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双城生活》
2012-08-15赵琳
一、直击社会敏感话题,主观反映现实问题
《双城生活》是继《裸婚时代》反映当下社会敏感话题的又一部力作。剧作是反映当代社会背景下的80后如何应对及适应异地婚姻的真实体现。如今,80后占主导地位,担当起了建设社会的重担。但80后又是转折的一代,继承着上一辈的传统承接着下一辈的创新意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剧以情感为主要话题,完全围绕情感所展开,因此给人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这不得不说是编剧的独具匠心之处。
1、以地域差异来表现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
不同的城市注定导致不同的人物关系:“北京姑娘、上海男人”、“上海婆婆、北京媳妇”、“北京岳父、上海女婿”。这三种人物关系注定情感错综复杂。随之而来的是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化。本剧轻松幽默的描述了南北地域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故事主要讲述北京女孩和上海男孩的爱情故事,这不仅是两者的结合还是双方家庭的结合,这两个家庭共同组建一个新家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琐事。《双城生活》是围绕这个小家庭的结合所全面展开。双方的结合,预示着两个人不得不在两个城市间不停的穿梭,他们经历着身心的煎熬,不得不说也是对心灵上的一次考验。他们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是否能因为距离的改变而变得生疏或者甜蜜呢,有句俗话说“小别胜新婚”,刚开始会觉得新鲜有趣,但何事都经不起时间的打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不再有,距离产生了,而美却不在了。客观原因的不断涌出,导致原本感情深厚的二人变得疏远了,情感也淡漠了,因此危机也就出现了。
其实当北京人遇到了上海人,在决定结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矛盾的产生。明知道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婆媳关系会僵持,明知道距离是个问题,明知道两地分居会很痛苦……但爱情既是所有问题的开端也是结尾,只要有爱,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2、南北婚姻的真实写照
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导致最终两人的感情从激情走向疲倦、从热恋走向平淡、又因为两地分居而走向婚姻破裂,最终又因无法割舍感情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所谓“双城”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是指两个城市的距离;第二,是指婚姻的城市的城里和城外;第三,是指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城墙。每一个寓意都是值得当代人推敲的。“双城”在此剧中代表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剧中“结婚时间的安排”就出现了问题,上海结婚庆典是晚上举行,北京则需中午。这就是南北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化解激化的措施就是包容和理解。只有一个“情”字才能化解所有的矛盾和冲突。
二、如何把握夫妻之伦的情感尺度
1、分析南北家庭的生活背景
郝京妮,北京人,因为性格倔强,个性独立,所有事都能自己应对,典型的北京女孩。郝建国是郝京妮的父亲,保卫科的副科长,小有名气。母亲是牛一蓓,国营鞋商店的售货员。郝京妮的生身母亲是张北燕,在其两岁时和其父离婚,也因为是两地分居,聚少离多最终导致离婚的境地。徐佳惠,上海人。父亲在徐佳惠很小就去世了,母亲杨曼丽把徐家惠一手带大。徐佳慧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凤凰,母亲一直都给凤凰寄钱,足以看出其心胸的宽广与豁达。
2、意志力是维系异地婚姻的秘诀所在
无论剧中对南北文化差异的刻画是否有些夸大,但从中至少可以总结出维持异地婚姻的几条“保鲜秘诀”:比如,婚前必须审慎地考虑双方的家庭状况,尤其是对两地分居情况的接受度,“像戏中那样婆婆费尽心思为媳妇在上海找了工作,媳妇还不满意的情况太多了,都应该提前考虑好”。又比如,夫妻双方要有足够的信任、理解,经济上也要能支持,“文化差异还是其次,关键还是有没有心去包容、去理解。”
三、按结构类型划分家庭伦理剧为何经久不衰
1、依靠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是中国电视剧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一个类型,也是中国百姓最欢迎、有最多最广固定观众群的类型。[1]对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和美好人伦道德的渴望是人的天性,而对国人来说,儒家文化传统对家庭人伦的重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新的经济和生活秩序中寻找新的位置、纾解精神压力、重建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家庭伦理剧繁荣的大背景。[2]因此,表现百姓身边事而非不可触及的国内外大事的家庭伦理剧,总能牢牢吸引观众,并产生由角色到自己的情感交流。二十多年来,从《渴望》到《金婚》,从《牵手》到《中国式离婚》,从《新结婚时代》到《双面胶》,家庭伦理剧中的美好和温馨总是让年轻人向往,让老年人回味。
2、靠接地气的现实内容
由于家庭伦理剧深深植根百姓生活,变革中的社会又提供了比戏剧更精彩的故事和内容,而且这类剧更多地照顾和捕捉观众的欣赏趣味和习惯,所以,它也往往能与时俱进。
当下,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高度发达的路网交通以及飞机、高铁等快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任意两地的距离被无形中缩短,更多身处异地的年轻人相知相恋,异地婚姻也越来越普遍了。“双城生活”的浪漫、伤感、纷扰,很容易在年轻人当中产生共鸣,也让不少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夫妻两地分居的父辈,关注、思索当下年轻人与他们分处异地的同与不同。
此外,该剧的现实意义也为其火爆推波助澜。[3]离婚率逐年递增的严峻社会问题导致探讨夫妻相处之道的婚恋剧日益风行,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展现都市人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大城市里年轻人生活工作状况的剧集受到城市和乡村观众的欢迎。“京派”、“海派”长期以来针尖对麦芒式的地域文化特征,使该剧具有了巧妙而极富戏剧性的切入角度。在剧中,这种文化冲突和习俗差异导致的矛盾也得到了非常生活化的生动展现。
四、爱情的真谛是理解和包容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待感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上或角度上的看法不同。距离上的“双城”比心上的“双城”要好的多,不管是过着朝夕相对的生活,还是过着“双城”的生活,彼此都需要信任,需要理解,需要包容……
《双城生活》充满人间情味和活色生香。导演安建的名字还不被大家所熟知,但他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于才情的导演手法,执导了一系列值得观众赞赏的电视剧集《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家常菜》等,都获得了成功,此部电视剧也成了各大电视台争播的又一力作。《双城生活》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温暖的东西才更有力量,文化的差异最终的变现是文化间的融合。
[1]黄会林,李怀田著,《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2]霍星辉,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3]参照:杨爱军,王海波.二十年家庭伦理剧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