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2012-07-27郑世林葛珺沂

中国软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中西部生产率文化产业

郑世林,葛珺沂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2.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39)

一、引言

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1]。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循环局面,“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成为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组核心命题[2]。国外研究也发现,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3-6],虽然 Williamson and Mathers(2010)认为经济自由比文化发展更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其研究结果却显示文化与经济自由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经济自由缺乏时,文化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7]。然而,相对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十一五”末,中国文化产业占同期 GDP的比重仅为2.75%,这与实现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十二五”战略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8]。尤其在体制方面,与市场化改革相比较,中国文化产业体制严重滞后。整个文化产业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体制来管文化、办文化,文化产业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低效率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生产效率逐渐成为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一方面考察了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率提升的源泉。Marco-Serrano and Yrausell-Köster(2006)测算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班牙文化和休闲产业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研究发现这期间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升[9]。而且,Last and Wetzel(2010)也认为规模效率是1991-2006年期间德国公共剧院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探究了影响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原因[10]。Marco-Serrano(2006)估算了西班牙剧院的技术效率,认为提升城市演艺业管理者的能力是增进效率的根本[11]。Bishop and Brand(2003)利用随机前沿方法估计了英格兰西南地区博物馆的技术效率,发现技术效率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并指出过高的公共基金和志愿者行为对博物馆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12]。

中国文化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管理体制中,对于产业低效率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家庭和张容(2009)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产业技术效率依然偏低[13],马萱和郑世林(2010)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低下[14]。蒋萍和王勇(2011)则研究指出,不仅中国大部分省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而且投入产出有效的省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别[15]。目前文献对于把握和认识中国文化产业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以上研究主要考察的是技术效率问题,并未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缺乏从整个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全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效率问题。另外,由于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涵盖时间较短,这些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而且并未涉及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关系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动。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不同阶段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2003年以前,中国文化产业依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政府实施经营管理,使得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从1998-2009年,按照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将改革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前期;第二阶段,2003-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第三阶段,2006-2009年,为文化体制改革推广阶段。

(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前期阶段(1998-2002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有两个标志性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1)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及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思考。针对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一是深化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努力增强生机和活力;二是加大文化管理部门自身改革的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尽管这一时期实施了上述体制改革,但是文化体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即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由此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改革阶段(2003-2005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6月,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深圳、重庆、西安、丽江和沈阳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其中,文化企事业试点单位的改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一类是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的改革。前者以增加投入、转换体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后者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这一阶段的试点改革,虽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改革所涉及的地区范围较窄、所产生的影响力有限。

(三)文化体制改革推广阶段(2006-2009年)

2006年3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了逐步推广的新里程。在这一阶段,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即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尽管在这阶段中文化体制改革已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差距仍然较大:一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仍较严重;二是,文化领域的某些方面仍然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投资单一,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是,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不够有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四是,部分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依赖行政保护和经营垄断,适应市场、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了试点和推广阶段,对于中共十七届六次会议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借鉴价值。那么,究竟这三个阶段文化产业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在提高产业效率层面将如何调整?本文在以下部分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1998-2009年不同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结合实证结果给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三、DEA-Malmquist指数方法

Malmquist指数由Malmquist(1953)作为一种消费指数而提出[16],后来被 Caves(1982)、Fare(1994)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率变动的测算[17-18]。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质是通过两个不同时刻距离函数的比值来刻画生产率的变动,而距离函数的求解则需要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线性规划模型,其基本逻辑是利用投入产出观测数据构造成最佳生产前沿面,计算每一个决策单元在两个时期分别相对于最佳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并以此定义相对效率的变动。Fare(1994)[18]给出的以产出为导向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

(1)式刻画了从t和t+1时刻的生产率变化,为了避免前沿技术参照系选择时的随意性,Fare等使用了以产出距离函数构造的两个Malmquist指数的几何平均。其中分别为以t时刻的前沿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和t+1时刻的产出距离函数,而则分别为t+1时刻的前沿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和t+1时刻的产出距离函数。

对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可以通过对(1)式的变换得到,Fare等将(1)式变换为:

