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电阻老化控制板的设计
2012-08-09明治中
陈 功,潘 柳,明治中
(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0引言
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筛选中,大功率电阻的筛选流程一直与小功率电阻相同,仅进行温度冲击试验,而没有进行功率老化试验。由于大功率电阻的制作工艺、材料和用途等与小功率电阻相差很大,如不对它进行老化试验,很难保证在重大工程上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进行大功率电阻的老化试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试验电阻进行加电,使其工作在额度的功率状态下,试验完成后再检查其电阻值是否满足要求。而要开展该项工作,间隙老化的时间控制问题就成为开展此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根据国家标准GB/T 5729-2003《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 第1部分:总规范》中4.25.1.3条的规定,电阻的功率老化工作与其他器件的老化工作不同,是间隙工作的[1]。即应该1.5h通电(老化时间)和0.5h断电(间隙时间)周期性地施加电压到电阻上,并持续48h(老化周期)。所以大功率电阻的老化筛选试验需要一个时间控制单元,并且同时显示老化状态、老化实时时间、对于故障电阻进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现有的三极管老化平台,进行相关研究,研制了老化控制板。
1 系统及老化板工作原理
1.1 系统硬件组成及老化原理
该系统由老化平台、程控电源、PC、老化控制板组成(如图1)。老化平台共有4个单独的分区,单独的水冷系统,确保电阻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或变色。每个区可以摆放18只电阻,并且由4组电源分别对其供电,每个区每个被测件的电压、电流可在PC上进行监测。程控电源输出试验电阻所需的电压和电流,通过老化控制板控制其输出到老化平台。PC机实时读取老化平台的每个被测件的电压、电流,从而得出该器件的功率,并进行数字或曲线显示。而老化控制板控制老化的时间参数值,检查老化平台上被测件的状态,发生异常,立即切断电源并通过蜂鸣器报警提示;当老化顺利完成后,控制板切断程控电源,并通过蜂鸣器报警提示任务完成。同时显示当前老化状态、时间。
图1 系统硬件框图
1.2 老化控制板原理
控制板由键盘、继电器驱动电路、显示电路、蜂鸣器报警、温度检测电路与单片机集成电路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控制板框图
通过键盘控制老化的各时间参数、启动老化程序、切换显示状态。而温度检测部分,采用“一线总线”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2],设置分辨率为0.5℃,当检测到老化平台中电阻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立即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从而切断该老化区的供电电源,即停止老化,并且通过蜂鸣器报警电路进行提示。而继电器驱动电路,是通过单片机控制进而控制程控电源的输出,在老化周期内,通过老化控制板来控制电源输出的开启和断开。
单片机采用Atmel公司的AT89S52[3],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处理器,具有8 KB可编程Flash存储器,采用了高密度存储技术,并且在编程指令上与MCS-51系列单片机兼容。该芯片还具有如下功能:256 Byte RAM,32位I/O线,看门狗定时器,2个数据指针,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1个6向量2级中断,1个双工通信的串口,芯片内置振荡器和时钟电路。除此之外还支持静态逻辑工作在0Hz,两种软件节能模式,在空闲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在掉电模式下,自动保存RAM中的内容,停止振荡器和其他功能工作,当有中断或复位后,才恢复正常工作。由于其功能强大,为许多嵌入式控制系统应用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
该设计利用AT89S52中的Flash存储器,将编译好的软件程序载入其中,通过软件控制用端口P3对键盘输入数据进行处理;P2对“一线总线”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进行读写操作,从而完成温度数据采集[4];P1则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P0口处理老化的相应时间参数,并送到显示屏显示,在显示处理和计时处理时,采用AT89S52内部16位定时器和中断[5-10]。
2 控制板软件设计
该控制软件有老化参数设置、键盘扫描、温度检测、延时处理。软件首先对老化的初始参数进行设置,然后进入键盘扫描,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温度检测,之后进行延时处理,再在键盘扫描、温度检测、延时处理之间循环执行,直到试验任务完成或有异常情况终止。软件流程如图3。
图3 软件流程框图
2.1 老化参数设置
