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航空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教育改革初探
2012-07-31孙俊卿栗中华
张 鹏,孙俊卿,栗中华,张 学,甘 娜
(中国民航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天津 300300)
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Aviation Accreditation Board International)成立于 1988 年[1],成员有美国的普渡大学、安普瑞多大学、俄克拉何马大学、韩国航空大学等50多所大学和美国航空运输协会、飞机电子协会、通用航空制造协会以及波音公司、空客公司、CAE公司、达美航空公司等14家全球性知名航空企业。该机构得到美国学位评价认证机构高等学历认证协会(CHEA)的认证。
AABI对被高等学历认证协会(CHEA)认证或同等机构所认证的美国和全世界的学院和大学提供的航空专业学士学位(Baccalaureate Degree Programs)和准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 Programs)进行认证。专业涉及“航空维修(Aviation Maintenance)、航空电子(Aviation Electronics)、航空学(Aviation Studies)、航空管理(Aviation Management)、飞行教育(Flight Education)、安全科学(Safety Science Programs)、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等7大航空专业类别。
1 AABI认证标准分析
AABI认证标准分为学士学位专业标准、准学士学位专业标准,本文主要介绍学士学位专业标准。学士学位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Program Criteria)。
AABI认证的宗旨:确保机构或专业的质量;协助机构或专业的改进;保持教育与服务行业的针对性;机构或专业可以选择认证。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是所有专业必须满足的一般标准[2],主要包括: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 Edu-cational Objectives)、总体“产出”(General Outcomes)、课程(Curriculum)、教职员(Faculty)、设备设施与服务(Facilities,Equipment,and Services)、学校支持和财政资源(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Financial Resources)、合作学位课程(Complementary Degree Programs)、非大学教育学分的认证(Credit for Non-Collegiate Achievement)、航空安全教育(Aviation Safety Culture and Program)、专业水平标准(Program-level Criteria)、持续评估和改进(Continuous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等12项指标,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AABI学士学位专业认证标准指标体系Tab.1 AABI accreditation criteria index system on baccalaureate degree programs
1.2 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针对不同专业制定的,涉及航空维修、航空电子、航空学、航空管理、飞行教育、安全科学、空中交通管制等七大专业类别,主要从学生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修养方面进行评估。以下主要介绍与中国民航大学机务类本科专业相关的专业认证标准。
1)航空维修专业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航空维修及类似命名的专业,例如:航空维修/制造、航天技术和航线科学维修。
航空院校专业的发展应尊重业界与专业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能够证明其毕业生具备在航空业作为航空维修专业人士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修养。
航空维修专业旨在为航空维修/制造方向输送人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专业教育目标必须包括机身或发动机方面的航空维修技师证书/执照或国家等同证书/执照。允许不同学校合作共建一个航空维修学位专业,并允许学生从大量的系列课程中进行选课学习,以提供并满足所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领域可能面向的是航空领域的某一方面,如航空承运人、通用航空业、或特定领域,如电子、材料、动力或物流。教学部门必须提供毕业生圆满达成专业教育目标的证明。
专业教育应以航空维修领域中重要的高标准实习为圆满结束,结束后教学部门需提供证明。内容包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基于之前课程的特殊项目。证明应包含学生学习档案和成绩记录。
2)航空电子专业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航空电子及类似命名的专业,例如:航空电子技术、航线电子或航空技术。
航空院校专业的发展应尊重业界与专业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能够证明其毕业生具备在航空业作为航空电子专业人士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修养。
航空电子能力运用科学技术解决航空和航空电子行业中现存的问题。航空电子课程的专业内容取决于专业面向领域。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部分专业是为通用航空、商用航空、军用航空、航天相关政府机构输送人才。毕业生必须有相应部门提供其毕业生达到专业目标要求的证明。
专业教育应以航空电子领域中重要的、高标准实习为圆满结束标志,结束后教学部门需提供证明。内容包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基于之前课程的特殊项目。证明应包含学生学习档案和成绩记录。
2 AABI认证的主要特点
1)认证委员会的非政府性
认证是授予一个院校或专业相应的水平标志,表明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质量规定的标准。AABI认证是一个院校/专业的自愿行为,是由非政府团体授予。AABI是由50多所大学和14家全球性知名航空企业组成的非政府性的专业认证机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清楚地表明:“CHEA所认证的认证机构必须是非政府性的”[3]。非政府性已成为专业认证的国际共识。
2)AABI的“专业认证”属性
在国际上,高等教育认证通常分为两大类[4-5]。一类是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另一类是专业认证(Specialized or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前者着眼于整所学校,是基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其进行的一种整体性的认证;而后者是针对学校某一专业或领域的认证。AABI认证则是属于专业认证,而不是院校认证。
应该注意的是,许多国家的专业认证都要求被认证专业点所在的学校是已经通过院校认证的,然后才能申请专业认证。例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现行的“2000认证准则”就是这样规定的。AABI政策和程序手册在政策部分也提到:“国际航空机构认证委员AABI将对那些获得区域或国际认可的同等国内或国内认证、被高等学历认证协会(CHEA)认证或同等机构所认证的专业认证进行评估。
3)基于“产出”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AABI非常注重工程教育专业的培养效果,即强调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会做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力求对学生从本专业毕业后前几年内在学识和技能等方面预期能达到的程度做出评价,而不再强调学校教给了什么,开设了什么样的具体课程等。例如,通用标准的第3条内容“总体产出”中明确提出了学生修完专业之后应该具备11条能力和素质。即认证是以学生具备的能力来反证学校或专业达到的相应水平。
在课程内容方面也可以看到,AABI是从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在航空领域的工作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素养进行评估的,而并不对具体开设的课程、内容、学时、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加以限制。在设备设施和教职员方面同样可以看出是从教育目标实现角度进行评估,也没有对指标进行量化,相关标准多是指导性的,旨在帮助参评高校或专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持续改进。
