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停电的启示,发展是硬道理
2012-08-02
社评
印度本周初发生大规模停电,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受影响。这样的停电规模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事件之一。它并非简单的一个原因就能导致,实际上反映了印度发展问题的冰山一角。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有必要从中自我对照。
电是现代化基础的基础,中国去年的发电总量已经略微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印度居世界第五,但总规模只有中国的1/5,而印度GDP总量大约相当于中国的1/4。发电总量显然已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把尺子。
把发电量搞上去,是对国家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考验。基础能源生产(石油、煤等)先要上去,交通要上去,电网建设要大规模扩张,电力分配和调度能力也要上台阶。社会对发展核电、水电需能达成一致意见,新型能源(风能等)也需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切几乎就是一个大社会的更新和重塑过程。
中国的发电量支撑了13亿中国人当前的小康生活水平,中国人要过更好的日子,就必须能发更多的电。即使考虑到节能因素,中国进一步的现代化从长远看,大概也需要至少比现在多一倍的发电量。然而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继续大规模扩大发电装机能力在中国已非易事。
继续扩大火力发电规模,需要烧更多的煤或石油,找到这些煤和石油很难。扩大水电,三峡大坝引起的争议尚未消除,社会对修建新水电站的舆论阻力将会越来越严峻。核电更难乐观,福岛核电站事故已将公众变成惊弓之鸟,社会对核电的承受力如今薄得像一张纸。中国风能发电增量很快,但靠它在国家主电网里扮演重要角色显然不现实。
“回望”印度我们发现,印度在只有中国发电总量1/5时就陷入比今天中国更严重的困局。再向前看,中国在人均发电量远低于西方国家时开始面临了它们社会高度发达后的发电苦恼。全球化并没有拉平基础设施,却让各国社会对发电的态度渐渐趋于一致。越低端的国家,面临的自我纠结就越多。
印度社会鼓励争议,大规模发展核电、水电比较困难。在印度征地比在中国征地还要难,搞发电所需的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举步维艰。结果就是,中国一些城市停电,经社会抱怨,用几年时间总能解决。印度各地多少年下来不断停电,民怨纷纷,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而且是特殊的“反镜子”,它能照出如果中国在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陷入尖锐社会争议,政府缺乏决策力,那么中国的今天会是什么样。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印度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明显胜过中国,而今天印度的人均GDP差不多只相当于中国的1/4,两国基础设施已呈天渊之别。
中国离发达社会还很遥远,而人类发展的大环境已经深刻变化。中国再往前走已无现成的样本可学,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实际上都支离破碎。
前方在哪?它肯定不是印度,大概也不是美国。把今天3亿美国人的消耗乘以4.5倍,一定是地球容纳不了的灾难。但中国又必须向前发展,这个发展里包含着中国人权的绝大多数要素。
中国必须是理性,追求梦想,同时又由现实主义主导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