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科研管理水平*

2012-08-02张素娟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理念大学

□ 张素娟

(暨南大学科技处,广东 广州 510632)

现代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科学研究关系到大学的效能和发展,推动科学研究,并使科学研究有序和高效,是大学科研管理的重大使命,科研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现行科研管理的弊端甚至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瓶颈”,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从局部到全局的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系统

高效科研管理只有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科研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目前我国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大部分采用校外、校、院、系、教研室、课题组或者校外、校、研究中心(所)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是科研管理机构的人员(科研处长、副处长、科长、科员等)通过二级单位分管科研的负责人和科研秘书等对所有科研人员进行管理,是一种哑铃型管理模式(DumbbellManagementModel)[1][2](图 1)。

这种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信息传递的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传递周期长,存在效应递减情况,效率比较低,在管理实践中更多的倾向于刚性管理,而置柔性管理于一边,无法真正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科研内容多以宏观学科分类和微观专业(研究方向)划分为基础,科研成员分布在界线分明的不同院(系)、层次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室(中心)等。课题间(特别是纵向课题)很难进行有效协作,科研资源共享难,导致科研环境重复建设,阻碍了校内外大规模、跨学科群、专业群的交叉研究活动,不利于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的进步和发展。

图1 哑铃型管理模式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3]。大学科研管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质量,由此提出了椭圆学习型管理模式(图2),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为指导,以互相学习为宗旨,破除相关界限和壁垒,实现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图2 椭圆学习型管理模式

椭圆学习型管理模式强调大学内部的学习、沟通与协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的弱化,使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能有效吸引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来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实现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者优势和特长的深入了解,便于组织全校性交叉知识群的科研合作;增进科研工作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不同学科或方向的泛科研团队的自然形成;吸引科研工作者利用管理部门校内外资源,实现校内外合作的有效对接;促进管理人员学习各学科或专业的知识,整合相关科研工作者的资源,提高组织全校性内部或与校外全校性合作的可能性,拓宽全校科研空间,实现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良性进步、甚至跨越式发展。

二 构建大学复合型科研管理理念

“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单位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4]。

大学科研管理理念经历着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的发展阶段。在当代大学科研管理中,三种理念发展型态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各有其核心内涵与特点,大学科研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应各有侧重。但上述三种理念发展型态同时又构成了具有完整内在联系的结构体系,在本质上来讲又具有统一性的特征,即统一于解决学术研究中的总体问题和根本方法,以及客观分析相关学术问题的科学与价值相统一原则,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兼具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的理念发展型态,必须构建复合型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一些个性化的差异,同时也有诸多共性的东西需要提升[5]。

(一)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是大学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大学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科学研究[6]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因此创新是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超越传统管理,适应变化发展的科学研究活动,才能充分调动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科研工作理念,破除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强调两者融合创新,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等不同研究活动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1)强化全方位服务意识

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服务意识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而且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服务意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的高低。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工作,它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同时也包含制度化和人性管理,因此科研管理中的服务具有多层内涵。

第一是基本的服务,即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在行使诸如:课题申报、立项研究、经费统计、鉴定、归档和报奖等传统管理工作时,淡化管理,从形式上“管理者”的位置转化到“服务者”的位置上来,以服务推动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二是主动全局服务,提高服务的广度,传统大学科研管理部门中的服务基本上是管理中的服务,是被动的,静态的,现代大学的科研强调的是多学科融合交叉,提倡跨学校、甚至跨系统的大项目开发合作,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从被动转为主动,改变坐在办公室里管科研的状况,深入各科研单位,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主动给科研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论证,提高承担大科研项目,出大成果的可能性,提升全校和个人的科研空间。

第三是过程服务,提高服务的深度,传统的科研管理主要是强调申报、立项和结项,不太注重过程管理和服务,不注重针对性服务和有计划性服务,不注重服务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只有通过过程化管理和服务,才能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水平,才有可能打造优势科研方向,挖掘和培植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

(二)强化市场和知识产权意识

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这一点上还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很多科研项目在立项审批时,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项目的技术水平方面考虑较多,而进行市场分析较少,并没有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大学自身的特点,从制度上探索大学科研人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模式,寻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接轨的有效途径,在科技和市场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和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7]。当今社会,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是参与全球科研竞争的立身之本,而目前大学在科研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个人和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给大学和大学的科研工作带来巨大损失。大学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形成配套的机制和机构,提高大学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和权益保障。

三 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管理团队

科研水平的高低,固然与科研队伍的素质有关外,但科研管理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建设一支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对保证大学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管理队伍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科研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门类全,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具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为了确保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全面、管理理念先进、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二)加强培训、合理整合,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有资深的科研管理人员,有轮岗或转岗的人员,年龄结构通常不合理,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学校应该制定灵活的机制,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培训相结合,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和管理理论知识,优化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和转岗部分人员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类似引进学术带头人的模式引进科研管理杰出人才,提升管理层次,以便尽快建立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具有学习、研究、创新潜力的科研管理队伍。

(三)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科研管理队伍稳定发展

当今的大学,不管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普遍重视科研、轻视科研管理,对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质量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认可,对他们的待遇和升迁出路没有一个有吸引力的保障制度,年轻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一些优秀的人员流失,科研管理队伍稳定性不强。

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考虑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在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比如设立等同于教学或科研优秀奖的科研管理优秀奖,支持年轻人进修和深造,给科研管理人员转为双肩挑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留有机会,以便科研管理人员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 结语

大学的科研工作已成为各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力量。大学科技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大学应改革陈旧的科研管理体制,更新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组建高素质、高效率的科研管理队伍,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地方经济、甚至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陈伟.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陆淳鸿.构建“哑铃型”企业经营模式及注意的问题[J].2000,3(7):37-3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冯文宇.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发展型态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74-77.

[6]赵平,卢耀祖.科研选题的基本思想[J].科研管理,1998,(5).

[7]柳磊.国际知识产权体制中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对话.电子知识产权,2008,(5).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