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春晓》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

2012-08-06霞,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原诗英译语篇

甘 霞,文 军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一、《春晓》英译研究现状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流传广泛,妇孺能诵,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整首诗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萧涤非等,1983:95)。目前能找到的《春晓》英译文共有31个。国内研究比较多的是许渊冲 (36篇)、翁显良(29篇)及吴均陶(24篇)的译文,而英国译者John Turner (15篇) 和美国译者Witter Bynner (16篇)的译文受到的关注也相对较多。

为较为全面地了解《春晓》英译研究的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到1976-2010年间《春晓》英译研究的相关论文23篇,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到35篇,其中重复12篇,两者共计46篇文章。再加上《中国文学英译絮谈》中的第七节 “‘花落知多少’英译知多少”, 《典籍英译研究》中还收录2篇,共有相关论文49篇。

从表1可以看出,本世纪以前国内对 《春晓》的英译研究重视不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几乎没有。进入21世纪,国内开始重视诗歌的英译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是对许渊冲的研究比较深入。上述论文中有36篇都以许渊冲的译文为例或为主要研究对象, 所占比例较大。

二、《春晓》英译分类研究

笔者将这49篇论文分为五类:翻译标准研究、译文对比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美学视角研究、诗歌翻译的相关问题研究,并对重点论文进行评述,旨在了解《春晓》英译研究的现状,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春晓》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表1 《春晓》英译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 翻译标准研究

方世华 (2010) 分析了Witter Bynner的《春晓》英译文,认为他的翻译体现了“信、达、雅”的特点。Bynner的译文处处体现出西方以自我为中心(self-centered)的思维模式,每一句都出现第一人称,反映出以人为本、一切景物皆“我”所见所闻的思想。散文体译诗未受原诗外在形式的束缚,译文句式衔接更为紧凑,将原诗表层看似零乱的情与景连成一体,“给人以脉络清晰的感觉,从而获得了一种内在美,一种诗的神韵之美”。

表2 《春晓》英译研究论文分类

许渊冲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家,他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理论,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地传达出音美和形美 (胡天恩,2007:70) 。“所谓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则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而形美是讲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方梦之,2004)庄佳 (2007)、周俊博和吕红星(2008)等以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标准为依据,对《春晓》的多个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讨论了在音美、意美及形美方面的得与失。

翟子惠(2008)认为,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她分析了刘师舜和许渊冲的《春晓》译文,前者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后者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达到了“三美”。

2 译文对比研究

现有的《春晓》译文对比研究涉及到语言(包括选词、造句、韵律)、思想、内容、意境、艺术性、形式与内容、意象、译者主体性、信息论等方面。徐国萍(2001)以辜正坤的视象美、音象美和义象美为依据对《春晓》的四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所谓视象,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里看得见的具体物象。所谓音象,即诗之听觉形象,主要包括诗歌的韵式和节奏。而所谓义象美,是指汉字词句或整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中国诗的义象美中,含蓄婉约的义象之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辜正坤,1998)。徐国萍(2001)指出:“诗的音韵是诗特有的表达方式,而意境则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译诗时重‘形’轻‘意’或得‘意’忘‘形’都是失之偏颇的。”

张勇、张丽(2007)从语言、思想、内容、意境、艺术性等方面对 《春晓》六个英译文的异同、优劣进行了评析,以期对文学和翻译的审美及认知结构提供一些思路。他们认为,许渊冲的翻译选用平实之词,全诗句式简单,行文短小、精悍,充分再现了原作“淡到看不见诗”,浅中见深的艺术风格。

方开罗、李清平(2007)从意象视角和意境两个方面阐释了五个译文表现出的不同情调。不同的意象传译视角既开掘了原文繁富的蕴藏,使译文变得生动活泼,也给读者带来了多维的艺术享受。邵娜(2008)对《春晓》的六个译文的诗歌意象进行了对比赏析,认为译者应尊重原诗意象的含混性,真正体现出中国古诗蕴籍隽永的魅力。

关于中国古诗,尤其是唐诗的英译大致上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注意意象,用散体诗翻译的自由派,二是重视声韵,用传统英语格律诗翻译,以求再现唐诗整体美的格律派。翁显良是自由派的代表,吴均陶是格律派的代表。谭颖沁(2006)通过比较这两人《春晓》译文的优缺点来探讨唐诗英译的问题,认为“刘重德教授提出一定押韵形式的英译法将上述两个流派的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了,是解决唐诗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矛盾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最能保持原诗的魅力” 。

陈俊(2001)将信息论引入文学翻译领域,通过对《春晓》与五个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从阅读的角度考察源语文本与译本之间的信息差,探讨文学翻译中信息差产生的原因及调控方法,得出文学翻译中对信息差的调控往往决定了译文成功与否的结论。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交际活动,离不开起决定作用的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略。姚俏梅(2008)对《春晓》的10个英译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即先在性、创造性、个性、心理、审美观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及理性思考。只有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译作的艺术生命力永不衰竭。

3 语言学视角研究

从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文化语言学、认知等角度来分析《春晓》的翻译问题的论文数量最多,共计14篇。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要表达的信息,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语篇纯理功能分为三个子系统,即主位—述位系统、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斯琴和李满亮(2005)、王娟(2006)等从这三个子系统对《春晓》及其英译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张秀娟(2006)认为,《春晓》及其英译文在衔接系统、逻辑语义关系和主位—述位角度上都存在着差异。丁涵(2009)探讨了主位结构对译文构建的影响。而朱珊(2010)则对《春晓》原诗及其两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索诗歌翻译研究的新途径。

