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希望地方政府“慢决策”

2012-08-09

环球时报 2012-08-09
关键词:工业化决策利益

孙泽生

近期,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重大项目投资计划,被称为“地方版4万亿”,其中不乏重化工业项目,遭到一些网络言论的质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为何会受到质疑?究其原因,这是以往的“权力逻辑”和“快决策”惯性与公众的“慢决策”要求发生了直接的碰撞,这一点在重化工业项目和投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亟应引起各级政府注意。

一方面,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全国大多数地方,尤其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已面临巨大瓶颈,任何新的排放、污染对环境的边际损害程度都在大幅提升。如果再考虑到人稠地少因素,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新建项目和投资比以往有更大的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导致更大的污染损失,这使人们对重化工业项目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都很高。

另一方面,两方面的不对称极易导致政府和公众间利益和认识上的偏差。具体到重化工业项目和投资来说,各级政府之所以偏爱,既来自经济增长、政绩考核和晋升的激励,也来自可带动税收和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的现实考量,严格意义上,它并非无利于地方公众。但公众会倾向于怀疑任何影响资源和环境的项目和投资,尤其当一些项目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或者在其他地区已经屡屡碰壁时,他们会认为出于私利,政府存在夸大项目投资对增长、税收贡献,掩盖或忽略其环境代价的情况,反过来接受夸大项目环境成本和损失的信息。简言之,此类项目的收益获得是集中式的、偏向于政府,而可能的成本和代价却是耗散式的、引向于公众。

可见,要克服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不对称,就需要有更大的资源投入、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沟通,兼顾到不同利益诉求,这就是公众的“慢决策”要求。而现实是,不少政府官员还抱有“权力逻辑”惯性,要么以为自己的招商、引资等决策行为均具有天然合法性;要么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但不愿放下身段倾听,推动改进项目和投资方案;还有出于侥幸心理者,担心投资者指责“办事拖拉”、“行政效率低下”,耽误良机,期望能以“快决策”过关,造成既成事实。但在现代条件下,“快决策”必然会激起一定质疑。

其实,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难以完全做到零污染和零排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有强大而适度的重化工业,这并无争议。争议只是在于怎么建、怎么发展。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非做与不做的是非题,而是重化工等部门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在于驱使企业等市场主体选择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技术和生产模式,政府则负责对项目和投资的环境成本进行充分评估,促进企业和民众之间沟通,把握重化工业项目的地域布局,规划其发展,限定其发展程度和内容,保障当地民众利益,而不是垄断决策过程。

“慢决策”时代的含义在于,它要求各级政府倾注精力去倾听、去了解、去学习、去改进,尽可能地遵从程序正义,通过持续、平等、公开的沟通,最大程度上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保障公众利益。虽然这样会牺牲掉一些“速度”,但换来的是更踏实的发展,更少的折腾。▲(作者为浙江科技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工业化决策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