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出色》:水土不服的西化时尚和“中产阶层”生活蜃景

2012-08-15张莉

电影评介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时尚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动,在传统的工农兵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等收入群体,即学术界所说的“中产阶层”。随着新阶层的不断发展,反映这一阶层生活的《爱出色》、《非诚勿扰》、《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杜拉拉升职记》、《我的美女老板》等大量的电影应运而生。其中由陈奕利导演,姚晨、刘烨、陈冲主演的电影《爱出色》是很具代表性的作品。

导演陈奕利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沉迷于批判旧中国大宅院中的蒙昧落后,也区别于第六代导演乐此不疲地展现都市边缘人物的颓废挣扎,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新阶层中的典型代表,即布迪厄所指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从事媒体、设计、时尚、广告的阶层)这一群体,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时尚圈。影片的爱情故事并不饱满,而对于西化时尚的展示却是淋漓尽致,并且极力营造一个理想化的中国“中产阶层”的美梦生活图景,然而观众和评论界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并不高。总的来看,像《爱出色》这样的影片存在着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一、西化时尚和“中产阶层”美梦图景

汪晓菲和栾亦鸿的爱情童话与《非诚勿扰》、《拉拉升职记》、《我的野蛮女友2》、《我的美女老板》等影片用的是同一爱情故事模式:男女主人公非同寻常的相遇——相爱情深——矛盾产生并激化分手——再次相遇并重修旧好。除了情场得意,女主人公汪晓菲的职场之路走得也是分外顺畅。“故事里没有职场常见的恶毒和心机,只有温情的上司和同事;没有悲情和复杂的男女关系,只有浪漫的场景及层出不穷的求爱方式。”[1]编剧宁财神在创作时秉承了他轻松幽默的一贯风格,整部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可以说,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

《爱出色》,最出色的是什么?不是爱情,不是成长,而是西化的时尚。

《爱出色》从上映开始,就一直高扬“时尚”的大旗,并获得2010年《第一时尚》颁奖礼的“年度第一时尚电影奖”,导演陈奕利也被媒体冠以“时尚导演”的称号。影片一开始,陈冲饰演的Zoe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时尚代表美,“是上帝给我们的一种滋味。”这表达出导演对于时尚的喜爱与痴迷。由于自身的国际背景和在时尚圈的广阔人脉,陈奕利得到了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的支持,因此《爱出色》中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牌的特写:Versace、Prada、LV、Dolce &Gabbana、Cartier、Trinity、阿斯顿•马丁跑车,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高端产品之外,为了使Versace fashion show与Hermes dinner这样的时尚圈大腕风云际会的时尚秀和宴会更有真实感,导演陈奕利不惜分别花费200万和150万来倾力打造,并邀请了众多时尚界的知名设计师、杂志主编、名演员、名模参加。幕前奢侈,幕后也豪华。导演“集合了‘金马奖’摄影师曹郁,‘冯小刚御用剪辑师’肖洋,纽约当红服装设计师Jennifer Hiezges,‘王菲御用造型师’Zing等众多顶级幕后班底”[2],从这样庞大的幕后阵容便足以窥见导演陈奕利非同寻常的“时尚野心”。

影片对中国本土的时尚与西方的时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Zoe与汪晓菲第一次见面,汪晓菲听Zoe说起自己家乡的铁观音,兴致冲冲地说要给Zoe带两斤。然而Zoe却不屑一顾地泼了她一瓢冷水——“不用了,我只喝咖啡。”如果说位列“十大名茶”的安溪铁观音代表了中国的饮食时尚的话,那么在杂志社隔壁的星巴克咖啡馆里的拿铁咖啡则代表了西方的饮食时尚,身为时尚圈大腕的Zoe“只喝咖啡”,而在得到她指点后的汪晓菲也捧起了相对于她微薄的薪水十分昂贵的星巴克咖啡边走边喝,中国名茶最终败给了西方最普通的饮料。透过这两个主要人物,导演陈奕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尚的定义——中国的传统时尚是不入流的,只有西方的时尚才是真正的时尚。这样的态度贯穿始终,奠定了整部影片的价值取向。