其中,TEC(CRS)代表综合技术效率变动,TC(CRS)代表技术变动。上式说明生产率的变动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效率变动。若TEC(CRS)>1,代表效率改善;TC(CRS)<1,代表效率恶化。此效率变动表示产业管理方法的优劣与管理层决策的正确与否。此外,如果效率改善时,表示管理方式决策正确,使得TEC(CRS)大于1;反之,如果管理方式决策不当,会使TEC(CRS)小于1。TC(CRS)表示产业在t期至t+1期生产技术变动的程度,由t+1期的生产技术变动值与t期的生产技术变动值的几何平均数求得。TC(CRS)表示两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代表了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TC(CRS)>1,代表技术进步;反之,则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

上述DEA-Malmquist指数是局限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CRS)下,而实际生产很少能停留在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因此,规模报酬可变状态(VRS)下的研究才更具有实际意义。在规模报酬可变状态下,式(2)中DEA-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变动部分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19],则可变规模状态下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DEA-Malmquist指数表达式变化为:

文化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同样存在着资本和劳动投入,以及最终生产产出。在生产过程中,当不同地区文化产业作为决策单位时,就会存在着最佳生产前沿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每一个决策单元在两个时期分别相对于最佳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本方法测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主要优点在于:(1)不需要提供文化产业要素价格的信息;(2)适用于跨期不同省份的文化产业数据分析;(3)可以将测算的文化产业TFP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之积,而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积,因此,不仅可以测算出文化产业TFP增长,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出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增长。

四、数据和变量

本文采用的数据涵盖1998-2009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西藏自治区由于大量数据缺失,没有包含在内)。相关基础数据主要来自1999-2010年历年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另外一些价格平减指标来自1999-2010年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投入产出数据包括三个指标,即文化产业增加值、资本存量和从业人数,相关指标详细说明如下: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

本文利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中的增加值项指标来衡量。由于文化产业总产出中包括了中间投入,难以准确衡量文化产业产出情况,因此,本文采用增加值为文化产业产出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单位为千元。并且为了确保指标的可比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

(二)文化产业资本存量

起点年份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应该建立在微观生产者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根据Harberger(1978)所提出用来估算起点时刻资本存量的方法对文化产业初期资本存量进行估计[20],其基本假定为:稳态时产出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这个假设事实上可以表述为:

公式中,K和Y分别是资本存量和产出,t+1和t是时期。而第t+1的资本存量等于第t期资本存量折旧后的数值与第t期的新增固定资产It之和,即:

把公式(4)代入(5),计算后即得:

式(6)的左边代表第t年年初的资本存量。等式右边的It,Yt+1和Yt均是可以观察的。只要给定参数δ(折旧率),就可以估计出初始年份起点时刻的资本存量。

现实经济中,新增固定资产序列I和总产出Y随着经济周期变化而波动。为了避免这种波动带来的影响,在运用(6)式进行估算时,可根据经济周期的大致长度,取相应变量的平均值。比如,(6)式等号右边的分子项取几年的算术平均,分母中的(Yt+1/Yt)可以取几年的几何平均。本文取δ为5%,文化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和产出分别利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本年完成额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来衡量,其增长率取1998-2001年四年的平均数。根据以上公式,我们计算出1998-2009年各地区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值。

(三)文化产业从业人数

本文利用从业人数来衡量文化产业劳动投入。由于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对文化产业总体从业人数并未统计,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该年鉴中可以找到各地区文化产业分产业的从业人数。因此,我们根据文化产业分产业,即艺术业、图书馆业、文物业、群众文化业、文化市场、艺术教育业、文化科技业和其它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合计计算出各地区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其中,针对部分省份个别数据的缺失,本文采用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补充。

五、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利用1998-2009年关于中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有关产业增加值、资本存量和从业人员数据,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并利用Coelli的DEAP2.1软件,测算了此期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全要素及其分解变动值,结果分别如表1、2和3所示。

(一)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表1显示,1998年以来,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0.6%,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为20.9%,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8.6%。从这个结果可以判断,这期间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完全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我们发现,这期间文化产业规模效率年均下降2%,纯技术效率年均下降6.7%。这个结果说明,文化产业效率下降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可能的解释是,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虽然2003年来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但是文化产业仍受缚于计划经济体制,各省份的文化单位并未真正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整个行业基本处于行政垄断状态。而且,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过度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而对文化的产业性质认识不足。因此,文化产业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营模式下,难以提高其管理和运营效率,这是导致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效率无疑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表1 1998-2009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