语篇语言学注重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它不仅分析原文和译文,还探究语言体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内的各种制约因素。语篇语言学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决定(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张晓莉(2007)对《春晓》及其四个译文进行语篇分析,以期得出更理性的判断。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意象,把意象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帕尔默试图以意象为突破口研究不同文化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对中诗英译的意象如实传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张爽(2005)对王孟四首山水田园诗及其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从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视角探讨如何传达诗中的文化意象,以期为山水田园诗的英译带来更多启示,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吴军彬(2008)将兰盖克的认知语法理论中关于详细程度的论述应用到《春晓》的五个译文的对比分析中。关联翻译理论对于评价和分析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重要作用。李琛(2009)通过对比《春晓》原文与译文的交际线索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4 美学视角研究

翻译与美学紧密结合是中国译学的一大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孜孜以求,借鉴语言学、文体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翻译美学进行理论探究,使得翻译美学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戴君平,2007)。邓丽娜(2006)基于翻译美学观研究汉诗英译,对14位译者的15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戴君平(2007)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问题,认为译者要传达原诗的美,就必须在译诗中寻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他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对比了《春晓》原文与四个译文,并对译文进行了审美评价。这一标准不仅可以作为诗歌翻译审美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即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王志敏(2008)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 《春晓》的四个译文,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四个译文中美学元素的再现。“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5 诗歌翻译的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代表,主张抛开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宋彩菊(2008)以《春晓》的两个译文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沙枫(1976)也比较了《春晓》的七个译文,包括韵体译诗与散体译诗。

欣赏翻译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包括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的译本、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译本以及不同时期同一译者的译本。通过对比会发现诸多译本往往各有千秋,也会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诗的意味、意境有时不能充分而贴切地传达。张冬贵(2002)以《春晓》的两个译文为例,讨论了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并引导读者正确看待和欣赏中诗英译的不同译本。

三、对《春晓》英译研究的建议

《春晓》英译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对之展开深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从文学翻译批评的角度对诗歌翻译展开多学科、多层面的研究。吸收国内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灵感和新的视角,推动典籍英译研究,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运用更多的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春晓》的英译。采用美学、哲学、思维科学的理论加强《春晓》汉英文化对比研究。加强对诗歌翻译相关问题的研究,如翻译策略、隐喻的翻译等,以及对诗歌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三美”的诗歌翻译标准。开展各种译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及对比研究,包括不同时期国内(包括港澳台)外译者的译文对比,尤其是较新的译文,以促进诗歌翻译的发展及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的传播。对英语国家读者进行《春晓》译文接受度调查,考察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传递的有效性,研究中国诗歌对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响。

[1]毕蕾蕾.论《春晓》的三种译本[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

[2]陈俊.浅谈《春晓》与它的五种译本间的信息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陈萍.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4]戴君平.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契合——从翻译美学看《春晓》的四个译本[J].孝感学院学报,2007,(4).

[5]邓丽娜.从翻译美学来看孟浩然《春晓》的英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

[6]丁涵,李佳新.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春晓》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方开罗,李清平.从意象视角看《春晓》的五种英译文[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8).

[8]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方世华.《春晓》英译浅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10]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高楠.浅析唐诗《春晓》的英译[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8).

[1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胡天恩.从《江雪》的英译文谈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14]黄龙.翻译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15]柯群胜,张媛媛,胡海涛.《春晓》英译本评析 [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2,(4).

[16]李琛.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春晓》英译[J].柳州师专学报,2009,(5).

[17]罗剑.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评孟浩然《春晓》四种英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8]饶梅芳.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9]沙枫.中国文学英译絮谈[M].香港:大光出版社,1976.

[20]邵娜.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4).

[21]斯琴,李满亮.对唐诗《春晓》英译文的语篇功能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2]宋彩菊.古诗英译是否应得“意”忘“形”——以《春晓》两个英译本为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3]孙大雨.英译唐诗选[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4]谭颖沁.从《春晓》的两个英译本看唐诗的英译[J].科技资讯,2006,(22).

[25]王娟.唐诗《春晓》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分析[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12).

[26]王志敏,周亚娟.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译文[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

[27]文殊,王晋熙,邓炎昌.唐宋绝句名篇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8]吴军彬.从详细程度视角谈《春晓》英译[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9]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0]忻竞.自然的语言,自然的美——析《春晓》英译文中“三美”的再现[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5).

[31]徐国萍.《春晓》英译之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1,(2).

[32]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3]姚俏梅.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孟浩然《春晓》的英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4]翟子惠.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春晓》两译文比较[J].钦州学院学报,2008,(5).

[35]张冬贵.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2002,(7).

[36]张爽.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探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英译的意象再造[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7]张廷深,魏博思.唐诗一百首[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8]张晓莉.对《春晓》四种英译文的语篇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39]张秀娟.《春晓》及其英译文的语篇功能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0]张勇,张丽.评《春晓》几种英译本[J].双语学习,2007,(12).

[41]周俊博,吕红星.以“三美”角度对比分析《春晓》的四种英译[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11).

[42]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3]朱姗.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唐诗《春晓》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J].文学与艺术,2010,(2).

[44]庄佳.《春晓》四个英译本“三美”的展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猜你喜欢

原诗英译语篇
摘要英译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