控制板加电后,将初始化老化时间、间隙时间、老化周期的时间(默认依次为1.5,0.5,48h),同时在显示器的前两位显示.tt(总共需要的时间),此时按控制板上键盘区的“开始”键后,系统将按默认的老化参数进行,显示屏上将显示已用时间的小时位、分钟位。如果用户需要自己定义参数,此时可以直接通过键盘上的数字进行输入相应的参数,每个参数最大为99h 99min,如果输入错误,可立即通过“删除”键删除错误数字位,然后重新输入。当确认输入正确后,按“确认”键将载入刚才的输入,同时自动切换到下一输入状态。当3个参数都输入完成后,按“开始”键将按用户定义的参数进行老化试验。
2.2 键盘扫描、温度检测、延时处理
当开始老化试验时,首先进行的是对试验电阻加电,即按老化用户选择的时间参数进行,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已用时间。然后检查是否有显示方式切换“模式”键按下,如果有则切换到下一状态,显示剩余时间lt,倘若再次按下该键,将显示此时老化总共需要的时间tt。通过该键控制显示屏中这3个参数间的显示,并且依次在3种状态间切换。一旦老化计时开始后,除“模式”键外均被锁定,不会因为误按键盘上的按键而使试验出现异常。
温度检测部分,分别检测4个老化区中的电阻是否出现超温现象。当检测到其中某只电阻温度高于设置的温度上限时,程序将立即关闭电源输出停止老化试验,同时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提示,如果在已用时间模式下,将显示已用的时间。此时只有排除故障后,重新进行老化试验,用户可根据老化试验总共时间减去已用时间重新进行。该部分的温度限值是实际试验环境条件进行测试后得到的结果。
然后将依次进行时间处理,处理小时、分钟和秒的相关进位与降位。对于已有时间将进行进位处理,而对于剩余时间则进行降位处理。之后将判断是否进行老化状态的切换,是否从老化时间转到间隙时间,或从间隙时间转到老化时间。
当老化试验完成后,控制板将关闭程控电源,通过蜂鸣器报警提示此次任务已经完成,同时显示屏上显示的已用时间将是用户设置的总共需要的时间,如果是剩余时间将显示为零。
3 软件运行环境
软件的设计是基于Keil uVision3环境(如图4)[11],该平台支持C语言和汇编语言两种,具有进行代码的编译、连接、仿真等多种功能,而此次设计是基于C语言。通过选择相应的单片机AT89S52,输入在实际电路中的单片机外接晶体频率,输入编译后生成的文件名。当代码编译成功后,将按用户设置的产生以HEX为后缀名的文件。通过ISP软件及相应下载硬件(如图5),便可以将该文件烧录到单片机AT89S52中。
4 实验
4.1 控制板时间准确性验证
设计要求控制板在控制老化时间、间隙时间、老化周期时间时误差均在5s内。
图4 Keil uVision3界面
图5 PROGISP下载界面
在大功率电阻的老化过程中,用HTC(台湾宏达电)公司生产的秒表计数器PC395对间隙时间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行了多次测试,其通电1.5h、断电0.5 h和老化周期48 h的时间误差均在5 s内(实际最大误差为4.38s),满足设计的指标要求。表1给出了多次测量时误差最大的1次数据。
表1 时间参数测试数据
4.2 异常处理的响应性验证
当温度高于设置的上限时,控制蜂鸣器发声进行提示,并且通过控制继电器关闭电源输出。于是,在显示屏上显示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同时用另一个温度计与其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缓慢增加温度,观测两者的温度在1℃的误差范围内。当温度到达设置的上限时,蜂鸣器发声,测量单片机控制继电器的端口信号,与设计的理论值相同,说明控制正确。对于其他的温度传感器,采用同种方法,进行相应的验证,均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其他如按键控制、数字输入、任务完成等状态均进行相应的测试,每项均符合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利用现有的三极管老化平台,设计了基于单片机AT89S52控制的大功率电阻老化控制板。通过Keil uVision3集成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的控制程序设计,利用PROGISP软件将控制代码烧录到单片机中。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与修改,最终使控制老化时间、间隙时间、老化周期时间误差均在5s内,并验证该控制板对老化异常处理的正确性。
[1]GB/T 5729—2003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 黄慧,殷兴辉.基于DS18B20的高分辨率温度数据采集[J].电子测量技术,2009,32(6):131-133.
[3] 徐永权.ATMEL89系列Flash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颜世凡.基于单片机的温度远程显示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30-31.
[5]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 陈汝全,林水生.实用微机与计算机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7] 陈忠平.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 马家辰,孙玉德,张颖.MCS-51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9]薛小玲,刘志群,贾俊荣.单片机接口模块应用与开发实例详解[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10]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叶军.Porteus和Keil uVision3联合应用实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