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发现原稿差错之方法探析

2012-08-06陶立方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有误原稿

陶立方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金华 321004)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科技期刊提供的信息必须准确,数据必须精确;推导过程合理、正确,实验过程合理、可重复.这些合理、准确的信息取决于作者对科学研究的责任心,也取决于编辑对稿件编辑加工的责任心及两者的专业、业务水平.

在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刊物,其编辑在该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或一定的的学术造诣,能够发现更多的存在于原稿中的差错或不妥之处.但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其编辑须兼顾多个学科稿件的编辑加工,对属于非自己所学专业的稿件,单靠专家的审稿意见有时还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原稿中存在的差错.因此,要求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较强的业务能力,运用一些其他方法去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差错或不妥之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论文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爬格子”式的写作方法已完全被电脑操作所取代.电子稿(或打印稿)稿面整洁,且复制、粘贴功能方便、快捷,这种写作方式已为大多数作者所采用.但有可能会因“多粘少贴”等错误操作造成诸多隐蔽性更强的差错,更难被发现.

事物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专家、学者能从专业的角度发现原稿中存在的问题,编辑则更多地依靠平时经验的积累,通过研究编辑工作中内在的一些固有规律,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差错.因此,编辑要加强自身专业及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原稿鉴别能力的提高.在编辑初审及对稿件的编辑加工中,除了要对稿件的格式、规范等进行审查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把关,稿件中是否存在差错是稿件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一篇稿件中存在着差错,哪怕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给予发表.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对判断原稿中的差错有一些自己的做法,现把其总结出来,供同仁参考.

1 矛盾法

所谓矛盾法,就是通过查找原稿中同一个(或同一类)内容在不同处的表现形式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有可能是原稿中的一处或几处差错.可以通过向作者询问、查找原始文献或请教专家等方法,最终确定原稿中的差错并予以纠正.

1.1 同一内容在不同处的表述不一致

例1 文献[1]的原稿中有如下2段话:

当前最好的结果是λ(G)≤2Δ(G)+35,由文献[5]给出;

引理 9[5]对每个 Δ(G)≥4 的图 G,有λ(G)≤Δ2(G)+Δ(G)-2.

分析:上述2个结果均由“文献[5]”给出,且所指的为同一内容,但结果明显不一致,这其中就有可能有一处是错误的.

处理:编辑一般无法对这种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向作者求证.求证结果是第一句话中有误,应为“当前最好的结果是λ(G)≤Δ2(G)+Δ(G)-2,由文献[5]给出”.

1.2 同一符号表示多种函数(关系)

例2 文献[2]的原稿中有以下几段描述:

“设R是从U到W上一个二元经典关系,则称S=(U,W,R)为广义近似空间…”;

“一个决策信息表S表示为一个四元组S={U,A,V,f}.…”;

“…对应的环境序列为 S={s1,s2,…,sn},…”;

“记时间序列 T={t1,t2,…,tn},…”;

“设T=(Ω,W,R)为外因驱动的近似空间,…”.

分析:在以上描述中,S分别表示广义近似空间(U,W,R)、决策信息表{U,A,V,f}及环境序列{s1,s2,…,sn};而T则分别表示时间序列{t1,t2,…,tn}和外因驱动的近似空间(Ω,W,R).显然,S和T都分别表示了不同的量,这是不允许的,也不利于下文对这些量的运用和描述.

处理:建议作者用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近似空间T=(U,W,R)、决策信息表 S={U,A,V,f}、环境序列 S={s1,s2,…,sn}、外因驱动的近似空间 T=(Ω,W,R)、时间序列T={t1,t2,…,tn}.因为(U,W,R)和(Ω,W,R)均为近似空间,在征求作者意见后,均用T表示.

1.3 同类内容的表示方法不一致

例3 在文献[3]中出现如下情况:

分析:例3的所有式子可归结为f(x)=x+axp+bxm+o(xn),在原稿中,“m=n”的情形共出现 9次,“|m-n|=1”的情形也出现9次.因而,2种情形中必有1种是错误的.

处理:对于这种非常专业的内容,应首先向作者或专家求证.

