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2-08-09韩玉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手机媒体群体性事件大学生

韩玉

摘 要:通过对手机媒体的介绍,分析了其时代特征,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并指出高校对该行为的舆论引导策略:加强信息传播监管,监控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预警工作;建立手机媒体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正面引导舆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70-02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当前,青年大学生是接受手机媒体的主要人群,此类媒体的传播特性导致了隐形舆论及行为舆论极易在短时间内聚集爆发,诱发群体性事件。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手机短信、手机报刊、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微博等手机媒体的问世,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多种宽带无线技术并存将是必由之路,无线通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无处不在的最佳服务。中国报刊、广电媒体纷纷抢占手机媒体作为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集个性化和互动化于一身,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甚至有人称其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一)手机媒体受众群体广泛且年轻化

1.手机媒体受众群体广泛、用户形成较强黏性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2.77亿,占据手机用户总数的31.2%。中国网民中认为手机上网在其日常生活中作用很重要的网民比重达65.2%,可见,手机上网快速、便捷、互动以及随时随地的特点正在对用户形成越来越强的黏性。

这些都体现了手机媒体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显示着手机媒体对中国社会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影响力。

2.手机媒体用户趋于年轻化、在校大学生比重较大

据“图一”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中,18岁~25岁用户所占比重最大,为38.3%,其次为26岁~30岁用户比例,所占比重为33.5%,两大群体累计占比超七成,成为手机上网群体的主力军。可见,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呈现低龄化特征,这和90后、85后群体所处的互联网环境有关。

手机网民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的用户群体比例最高,为44.6%,其次为大专学历者,占29.5%。由此可见,手机上网用户是一个精英群体。

3.政策开放,打造手机媒体使用广阔前景

如“图二”所示,2010年中国手机网民中,67.4%的用户使用GPRS流量方式上网。随着中国Wifi政策的放开,采用GPRS+Wifi混合上网方式的用户比重较往年有所增加,為17.3%。

(二)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方便快捷

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3G”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手机媒体信息的快捷传播提供了更稳固的保障,而手机的便携性特点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即时发布,这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三)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呈现双向传播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大众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强,而手机媒体的传播则呈现互动性强的特点。以目前火热的手机微博为例,它正是利用手机便于携带、互动的特点,打破了现有的网络博客的竞争格局,把手机和网络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分析

(一)信息快速形成、快速传播、快速聚合——多米诺骨牌效应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及双向传播模式,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呈现出快速形成、快速传播、快速聚合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一影响力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事件的产生过程中有所凸显。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传播初期,由于传统媒体的失语,加上手机媒体的介入,各种流言伴随手机短信迅速传播,舆论曾一度出现混乱,殃及高校。北京出现了“十万大学生集体大逃亡”的现象,学生纷纷表示,在当时状态下,官方媒体噤声,大家只信短信。

(二)传播源难寻——马群效应

在马群中,偶尔一匹马不可控制地狂奔,整个马群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事实上,在导致一些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中,许多言论根本找不到源头。

例如,2006年,河南郑州某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通过手机短信互相传递这样一个消息:2003级、2004级、2005级学生不再发放该高校的毕业证,而是以该二级学院的名义发放毕业证。此流言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轩然大波。该学院对此次事件预警不足,缺乏引导。6月15日深夜,该二级学院爆发示威游行,最初仅局限于在宿舍内向外扔掷物品,随后升级为打砸性破坏行为,该事件升级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三)舆论主体无组织、无中心、匿名性——流言四起引发“集合行为”

手机媒体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匿名性特点,个体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如果这种意见迅速扩散得到认同,便会在短时间内聚合,引发“集合行为”。目前大热的手机微博,在这一点上表现突出,一个事件往往会因为微博的转发,使手机媒体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聚合,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另外,手机能带来某种匿名状态下的相对安全感,大学生使用手机传递的基本都是自己对于事件的真实态度,这有利于他们以“平等身份”参与事件和讨论的问题,也有利于决策者(校方)直观了解民意,甚至影响决策。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蝴蝶效应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中,谁利用手机媒体发动信号,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蝴蝶效应”。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法国的遭遇令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义愤填膺。随后,一条以抵制“家乐福”超市为主题的短信通过手机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号召大家:“请转发给你所有的手机、QQ等的联络人,并且让他们的家人一起参与,让家乐福门可罗雀17天。”

随后,围绕此次事件的行为舆论出现。青岛、武汉、合肥、重庆等地大学生自发组织抵制家乐福,他们聚集到家乐福门口,静坐、抗议并劝说、阻止顾客进入超市购物。

三、手机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

(一)加强信息传播监管,监控手机媒体信息传播

如何净化手机媒体环境,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信息传播渠道上来,是手机媒体式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掌控力度,掌握大学生中“意见领袖”的思想动态及活动习惯。强化对手机媒体信息的监管,这将有助于群体性事件传播的信息被及时处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手机媒体环境。

(二)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预警工作

应以正面引导舆论为目的,组建一支技术硬、作风正的信息员队伍。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手机媒体微博、手机媒体论坛上注册官方账户,设立监测员,随时了解学生意见,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同时在第一时间把客观、真实的信息发布给学生,澄清事实真相,防止事态复杂化、扩大化。

(三)建立手机媒体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正面引导舆论

建立校方短信接收平台,利用“飞信”、“高校通”等技术手段,构建校园信息一体化全方位沟通平台。通过手机群发等方式,及时将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传递,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准确、可靠的资讯信息。这样有利于防止流言四起,积极正面引导舆论,防止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高校应将手机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开展手机媒体知识的讲座和开设公选课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手机媒体,正确利用手机媒体。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虚假、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手机媒体资源。

参考文献:

[1]保罗·利文森.手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2]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

[3]朱海松.第五媒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4]匡文波.手機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郑欢,杨启富.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0,(3):165-166.

[6]刘博.第三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前瞻及对策思考[J].网络财富,2010,(5):5-7.

猜你喜欢

手机媒体群体性事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