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三清阁石作文化研究★
2012-07-29张淑英
张淑英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
1 传统石作工艺
我国石材的加工工艺历史悠久,从宋朝就有了明确的石作工艺的记载。清朝时期,已经十分娴熟。常见的石材工艺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栏杆,台阶,基座等建筑构件中,是靠匠人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工艺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工业、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理论。石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两道工序:1)开采工艺;2)石作工艺。石作工艺也和古建筑木构造一样分为大、小式,石作工艺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大石作所涉及的操作有平面、褊棱、剜凿等工艺,用于结构。花石作即石雕,主要是雕镌工夫。有时,雕镌过程也会伴随着一些大石作的工序。据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石材工艺的加工方法,并且记载较详细系统,工序达6道之多。其中包括打剥,用工具凿掉石材大的突出部分;鹿搏,剔凿掉石构件上多余小的突出部分;细漉,将石料基本面处理平整;褊棱,将石构件的边角、边棱处理整齐方正;斫砟,用斧錾平表面;磨,用水砂打磨砟痕变得光滑平整。对于花石作,《法式》卷三石作还有制度说:“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三曰减地平(金及),四曰素平”。[1]按清代《内庭工程做法》[2]记载,石作做法有做糙、做细、占斧、扁光、对缝、摆滚子叫号、灌浆等,工序和宋代很近似,但包括安装在内。
2 三清阁大石作工艺
笔架山三清阁历史时代较近,所采用的石作手段丰富,工艺痕迹清晰,是考证传统石作工艺的很好案例。三清阁中的大石作加工的手法重点体现为:截断、錾凿、打道、扁光、刺点、磨光。截断是最基础的工艺,所有的石料都要经过这道工序才能继续加工。錾凿,把石料表面的凸出部分打掉,石材截断之后,经过錾凿就可以直接用在表面工艺要求不高的地方了。在三清阁的一些基础部分有所采用,如内室的地面效果。打道是指在石料经过錾凿后基本平整的表面上凿出深浅均匀而且平直的沟道。根据平整度的要求打道的密度有所不同,以寸为单位,一寸内道数越多,表明做工越精细讲究。如一寸三、一寸五至一寸九。打道的方式有斜道、勾尺道、人字道、菱形道等。三清阁中的打道工艺基本上全是打斜道。应用部位是楼板,外墙的石条等。同时根据应用的部位不同,打道的精细度不同,一层二层中的也就是一寸三的精细度,三层以上的筒体结构则平整到一寸十一道左右。甚至在内部可以看出楼板还不足一寸三道。从这里也可以体现,工匠们根据不同的部位加工工艺也详略得当。在一些门窗等细节地方则采用扁光工艺。扁光是用锤子和扁子将石料表面剔平、剔光。加工后的石料表面平整光顺,没有凿痕,在平整度上比錾道更细一步。在三清阁的各个层面的门上,都在前几道工序上增加了扁光工艺,因此,三清阁的门窗和墙体就能形成质感上的对比,减少一分平淡。刺点是一种将凿子直立打击的手法,在花岗岩等硬料加工中常用,这样可以形成特殊的斑点状纹理,有特殊的质感效果,在三清阁顶层石柱子中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柱面均匀斑驳的效果形成了很好的天然装饰。在更加重点装饰的部位中,石材工艺又有进一步精湛,如在点睛之处——窗口、腰线等部位,为了体现精细度,采用了磨光的工艺。即用磨石蘸水将石材表面磨光,这种工艺只用在一些比较考究的部位,光洁度较高的称为“水光”,光洁度不太高者称为“旱光(亚光)”。三清阁窗口和腰线重点装饰部位达到的是亚光效果。
3 三清阁花石作工艺
三清阁的花石作主要手法有:平活、凿活、透活、圆身。平活,即是平雕,这里还包括“阴活”和“阳活”。“阴活”是用凹线表现图案花纹的通称。反过来用凸线来表现图案的就称为“阳活”。基本做法是把图案描摹在材料表面(也叫描谱子),再用錾子沿着图案凿出浅沟,古代专业叫法为“穿”。如果沿着穿出的纹样进一步把图案雕刻清楚,就是“阳活”,如果把“穿”的线条以外的部分落下去,并且把“地儿(底儿)”扁光,修理好边缘就叫做“阴活”。凿活,即是浮雕。浅浮雕称为“浅活”;深浮雕称为“深活”;还有一种雕法是沿着“活儿”的边沿微微锨下,使“活儿”产生凸起的效果,叫做“锨阳”。透活,即透雕,比凿活更真实、立体感更强,它的工序包括摹画、穿、凿刻等操作工序。圆身,是立体雕刻,雕刻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程序,基本是先凿出大致轮廓,后用磨石、剁斧或者扁子剔挖干净、打细。
三清阁中没有用传统古建筑中彩画的装饰,而是综合运用各种石雕手法,成就了其朴素而完美的装饰风格。回廊内的抱门石边缘的装饰线脚上就运用的平活、凿活两种做法,一层后门内廊门柱石上的回型纹用的是“阴活”做法,而到了二楼相同部位则换成了“阳活”做法。在三清阁花石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凿活(浮雕)。根据部位、石材的不同,浮雕深浅、纹样各不相同。主要应用于有门窗洞口、角柱石、压面石和其他局部等构件中。在这些部位中深浅也有区分,从整体上衡量门和窗的洞口比其他部位细密、深刻,属于“深活”做,门的凿活要比窗的凿活更细致,这些部位本身也有深浅对比,上部拱券要比下部细腻深刻,采用的石材是上部黄绵石,下部花岗岩(见图1)。在角柱石和压面石上都是以吉祥动物等为题材的浅浮雕,材质以黄绵石为主,见细程度不如门窗部位。在中心梁架部位一些柱子上采用了圆身雕刻法,通体的结构柱子雕刻成云龙柱身、覆仰莲柱础;在第一层梁架交圈的尽头是圆雕的龙头装饰;在顶层的翼角部位,角梁的出挑不是做的霸王拳,而是圆雕的牡丹,螭首,出挑角梁的下部顶板也都由圆雕手法而成,这些做法都明显区别于其他古建筑。
图1 窗口
人物雕刻见图2。
在有些地方还往往各种做法结合而用,如在门柱石上就既有平活还有凿活,在门窗的构件中既有透活又有平活、凿活,在六角形的窗户上透雕铜钱纹的同时,表面以浅浮雕的形式雕饰了卷草纹样。门的上部和下部饰以传统什锦窗样式,只不过上部作成透空,裙板则是“锨阳”的手法作成类似图形的实体形式,上下形成虚实对比。
图2 人物雕刻
三清阁的建筑包含了各种石作工艺,是一部石作工艺的活教材,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石作工艺,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是石作工艺的典范。
[1] 李 诫.宋.《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造作次序,商务印书馆五三年复印件,56页.
[2] (清)允礼等纂(清)工部纂.内庭工程做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