1.4 同一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条件只能得到一种结果,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及物理、化学等的实验.但文献[4]的原稿中出现了有悖于常理的情形:

例4 定义1 设f和g为2个非常数亚纯函数,a∈C,定义

处理:与作者联系,第2个“≠”应为“≡”.

1.5 用不同符号表示同一个量

例5 文献[5]的原稿中:

“所以,在给定任意一组形状参数bs后,就能得到一个S.……”,“因此,在任意设置一组纹理参数bg后,通过式(2)就能得到一个纹理模型实例……”,“根据式(4)就可以得到0°时所对应的纹理参数pg和形状参数ps,从而根据纹理参数pg合成正面的人脸.”

分析:文中形状参数分别用bs和ps表示,纹理参数分别用bg和pg表示.显然,其中必有一个有误.

处理:经与作者联系,确认前者为正,后者为误.

1.6 分类讨论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分类讨论是基本逻辑方法之一,将事物进行分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分类讨论必须保证其科学、统一,不重复,不遗漏,并力求最简.运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正确的分类,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严密的解答.分类后的每个类别之和必须等于总和(即整体),且每个类别不能重叠.但在编辑加工中却经常能发现有违上述原则的分类讨论.

例6 在文献[6]的原稿中出现了如下的分类讨论:

定理4 …的充要条件是:

1)当 n+1+q>p时,…;

2)当n+1+q=p时,…;

3)当 n+1+p<q时,….

分析:该定理按n+1+q与p之间的3种大小关系展开分类讨论,但在分类讨论中却没有遵循“分类后的每个类别之和必须等于总和(即整体),且每个类别不能重叠”的原则.

处理:第(3)种情况误写成“n+1+p<q”,正确的应为“n+1+q<p”.

1.7 同一个量的表示方法不一致

式(1)中:x∈Rn;y∈R;K(xi,xj)是满足 Mercer条件的核函数;…….

分析:式(1)中的核函数“K(x,xi)”与下面解释中的核函数“K(xi,xj)”应是同一个函数,其中必有一个有误.

处理:向作者求证后,证实解释中的核函数“K(xi,xj)”有误,应为 K(x,xi).

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还能发现诸如“图表中的数据等与正文不一致”、“百分比之和不归一”等问题.

例7 在文献[7]的原稿中,

……可用如下形式的函数对未知函数进行估计:

2 规律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它们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去认识它、利用它.在对稿件的编辑加工中,同样可以总结出某组公式、图表等同类内容所具有的某些共性,为发现原稿差错提供线索.

例8 文献[8]的原稿中引入如下4个函数:

分析:以上4个式子的左右两边具有共性,左边分别为 ηi(i=1,2,3,4),右边为 2 个式子之差.纵观这 4 个式子的结构可以发现,4个等式右边“-”前的式子结构相同,“-”后的式子的结构也相同.但在原稿中,第3个等式右边“-”后的式子结构与其他3个式子的结构却不一致,因此,可判断其可能有误.这些共性就是我们要找的规律.

处理:当然,这类情况在某种条件下也是有可能成立的,它只不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差错的方法.因此,在遇到此类情形时必须向作者求证.经求证,η3“=”右边的式子确实有误,应为

3 固定格式法

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式子,这些式子的正确性主要是靠作者及审稿专家把关,编辑很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差错.但是,许多式子具有固定格式,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这类式子的共有特性,通过非推导、非计算的方式去发现差错.例如,积分式应具有积分积分区域、积分函数和积分元,这四者缺一不可,对于多重积分,其积分号与积分元也应与积分重数相等;对数应包含对数符号“log”、底、真数,底大于0且不为1,这几者也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当底为e或10时才可以写成ln a或lg a,其他情形均不能省略底(很多作者将logba直接写成log a);对于物理学中的公式,它们一般应具有量纲,式子两边的量纲应一致;化学反应式两边的原子数应相等,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得失要相等,等等.编辑要善于发现、总结这些规律,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降低差错率.