根据表1的结果,我们画出文化产业TFP、TE和TC的变动趋势图1。图中显示,在2004年之前全要素生产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之后生产率得到较快提升;生产率分解值技术进步在2002年之后呈现出攀升趋势,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2008年技术进步下降较大,不过2009年又有所恢复。另一个分解值技术效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在2002年之后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文化产业效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图1 1999-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TFP、TE和TC的变动图

(二)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30个省份中,上海、江苏、北京、天津和四川的全要素生产率值排名最高,青海、宁夏、吉林、江西、海南、重庆和广西的全要素生产率值排名较低。对于TFP的分解值之一技术效率变动值来说,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四川的技术效率排名最高,云南、青海、海南、重庆和广西的值排名最低。而对于技术进步来说,福建、湖南、云南、河南、四川技术进步最快,海南、吉林、天津、江西和广西的技术进步最为缓慢,这个结果说明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表现并不比东部地区差。

表3中列出了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值分别为1.135、1.098和1.086,东部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0.036和0.049,不过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从其分解值来看,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值比中西部地区高,主要原因来自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较高,而跟前面的分析一致,东部与中西部技术进步增长值之间的差异较小。进一步分解技术效率值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要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0.034和0.022,而东部地区规模效率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反而略为高于东、西部地区。因此,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的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是弥平东部与中西部地区TFP差距的重要举措。

表2 1998-2009年中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

表3 1998-2009年中国东、中和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值

六、文化体制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觉醒,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格局。但是在这种状况下,文化产业仍未摆脱计划体制,文化体制亟待改革。为考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不仅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阶段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见表4),还按照东、中、西三个区域划分,对三个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通过表4和5结果的分析,我们主要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第一,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源自技术效率的降低,相反技术进步有较大提高。

表4显示,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前期阶段,文化产业 TFP增长值为1.065,其中技术效率为0.956,技术进步为1.115,这一阶段中,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增速略有下降,而技术进步增长较快。当文化产业进入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文化产业TFP增长与试点前期相比略有下降,其值为1.014,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下降,其值降低到0.873。2003年中央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全国9个地区和城市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工作,由于大部分地区文化产业依然保持在计划经济体制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的格局,即便进行了试点工作,文化产业内部依然保持着国有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垄断,由此,出现文化产业效率低下现象。但从技术进步变化值来看,文化产业技术进步变化值为1.162,比试点改革前期增长了4.2%。这个结果说明,尽管改革试点期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出现下降现象,但是技术进步得到了较大提高。这个时期,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使得政府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较顺畅地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因此,此阶段较前期技术进步明显。

第二,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广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表4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期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的变化

表2结果显示,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广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值为1.224,分别高出试点改革期及其前期为20.7%和14.9%,因此,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中,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变化值为0.905,比试点初期提高了0.032,但是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另外,文化产业技术进步变化值为1.352,比试点改革前期及改革期分别高出0.237和0.190,因此技术进步非常显著。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又新确定了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广。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文化产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可能的解释是,在此阶段,大量的出版、发行、影视、演艺、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由此可见,这次改革的最大成效在于将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分成了事业和产业两个大块:产业性单位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事业性单位强化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其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评估考核。通过这一系列的试点改革,文化产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快提高。

第三,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初期,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一定提高,但是中西部地区生产率略有下降。

