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2-08-15唐慧蓉
唐慧蓉
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第一幼儿园 四川广元 628200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行为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从生理上讲,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从皮质抑制机能上看,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物质条件了。
从心理上讲,3-6岁幼儿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了。
下面本文就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谈几点做法:
一、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培养孩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和能力,既有利于健康,也是文明美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个人清洁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表率。如果孩子周围的成人不能自觉遵守卫生规则,那么要纠正孩子的不卫生习惯就非常困难了。如果孩子看到某人做了不爱清洁之事,要及时告诉孩子那样做是不对的。
其次,应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孩子应养成每天早晚洗手、脸、刷牙,晚上洗会阴和肛门,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手脏了后要主动去洗,定期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每日随身带干净手帕,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帕掩住口鼻,用手帕擦鼻涕,注意环境的整洁,不随地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东西用完后放回原处,排列整齐等卫生习惯。
再次,要长期坚持,不能马虎,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比如当孩子很饿的时候,孩子不愿意洗手,迫不及待的要吃东西。这时候要加以劝止,可以用一些奖励的办法让孩子养成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当孩子自行完成某些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之后,一定要给予表扬。这样,有意识的爱清洁、讲卫生的行为就会变成无意识的一种好习惯。
二、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借助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美国教育家艾德勒也说过;“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其文明礼貌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讲文明、懂礼貌是非常重要的。要帮助孩子确立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不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二是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孩子作出某种文明礼貌行为时,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作出了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时,要及时加以批评指正。
再次,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你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最后,寓礼貌教育于形象故事之中。由于孩子爱听故事,所以可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例如童话故事“小白兔拉小提琴”、“爱插嘴的八哥鸟”等等,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能激起孩子对不礼貌行为的卑视和厌恶,也能使他们逐渐懂得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道理。
三、勤思考、爱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忍考和独立利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利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但在幼儿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时,他(她)不愿意自己思考,而直接来问老师或者问别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给与适当的启发,当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的时候,要给与表扬和鼓励。不管思考的结果正确与否,都要肯定孩子独立思考的行为。
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多看一些关于他(她)想了解的问题的书籍,像寻宝一样,在书中去找答案。这样,孩子就会喜欢思考,喜欢看书。
再次,组织其他孩子一起来谈论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从而在快乐和竞争中培养孩子勤思考的习惯。对于孩子们中有个性和有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表扬或奖励。
四、乐助人、善合作的习惯
对于孩子乐于助人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和挖掘孩子的爱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是最纯真、最无邪的。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习惯的培养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游戏。
可设置一个游戏,一个小朋友被困在一个地方了,其他的小朋友要通过种种障碍去营救被困的小朋友。
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到彼此的善良与热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明白什么叫“合作”,也懂得了合作的力量。孩子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游戏结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孩子们感受互助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孩子的智力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孩子良好品德及习惯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孩子在3岁—6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经验。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总之,要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1]《成才之路》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