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2012-08-01刘军跃
刘军跃,万 侃,钟 升,王 敏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1 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其与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关系逐渐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PARK最早以1975年和1985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太平洋地区8个国家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共生关系的演进,并运用依赖度指标测度装备制造业与各种服务活动的关系[1]。GUERRIERI和MELICIANI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个有代表性国家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装备制造业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2]。李冠霖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美、日、英、澳、俄5个国家和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研究表明,随着装备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向装备制造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会增加[3]。顾乃华等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证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且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越突出[4]。但王金武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5]。
尽管目前有关两产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在指标选择或方法层面上仍有待完善。很多学者在研究两产业关系时仅从单一规模变动的数据或仅就其涉及的某一方面来分析,缺乏对两产业全面系统的描述与刻画。由于这两产业的互动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规模数据上还反映在内部结构、发展速度和产出效率等多个侧面,笔者拟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度函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价这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
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以运动的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由此,可以把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这两个产业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的彼此影响程度定义为“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其大小反映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程度。
2.1 生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设变量ui(i=1,2,…,n)为构成耦合系统的第 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6],xij(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值,mij,nij为序参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定义为:
式中,uij为变量对xij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取值在[0,1]之间。各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可以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即: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的系数模型[7],包含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函数可以表示为:c=2{(u1u2)/(u1+u2)2}1/2,其耦合度值在[0,1]之间,c值越大说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不协调。
考虑到如果综合序参量u1和u2取值都较小则求得c的值将会比较高,从而出现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较高的伪结果的情况,进一步构造出不仅能评价这两个产业交互耦合的程度,而且还能反映二者各自实际发展水平对系统有序度贡献大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根据文献[8],将度量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定义为耦合协调度,其公式为:
其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au1+bu2,T为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评价指数;θ、a、b为待定系数,一般取 θ=0.5,a=0.4,b=0.6。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9]。
表1 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2.2 指标选取
由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之间存在多层面多维度的关系,为了能较全面地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笔者基于产业发展的特征,遵循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分别从规模、结构、成长和效率4个方面设立了一级指标,同时每个指标下又设了4至5个二级指标,并运用专家意见法获取指标权重,最后形成如表2所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10-11]。
3 4个直辖市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3.1 模型计算
利用表2,借助相关统计年鉴,分析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2006—2009年的截面数据,计算得出这4个直辖市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
3.2 耦合协调分析
3.2.1 重庆耦合协调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个城市
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基本上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上海这两个产业的协调状态较北京好,其耦合协调度值处于0.7~0.9之间,基本稳定在“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状态;天津这两个产业处于“初级协调”水平;而重庆这两个产业的协调水平从2006年以来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天津,总体协调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勉强协调”状态。
3.2.2 地域差异和国家支持力度不足影响重庆这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虽然重庆在2007年达到“初级协调”水平但不稳定,从表3中可看到2008和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协调等级又跌落至“勉强协调”水平。显然,重庆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这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这也符合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地域分布所形成的在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国家着重发展东部、中部经济,对西部支持力度不够,使得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在各方面都比北京和上海起步要晚。
3.2.3 重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均较弱导致互相制约影响协调发展
从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到重庆这几年来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不仅不高,如2006年为2 231.71亿元,2007年为3 967.80亿元,2008年猛跌至3 250.64亿元,而且平均增长率远低于其他3个城市的水平;另外,就业贡献率、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增长率和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例等都比其他3个城市要低许多。这些都说明了近年来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一般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带动大批量就业者,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就业贡献率并不高,2006年到2009 年分别为 0.18、0.90、9.46、10.27,远低于北京的平均水平16.8。此外,2006年以来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税收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都不高,这在一定程度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约,而它的落后又直接影响装备制造业的后继发展。致使这两个产业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勉强协调”阶段。
表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表3 全国4个直辖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4 发展对策
4.1 政府层面
(1)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重庆这两个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对重庆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对这两个产业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具体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拓展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低息贷款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贷产品,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以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专项资金及税费减免等方式对这两个产业进行大力支持。
(2)构建基于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行业协会具有可行的协调功能,能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行业协会处于企业与政府之间,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在企业与政府的交换关系中,因信息不对称而获得一种相对“信息优势”。因而重庆市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进行信息交换,搭建基于交流、合作的平台,构建基于这种“信息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协会与装备制造业协会。在该平台作用下,装备制造业企业就会凭借内在强大的服务外包需求,紧紧地“吸附”住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而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客户-供应商”关系。这样,可较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融入。
(3)培育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为这两个产业提供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市场导向和公共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加强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引进,吸引行业中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关系协调,积极构造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良好的产业合作关系,充当好协调者、引导者的角色,推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
4.2 行业层面
(1)深化和泛化两个产业的专业分工。从产业演化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本来就是从制造业中垂直分离出来并外部化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应不断尝试,大胆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获得装备制造业的信任以获得更多的服务需求。这样,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可将自己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集中精力致力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不仅可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与质量,而且可降低装备制造业中服务投入的成本,从而促进它们更好地协调发展。
(2)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重庆装备制造业生产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将产业政策适度向信息技术倾斜,以此强化产业体系的整合,带动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此外,还应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切实有效地实施创新与发展战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促进更多的服务性需求,以此深化这两个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
(3)发挥“两江新区”优势,促进重庆这两个产业的协调升级发展。“两江新区”提出要建立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基地,重庆应借此良机,吸引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人才,设立更多大型的研发机构,以此提高这两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进一步扩大“两江新区”对外开放,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机构和国内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入驻,不断扩大重庆对外贸易与交流,建立重庆这两个产业开拓国内市场并连通世界的重要通道。
5 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既是当前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今后重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促进装备制造业分工的专业化,刺激更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多的科技与智力支持,大力加强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力,完成重庆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从而提升这两个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
[1] PARK S H,CHAN K S.A cross- country input- 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1989,17(2):199 -212.
[2] GUERRIERI P,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C]//The SET1 Meeting.Rome:[S.l.],2003:489 -502.
[3] 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35-38.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23(9):14 -21.
[5] 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5.
[6] 张沛东.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2010,2(12):46 -49.
[7] 吴大进.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56-60.
[8] 王维国,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45 -48.
[9] 廖重斌.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171 -177.
[10] 黄体鸿,侯仁勇,陈天笑.我国两化融合水平区域差异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5):787 -790.
[11] 李龙.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3):8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