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九个省市以及35家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表4显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在试点改革初期增长均值比改革前提高了0.026,但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在试点改革后却出现了倒退,分别下降了0.036和0.120。从试点区域分布来看,由于试点九个省市中有2个省份和4个城市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仅有1个城市,西部也仅有2个城市,因此,试点改革初期主要影响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受试点改革影响较小,可以推断试点改革对文化产业TFP提高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尤其遏制了东部地区TFP的下降。另外,从TFP的分解值技术效率来看,在试点初期,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分别下降了0.056、0.082和0.098,东部地区技术效率下降较小。我们对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发现东中西部纯技术效率分别下降了0.070、0.110和0.103,但是东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分别提高了0.015、0.029和0.005,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下降主要是纯技术效率的减少,而不是来自规模效率因素。最后,从TFP的另一分解值技术进步来看,东中部技术进步值增长均值比改革前分别提高了0.097和0.071,而西部地区略为下降了0.004。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06年初期开始,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广,表4中结果显示,2006-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改革初期分别提高了0.207、0.126和0.265,从改革效果来看,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相对提高较小。TFP进一步分解后,发现东部和西部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分别提高了0.035和 0.048,而中部地区技术效率下降了0.006。技术效率继续分解后,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大,分别为 0.058、0.019和0.046,而对于规模效率来说,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规模效率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分别减少了0.024和 0.027,而西部地区规模效率提高了0.002。从TFP的另一个分解值技术进步来看,这期间,东中西部地区都提高较为显著,分别增长了0.175、0.142和0.224,因此,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很快。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在体制改革推广后,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尤为明显,远远超过了试点改革期,这说明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显著促进了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提高,也显著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表5 文化体制改革对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影响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那么,究竟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DEA-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整个时期来看,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完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考察期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运营。其中,在文化体制改革初期,文化产业技术效率下降最快,但是,在改革推广期后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又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来看,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初期试点省市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试点期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技术效率还是稍微有所提高,而且在改革推广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提高。鉴于此,可以推断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提高了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尤其是提高了其分解值纯技术效率,至于考察期文化产业技术效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业长期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营,政企不分且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最终造成了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下降。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非常明显。在试点改革初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值并不如改革前高,从分区域来看,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值有所下降,而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值却有所提高,同样的原因是改革试点主要省市落在了东部地区,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在改革推广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对促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差距的主要成因在于技术效率差异,尤其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要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个结果说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体制和管理更加落后,这种落后的体制使得文化产业效率处于低效状态。因此,弥平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的差距,关键在于加大中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以上结论对于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促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较大的空间。无论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还是推广阶段,文化体制改革都提高了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无疑会带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得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其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提高文化产业效率的途径包括: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二是,实现政企分离,一方面将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另一方面,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三是,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到文化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鼓励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最后,逐步缩小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关键在于技术效率上的差别较大。因此,需要大力推动中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中西部文化体制落后的状况,以改革促发展,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李长春.贯彻十六大精神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EB].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6/29/content_5355762.htm,2003-06-29.

[2]齐 骥,宋 磊,范建华.中国文化产业50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Gray H P.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Policy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3):278-291.

[4]Johnson P J,Lenartowicz T.Culture,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4):301-318.

[5]Marini M.Cultural Evo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Theoretical Hypothesis wit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4,(33):765-784.

[6]Tabellini G.Culture and Institutions: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of Europe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Economic Association,2010,(4):677-716.

[7]Williamson C R,Mathers L R.Economic Freedom,Culture,and Growth [J].Public Choice,2011,(148):313-335.

[8]李长春.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9]Marco-Serrano F,Yrausell-Köster.Productivity Analysis in the Spanish Cultural and Leisure[J].Estudios De Econonía Aplicada,2006,(24):699-722.

[10]Last A,Wetzel H.Baumol's Cost-Disease,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n Analysis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R].Working Paper,May 2010.

[11]Marco-Serrano F.Monito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 Regional Theatres Network Perspective[J].Ann Oper Res,2006,(145):167-181.

[12]Bishop P,Brand S.The Efficiency of Museums: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Applied Economics,2003,(35):1853-1858.

[13]王家庭,张 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4]马 萱,郑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83-86.

[15]蒋 萍,王 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16]Malmquist 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4):209-242.

[17]Caves D W,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J.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Output 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s,1982,(50):1393-1414.

[18]Fare R,Grosskopf S,Lovell C A K.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1980-1989:a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85-101.

[19]Estace A,Beatriz T F,Trujillo,L.Sources of Efficiency Gains in Port Reform:a DEA Decomposition of a Malmquist TFP Index for Mexico[J].Utilities Policy,2004,(12):221-230.

[20]Harberger A C.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London:Croom Helm,1978.

猜你喜欢

中西部生产率文化产业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