AABI评估指标的多元化体现出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多元化。①教学机构多元化:AABI认证标准分为学士学位专业标准和准学士学位专业标准。准学士学位是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位等级。学位由社区学院、专科学院(又称初级学院)或某些具有学士学位颁授资格的学院和大学,颁授给完成了准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该课程等同于四年制大学的前两年课程。教学机构多元化也体现在大多高校不只一个校区,且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比较广泛,学生有可能在不同的学校或校区完成专业学习,也可能一部分课程实习是在企业完成的,因此在通用标准中有一项为“合作学位专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机构合作实施学位课程,学位授予机构没有实施相关教学所需要的所有资源。②学生来源多元化:国外一些国家,转学和转专业相对中国来说比较容易,导致转学或转专业学生的比例较高,在评估指标方面充分考虑了转校/转专业学生的学分认定问题及非大学教育学分认定问题,通用标准部分的“学生”和“非大学教育学分认定”部分在这方面具有明确规定。③教职员多元化:国外高校中,有许多来自其他高校或企业界的兼职人员,因此在“教职员”这项评估指标中,教职员包括实施航空专业教学计划的所有全职或兼职人员。鼓励学校之间的交流,在“教职员的招聘和选用”部分特别强调:备选人员应尽量考虑外校毕业生,以鼓励相互之间的交流,并保障教学计划的高质量完成。
3 AABI认证标准的指导意义
机务类专业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航空维修的对象“飞机”、使用的技术资料“手册”、检测和维修设备、维修技术及交流等都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在实施“CDIO”、“卓越计划”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国际航空AABI专业认证标准,对中国民航大学机务类本科专业接轨国际航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在AABI专业认证标准中,无论是通用标准部分还是专业标准部分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而且几乎所有的评价指标都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专业教育目标、总体产出”这两项通用标准指标以及“专业标准”可以看出,AABI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其实是规定了专业培养人才面向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中国民航大学相关专业应结合“卓越计划”实施、2012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深入研究AABI专业认证标准,深入企业广泛调研专业培养人才预期岗位对“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细化。充分听取航空业界(飞机制造厂商、各大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基地等)和其他航空院校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此指导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
3.2 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AABI对航空科目相关的特定部分有所要求,但不对具体的课程加以限定。学生们应通过最终综合课程的培训以及之前课程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出从事航空与航天职业必备的能力。
在制定2012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相关专业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与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或未来工作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充分考虑行业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合理优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合理设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深入研究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培训和考试的相关规定,依托CCAR-147培训机构,实施“本科教学+职业教育”的机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航空维修基础执照证书”双证书资格。这与AABI认证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
3.3 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
AABI标准中对师资资质的要求包括“受教育程度、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经历、沟通交流能力、参与专业团体、获取的职业证书”等多个方面。
师资是实施“CDIO”和“卓越计划”的关键,必须通过引进、培养、合作等多项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高校教师)相结合、教授(学校)与工程师(主要是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具有国内教育背景的教师与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内外合作”,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针对中国教师主要来自高校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应当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AABI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措施,例如:获取更高的学位;获取更高级的航空资格证书;参与专业航空协会;参与社会,地区和国家航空职能机构;与区域其他学校的航空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交换项目;休假或专业发展的短期离职等。
3.4 建立“多层次”实践场所
航空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AABI标准提到,实验教学设备应满足培养目标要求,并与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型号和性能一致。
基础课方面的实验教学设备相对来说容易满足要求,但专业教学设备如飞机、发动机、飞机系统的检测仪器等因价格过于昂贵与航空维修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解决此问题,近几年来,中国民航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争取学校支持,加强实习资源建设。如“十一五”期间建设了飞机起落架系统、机载气象雷达系统、机载VHF数据链系统、机载电子系统深度维修、飞机防火实习系统、飞机灯光实习系统、飞机空调实习系统等多个实验室(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了我校机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建立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争取企业的支持与资助。近几年航空企业捐赠了飞机、发动机和大量航财,有力地支持了实践教学。
3)自制教学设备: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主研发教学设备和测试仪器。如飞机维护模拟训练平台、VHF通信仿真系统等。到目前为止,中心共自行研制专业教学设备近30台套用于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建立航空维修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设备资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先进的维修手段、规范的维修管理”实施现场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
4 结语
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得到国际航空业界的普遍认同和借鉴,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主要的航空类院校之一,深入研究AABI认证标准对航空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建立适应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航空专业认证标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1] AABI.AABI international History[EB/OL].[2012-05-30].http://www.aabi.aero/about.html.
[2]AABI.AABI international forms&publications[EB/OL].[2012-05-30].http://www.aabi.aero/forms.html.
[3] 朱永东,叶玉嘉.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4] 高潇怡,张永军.试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院校认证标准[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6-71.
[5]毕家驹.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