如果将汪晓菲所在的时尚杂志社视为一座金字塔,那么最顶层的就是陈冲饰演的主编Zoe了。这位外表强悍内心细腻的主编充满了国际化的时尚的气息——浑身国际名牌、喜爱咖啡和牛角面包、中英混杂的语言、豪宅名车、美籍老公,十足一个时尚坐标。联想到陈冲的国际化背景,导演选择她来扮演这位全盘西化的“时尚女魔头”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不论是影片中的Zoe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陈冲,其彰显的时尚都具有导演眼中时尚的主要特点——奢侈与西化。

朱虹所饰演的Polly则处于中层,奋发而焦虑。她穿着时尚前卫,对时尚充满热情,“每天很努力很努力地工作”,只为“有一天能像那些国外编辑一样,就像安妮•温图尔。”在她眼中,在动物园淘衣服是“开玩笑”,是没有品位的表现;对于成功,她以《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为榜样。

汪晓菲作为实习生自然是处在底层,但是她并不甘平庸,而是努力打拼,最终被正式录用,月薪也从一千五百元飙升到一万元。用影片中造型师Zing的话说,汪晓菲身上“有光芒”。但是这种“光芒”不只是她独特的外形,更指她不可遏制的对西化时尚的热爱。影片中,汪晓菲第一次被Polly领进试衣间整理衣服的时候,看到琳琅满目的国际名牌服装,她目瞪口呆,欣喜若狂。Polly离开后她便迫不及待地试穿华服,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曼妙身姿,并跳起高雅的西方舞蹈——芭蕾。影片在极力向观众展示着这个北漂女孩儿身上所具有西方文化品位。因此,顺理成章地,在Zoe的指点下,汪晓菲苦背各大时尚品牌的资料,穿着从动物园的“made in china”的廉价货变成了时尚的名牌,饮料从安溪铁观音变成了星巴克咖啡,穿着华服参加Versace fashion show与Hermes dinner,与名演员名模谈笑宴饮……她步伐坚定地逐步融入了上流时尚圈。

不论是处在上层的Zoe、处在中层的Polly还是处在下层的汪晓菲,她们在生活方式、文化品位乃至奋斗目标,都在极力向西方靠拢。“他们所推崇的不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更偏向于西方,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成了人们推崇与追随的榜样,任何事物一旦沾上了欧风美雨,都似乎立刻显得高雅了起来。”[3]整部影片营造了一个奢华时尚的中国“中产阶层”的美梦图景,这是导演陈奕利以西方中产阶级乃至上层阶级的富裕奢华生活为蓝图复制构造的。笔者由陈奕利想到了唐骏——因“学历门”而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打工皇帝”。唐骏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踌躇满志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导演陈奕利也试图通过《爱出色》这部影片来向中国内陆的观众推销这样一个诱人的观念——美国中产阶级的奢华生活,中国的“中产阶层”也可以复制,像汪晓菲一样处在社会下层的人通过打拼也可以实现。

二、影片的水土不服

像《爱出色》这样的影片近年来呈“井喷”之势,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影片都是票房惨败,口碑差劲。这并非观众和影评家们吹毛求疵,而是由于此类影片的主人公虽然都为新阶层即“中产阶层”,但其套用的却是西方中产阶层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中国的“中产阶层”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媒体热议的一个话题,可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官方、媒体和学术界尚未能对“中产阶层”的概念达成一致。追根溯源,“中产阶层”一词脱胎于“中产阶级”。因为意识形态方面对于“阶级”的避讳,在谈及这个新出现的群体时,官方、学术界和媒体都使用了“中产阶层”一词代替。“中产阶级”一词源于1951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这本畅销书的出版让“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迅速传遍全球。从这个层面上说,“中产阶级”是西方社会学的舶来品,所以“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是为建设西方社会学家所倡导的“橄榄型社会”服务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美国通常家庭年收入在3至20万美元的即可认为属于中产阶级,据估计大约80%的美国人属于中产阶级。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典型生活为有一栋25年贷款郊区房屋和贷款的汽车,靠夫妻双薪资支付生活开支。”[4]美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中产阶级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富裕的。放眼中国,改革开放毕竟才只有三十多年,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还存在着“三农”、农民工、“房产经济泡沫”、医疗、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现阶段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高房价和高物价的压迫下过着“房奴”、“车奴”、“孩奴”、“卡奴”的超负荷的生活,还有不少所谓的“中产阶层”连基本的住房问题都无法解决。