4 查证法

所谓查证法,就是通过与原文献对照,发现原稿中是否存在差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现引文、参考文献等存在的差错.通过这种方法,往往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一些发现差错的重要线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符合GB/T 7714-2005的规范要求,但由于作者对标准理解不够,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了解不够,往往会出现项目不全、结构错误等现象.对于上述这种情况,以往经常采用退修的方法,要求作者补充完整.请作者修改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完成,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不能完全按编辑的要求修改完整,对于编辑未要求其修改的文后参考文献,隐性差错就无法被发现.文后参考文献存在着许多隐性差错[9],其主要原因除文献[9]给出的几条以外,还有:1)直接引用其他文献已引用的文献(即引用二次文献),如果该文献的引用有错,将直接导致文献引用的错误;2)引用网上查询得到的文献,但没有按规范标注完整;3)找不到所需条目,索性不标注,特别是会议论文或论文集.标注不完整的文后参考文献将成为编辑发现原稿差错的重要线索之一.这些差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信息不准确,包括作者姓名与题名等其他信息不符、英文作者姓名拼写或缩写错误、作者人数不符等;

2)题名信息有误,主要包括外文题名中某单词的拼写错误、题名与作者信息不符等;

3)卷期信息有误,主要包括缺卷少期、卷数或期数错误;

4)文献名或文献类型有误;

5)页码信息有误.

例9 文献[10]原稿中的文献[1]为“Liu J C,Lee C E S S.On minimax fractional optimality conditions with invexity[J].Journal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1998,219(1):21-35.”,作者姓名“Lee C E S S(原稿,误)”应为“Wu C S”.

例10 文献[4]原稿中的文献[2]为“Nevanlinna R.Einige Eindeutigkeitssatze in der Theorie der Meromorphe Funktionen[J].Acta Math,1926,48:367-391.”,题名中的“Meromorphen(原稿,误)”应为“Meromorphe”;“Funcktionen(原稿,误)”应为“Funktionen”.

例11 文献[11]原稿中的文献[4]为“Ali Akbar M M,kaliraj K,Vernold Vivin J.On Coloring of Central Graphs and Total Graphs[J].Discrete Math,2009,33:1-6.”,题名中的“On Coloring of…(原稿,误)”应为“On Equitable Coloring……”,漏了“Equitable”;卷期中少了期,应为“33(1)”;杂志名“Discrete Math”应为“Electronic Notes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以上这些差错往往是很难发现的,只有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才能被发现.缺卷少期是促使编辑查找原始文献的主要原因之一.编辑一般是在发现缺卷少期时,才会去查找它的原始文献,从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许多隐性差错.采用查证法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与很大的精力,但这也是一个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工作素质与责任心.通过平时的工作发现,这方面的差错很多,如果不去查实,将会留下很多无法弥补的差错.

无论是引文,还是文后参考文献,可供查证的资料主要有:1)原始纸质文献;2)对于国外文献,可以通过谷歌网站中的“学术搜索”搜寻相关文献;3)国内各种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等;4)通过其他相关网站搜寻.

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不断充实、完善找错方法,为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汤宇翔,王维凡.2-外平面图的 L(2,1)-标号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40-44.

[2]许黎明,何小卫.基于内外因分析的粗糙近似算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168-172.

[3]李树茂,赵焕光.关于递推数列收敛于极限的一个渐近性定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51-54.

[4]楼建儿.具有4个分担值的亚纯函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270-274.

[5]杨凡,余水映,周祥明.一种多角度的人脸识别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128-131.

[6]张金芳,徐辉明.单位球上Zygmund型空间和F(p,q,s)空间上的点乘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275-280.

[7]陈金飚.基于LS-SVM的变采样周期系统控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75-78.

[8]楼建儿.具有4个分担值的亚纯函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270-274.

[9]彭桃英.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隐性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68-371.

[10]童子双.非光滑(F,ρ,θ)-d一致不变凸广义分式规划的最优性条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262-266.

[11]赵金丽,卜月华.蛛形图的全图和中心图的均匀染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1):42-45.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有误原稿
朱自清不肯马虎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网印制版原稿的选择与设计
理解有误
更正
选题有误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