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绝不等同于“取悦家长”

2012-07-28张建新

中国西部 2012年36期
关键词:升学率家长教育

文/张建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根本利益之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人民大众对教育的殷切企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还是要在公平、质量和数量三个方面下功夫。简单地说,就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

然而,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家长,面对社会功利,我们很多的学校教育却是在一味的媚俗、取悦、急功近利。单纯的升学率高低成为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以更加理性、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一些高中校长直言“头上的几把剑”中,最重要的就是“升学率”这把剑。为了分数、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换取一张张纸文凭,无休止地榨取学生的时间、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扼杀学生宝贵的创造力。

高考备战糗事层出不穷:“史上最牛‘吊瓶班’湖北孝感一中”、东莞第五高级中学的“赤膊班”、“最为壮观的高考航母——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

一时间,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提高分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英语不考听力就只要求只写不说,出现了慷慨激昂决胜高考言词,甚至于“带血的豪言壮语”。这导致了太多的“高分低能”,导致了太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太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抑郁、自闭现象的发生……

随着舆论关注和谴责的焦点开始转向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不断觉醒的民众,也把谴责的大棒砸向了以升学率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制度;教育部发言人也在微博中写道:“本该最有文化的地方却如此愚昧,本该教育别人的地方却让别人教育。”他们也直指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

显然,只顾眼前、短视的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无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益于社会进步发展、无益于家庭和谐、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她不仅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承担着民族复兴之重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我们要以更加理性、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我们坚信,只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摒除“媚俗、浮躁和功利”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升学率家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