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1号黄土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2012-08-02王国强
吴 永,魏 伟,王国强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西安 710054)
由于黄土隧道的不断增加,施工中面临问题较多,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隧道施工理论计算与现场监测成为隧道施工安全性保障的有利证明,通过现场对围岩与支护形式监测,为下一步初期支护和二次支护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把理论计算与现场监测进行对比整理,可以进一步优化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案,这样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方案,既可以提高施工速度与质量,还可以节省成本。以阳曲1号黄土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MIDAS/GTS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隧道双侧壁施工法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得到了一些可靠结论。
1 工程概况
山西平阳高速公路21合同段阳曲1号隧道进口工程位于凌井小盆地的地表黄土冲刷沟壑浅埋地段中,洞口浅埋Ⅴ级围岩地段设计埋深在13~38 m,跨度约为15 m,高度约为10 m;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自稳性极差,洞顶土体容易失稳。
隧道采用双侧壁导洞法进行开挖,遵循新奥法原理,尽量少扰动围岩,采用柔性支护,充分发挥围岩自承作用,并辅以超前支护辅助工法,隧道横断面见图1。本文用于数值模拟的目标断面为ZK93+917,隧道埋深25 m。
图1 隧道支护衬砌(单位:cm)
2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2.1 模型建立
考虑开挖影响的范围,因此模型尺寸长×宽×高=105 m×10 m×62 m。模型地表面为自由面,四周采用法向变形约束条件,底部采用全约束条件。计算中土体为摩尔-库仑材料,初支采用C25混凝土,厚度0.25 m,锚杆直径25 mm,长度4.5 m,总数32根。初始应力场仅考虑土体自重应力场,不考虑地层的地层构造应力。整个模型共个3 638节点,共12 186单元。地层采用实体单元,喷混采用板单元,锚杆采用植入式桁架,网格划分见图2。
图2 隧道计算模型
2.2 参数选取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数值计算所采用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模型计算材料参数
2.3 现场施工过程模拟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模型采用开挖每循环进尺1 m,总共10个循环,按照左导坑—右导坑—中间导坑的顺序施工。为了研究开挖支护后围岩变形规律,计算提取了拱顶沉降、周边收敛数据,而观测截面选在开挖第一循环截面。
2.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4.1 隧道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从图3隧道的开挖过程可以看出,左导坑开挖支护结束后,最大位移出现在导坑的拱顶,最大值为1.71 cm,两肩处位移集中,边墙和拱脚位移相对较小,发生底鼓现象,而且随着开挖的进行,由于掌子面对目标面约束减小,整个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呈先增长后逐渐平稳。在右导坑开挖支护中,左导坑位移发生突变,位移值达到2.17 cm,但位移集中区域减小,右导坑两肩也出现位移集中。当右导坑开挖支护结束后,左导坑位移增加到2.43 cm,右导坑位移值为1.75 cm,右导坑也发生底鼓现象。当中间导坑开挖结束后,左右导坑位移集中区域都有所减小,但数值都有所增加,拱顶下沉左导坑从2.43 cm增加到2.47 cm,右导坑从1.75 cm增加到2.46 cm。最大位移出现在拱顶处,最大值为2.53 cm。
图3 围岩竖向位移云图
从上述的描述中及图4中可发现,竖向位移主要分布在拱顶与拱底处,整个竖向位移随着开挖的进行,表现出先增长后平稳的变化趋势,而且位移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扩展到隧道的顶部与底部。
2.4.2 隧道围岩横向位移分析
图4 隧道竖向位移变化曲线
从图5隧道的开挖过程可以看出,左导坑开挖支护结束后,拱腰的位移最大,且最大位移为20.17 cm,且随着开挖的进行,横向位移呈先增长后逐渐平稳。在右导坑的开挖支护中,左导坑横向位移发生突变,并增长到22.13 cm。当右导坑开挖结束后,左导坑位移增加到22.15 cm,右导坑位移值为20.13 cm,且两侧的位移基本对称,两导坑连接处位移较集中而其外侧的位移影响范围大。当中导坑开挖结束后,右导坑从20.13 cm增加到22.16 cm,且影响范围继续扩大。
图5 围岩横向位移云图
从上述的描述中及图6中可发现,横向位移主要分布在拱腰处,且左右侧基本对称,而且随着开挖的进行,影响范围逐渐增大。由于围岩的含水率较高,围岩的横向位移较大。
图6 隧道收敛变化曲线
4 现场监测
4.1 监测方案
为了掌握围岩的变形规律,在施工期间对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进行了监测。收敛采用JSS30A型数字显示式收敛仪,收敛值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以消除误差。监测方案如图7所示。
图7 测点布置
4.2 隧道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图8、图9)
(1)隧道收敛量与拱顶下沉量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也不是绝对的稳定,稳定中有少许的增长,这与围岩本身湿软的特性有关。
(2)隧道的收敛发生在开挖后的短期内,所以实际施工时,根据观测到的监测数据,要适时调整初期支护的刚度,以达到新奥法施工的特点。
图8 隧道竖向位移变化曲线
图9 隧道收敛变化曲线
(3)围岩的变形在进行不同部开挖时,围岩的变形会突增,说明对围岩的扰动较大,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及时封闭岩面,以便让岩体尽早稳定。
(4)监测的数据出现一定的离散性,说明实际施工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岩体本身湿软,而且断面大,整体变形较大,当隧道开挖结束后,岩面不宜暴露太长时间。
5 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对阳曲1号梁隧道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阳曲1号隧道围岩软弱,在开挖支护结束短期内,围岩变形较大,随后围岩稳定,但稳定中仍有增长。
(2)围岩稳定中增长的幅度较小,所以不影响二衬的施作。
(3)对比数值模拟与监测的结果,现场监测的数据偏大,说明实际施工中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较多,而且围岩的含水量较高,如不及时封闭,对围岩的自稳能力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围岩的含水量较高,初期支护拱角处可能由于强度低而变形大,所以及时施作仰拱,使围岩的变形减小。
(5)隧道开挖数值模拟与围岩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支护参数合理,可被工程接受,为黄土隧道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1]刘祖典.黄土力学与工程[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6.
[2]高文学,孙文龙,周文旭,等.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数值模拟与监测分析[J].施工技术,2011,40(3):48-50.
[3]朱泽兵,张东明.浅埋、富水、软弱黄土地段隧道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2001,21(2):134-137.
[4]朱赞成,华渊,连俊英,等.软岩隧道变形数值模拟与实测研究[J].铁道建筑,2004(11):34-36.
[5]霍润科,于振振,岳齐贤.隧道台阶法施工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1):6-9.
[6]李宁.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J].铁道标准设计,2007(S1):19-21.
[7]周德培,朱本珍.土质隧道施工变形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东公路交通,1998(S):97-101.
[8]贺廷西,苏万军.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7(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