很明显,从西方引入的“中产阶层”的概念与中国本土的“中产阶层”的现实生活并不相符,这正印证了那句在新阶层中最流行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文提到的一系列影片,其描绘的“中产阶层”的生活,完全是编导们参照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进行的复制移植,与中国本土的新阶层的现实生活状态存在明显脱节。以《爱出色》为例,它强行让中国的“新型文化媒介人” 披上了西式生活的面纱,美丽却不真实,甚至与现实生活逻辑相悖。例如影片中汪晓菲的消费行为明显与她的消费能力相冲突。她作为实习生工作还不到一年,月薪只有一千五百元,刨去每月七元百的房租,只剩下八百元可供自己支配。八百元在北京这样高消费的城市,只能满足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导演却强行让汪晓菲捧起了她的消费水平根本不可能承受的星巴克的咖啡,穿上了得用她一年工资才能买得起的名牌服装。汪晓菲作为这部“时尚大片“的女主角,自然是众多时尚品牌的重要载体,但是她的经济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承受这些奢侈品的。当然,从制片层面来看,过分渲染铺张的奢侈品牌与广告植入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广告植入成为影视产业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广告植入已经成为影视剧融资与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与其他题材的电影相比,《爱出色》这样的时尚电影无疑是广告植入的最佳选择,服装、饮食、汽车、消费场所,各个方面都可以植入广告,使得“排他性的、或特权许可的物质材料,就为建立界限所必需,因而也继续展示着它们的迷人与诱惑。”[5]

《爱出色》这部“时尚大片”中的“中产阶层”的奢华生活与中国本土所谓的“中产阶层”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从创作背景来看是由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第一,导演陈奕利在美国出生长大,不熟悉中国社会现实,在创作这部影片时难免单方面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进行一厢情愿地臆想。第二:国外和港台资本的介入。《爱出色》是由天使之翼(北京)影视投资公司与狮子山制作有限公司合拍的。狮子山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美国电影公司,香港设有分公司,是吴宇森和张家振在1997年成立的。在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任何一部国产影片,一旦被国外和港台资本介入,就再难以百分百地坚持本土化的叙事表达,更何况像《爱出色》这样的影片,本来就是从美国好莱坞的“小妞电影”和港台的都市电影借鉴而来,海外和港台投资方的创作惯性的裹挟,势必会使得这部影片的叙事表达更加西化。“窥一斑而知全豹”,此类影片的创作者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和社会结构缺乏深刻洞察力,对中国新阶层的独特属性没有清醒的认识,而是受舆论对“中产阶层”炒作的影响,盲目套用西方的社会学知识来分析这一新阶层,将其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再加上外资的介入干扰,使得作品流于形式。

三、结语

艺术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源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源泉,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成气候。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商业浪潮的不断冲击还有“中产阶层”概念的炒作热化,像《爱出色》这样反映中产阶层趣味的影片会越来越多。但其脱离中国本土社会现实的叙事表达,注定它只有“物质”奇观展示的视觉冲击而难以在精神层面贴近中国观众的心灵,始终都是水土难服的!

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而言,要想走出这种困境,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就只能在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摆脱思维定势和外资的桎梏,用中国本土化的视角来如实深刻地表现新阶层的爱情、生活与事业,打造民族化的“中国时尚“,这样才能真正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因为通常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未必能成为民族的。

注释

[1]林小:《<爱出色>:奢侈品牌更出色》,《中国纺织》,2010年第12期。

[2]同①。

[3]周晓红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291页。

[4]维基百科:中产阶级。

[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1]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许荣:《中国中产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许荣:《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6]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电影艺术》期刊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时尚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