,所以他一开始就忽略了自己的本质,给真实的自己蒙上了一层面纱,他依照他所信赖的黑人教育家的意愿,一心想着通过接受白人教育来脱离自己的种族文化传统,以求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可,从而融入白人的社会,取得当时他所认为的自我实现。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时的主人公并没有对自己的身份加以思考,当时主人公对自我的认识模糊体现了自我的不成熟,之后的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彻底摧毁了他的幻想。此后依然怀着对“美国梦”憧憬的主人公选择了争取自由的北上之路。来到了纽约后,带着校长给他的推荐信,天真地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但经过几次挫折后才得知校长推荐信的内容,这又将他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中,他不得不在自由油漆厂工作,工作中主人公同时受到了白人和黑人的怀疑与排挤,在一次事故中受伤进了医院,同时丧失了记忆,这个不幸恰巧也是幸运,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主人公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始逐渐萌芽,为主人公接纳本民族文化埋下了伏笔,这也是小说《看不见的人》的转折点。离开医院以后,他住进了哈莱姆区,在黑人玛丽的细心照顾下,他开始慢慢地重拾自己民族的文化,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然而,在他见义勇为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后,却引起了“兄弟会”的注意,加入了“兄弟会”的组织,并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兄弟会”的斗争中,在这里他的演讲和组织能力得到施展。但是幻想在“兄弟会”内实现自我的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经常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我意愿的事情,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当主人公意识到周围人性的本质后对自我又开始产生了迷茫。之后由于在“兄弟会”遭到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他在杂货店乔装打扮后,竟意外获得了多重身份,这引起了主人公的困惑、矛盾和对自我的思考:“我”究竟是谁?到底哪个身份才是真的自我。在一次拉斯挑起的骚乱中,主人公逃离险境时跌入了小说一开始的这个地下室,他停下脚步,烧毁了公文包里的所有文件,从一个多重身份的人又回到了那个无名无姓的名副其实的“看不见的人”。他深刻反思过去,终于看清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身份存在。“我”在小说尾声中庄严宣告:“蛰伏期已经结束。我必须褪去旧皮,上来透透气。”由此看来,“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此时寄身地下的“我”只为等待时机,是即将实现愿望、走出“无形”困境的准备者。这意味着主人公最终对自己的身份认知重新找到了定位,整装待发迎向新的生活。

三、自我与自强之路的探寻 小说通过倒叙手法安排主人公自述过去,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了解到过去经历的种种,这些都为他的未来生活指明了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类成长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与把握和自我意识的认知与定位。这不仅仅是非裔美国黑人的问题,也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时刻逼迫着我们苦苦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看不见的人》的成长过程也象征了我们每个个体探寻这些答案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迷茫,不断解惑,不断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进而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由无知到觉醒,由迷茫到顿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外在环境的影响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推动作用,小说中的一系列引路人以正面或反面形象出现,逐步引导着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其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可以说,主人公的成长既是自发的又是被迫的,他对自我成长充满了渴望的同时,也一样无法回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困惑和迷茫。引路人可划分为两大类:积极的正面形象和消极的反面形象。在《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道路上充斥着许多的引路人,其中,正面的引路人为主人公的成长引导了正确的方向,起到了积极的牵引作用;而反面的引路人则给主人公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同时迫使“我”进行自我思考探索,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主人公追寻自我的进程。积极的正面引路人如“我”的祖父、金日酒家里的黑人退伍老兵、照顾“我”的黑人妇女玛丽、克利夫顿等;消极的反面引路人如黑人校长、大学的白人校董、“兄弟会”的白人领袖和黑人兄弟、黑人民族主义者等等。这些或正面或反面的引路人都见证着“我”的成长。作家赋予这些正反面形象以各种特别的品质,塑造出了一个个饱满鲜明的形象,也正是这些角色的存在,才使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紧扣现实的土壤,才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从对身份的迷失到追寻和认同这一漫长过程,揭示了在美国社会中处于弱势的黑人文化与强势的白人文化的强烈冲突,黑人文化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作者艾里森在谈到“寻求自我”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时说:“我们社会的本质是不允许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作者通过《看不见的人》表达了有关黑人自强的新思路,具有相当的建设性,推动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美国白人的文化氛围中,处于弱势的黑人文化依旧保持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保持着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个性,寻求着表达自己的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形的境遇最终使他们走出迷茫,找到正确的方向,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稳稳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可以肯定的是,《看不见的人》使人们开始重视美国黑人的精神追求,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一块丰碑,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将美国黑人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人种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对于美国黑人文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一个本质的飞跃。作品积极探索了消除种族隔阂与冲突和确立黑人社会地位的出路,深刻反映了主人公所代表的美国黑人的自强之路。

[1]胡铁生,朱锋颖.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宁夏社会科学,2006,(01).

[2]彭艳青,康妮芝.成长小说——一种解读黑人文学的新视点——析《看不见的人》的成长主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6).

[3]孙淑丽.在绝望中追寻——评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4]麻淑涛,薛璞.文化的冲突,身份的认定——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寻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5]易立君,杨红.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05).

[6]石发林,邓彦东.对自由和身份的探求——论拉尔夫·埃利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7]乔艳.《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历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猜你喜欢

兄弟会美国黑人引路人
心里装着引路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李勃:扶贫路上的引路人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服中成药,有时需要“引路人”
THE JAZZ AGE
在美国读书,我为何加入兄弟会
《读写算》,我的写作引路人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兄弟会初探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