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迎接十八大报道亮点与创新探析

2012-07-27文/吴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新华社稿件

□ 文/吴 丹 谭 浩

从年初全体动员到制定全媒体报道方案,从派遣多支小分队深入基层采访到精心打造“走转改”力作,从组织“执政中国”系列重点栏目到特别策划微博报道为主的大型主题分站式采访“你好,中国”,从8篇“时代系列”述评到党中央治国理政十年历程纪实……今年以来,新华社通过强化精品意识、统筹新媒体形式、深化“走转改”等,积极创新迎接十八大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3日正式启动迎接十八大报道以来,新华社累计播发各文种文字稿1200多条、图片图表1500余张、音视频稿件440余条,相关报道呈现出一系列特色亮点,较好地发挥了正确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作用。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最大限度放大报道正面效应

如何彰显政论报道“国家队”的水平,如何放大“中国声音”以回应海外关切,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打通两个舆论场,如何从程序活动中发现新闻……围绕一个个待解的问题,参与迎接十八大报道的编辑记者展开头脑风暴式的热烈讨论。

从年初工作会明确将十八大报道作为全年新闻报道工作的主线,到两会后正式启动筹备工作,新华社十八大报道的大幕早早拉开——

4月以来,新华社社委会专题研究迎接十八大报道,社党组扩大会专门听取十八大报道工作进展,社编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迎接党的十八大报道工作,还专门成立十八大报道领导小组,着力加强统筹策划和组织协调,多次就十八大各项报道等听取意见,集中研讨选题。

为确保报道开局阶段先声夺人,升温阶段有声有色,高潮阶段浓墨重彩,后续阶段持续有力,新华社充分调动总社各编辑部、社办报刊和国内外分社采编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围绕迎接十八大报道进行深入讨论,最终以1个主体方案加5个专题方案的形式,形成《新华社迎接党的十八大报道方案》。此后,围绕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七一”“十一”等时间节点,迎接十八大报道的创意策划进一步完善,报道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更加清晰。

同时,新华社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加强沟通合作,落实起草《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等具体事项;就“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专栏提前与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提出近百个重点报道选题。

在一场场讨论、一遍遍修改中,迎接十八大报道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十八大会议期间各项准备工作也层层推进,有序展开——

全面梳理十六大、十七大报道相关档案资料,分类汇编成册,成为落实报道的重要参考;针对海内外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发放网络问卷、采访外国专家、分析受众收受规律等组织前期调研,逐步明确报道方向、细化报道角度;抽调专人对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党代会专题库”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建设,并在待编稿库和新媒体终端开设“十八大报道”专题,集纳整合全社报道资源;对十七大重点栏目设计、重点稿件进行深入分析,深入了解媒体用户对十八大报道需求……

加强策划,打造精品,充分彰显报道不可替代性

党的十八大吸引着中外众多媒体特别是国际一流媒体同台竞技,新华社要在这场角逐中高人一筹,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思想性、新闻性、贴近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围绕这一目标,新华社着力创新迎接十八大报道的立意、选题、角度、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力求在思想性上高人一筹,在新闻性上巧妙切入,在可看性上出新出彩。

迎接党的十八大报道总体框架确定后,如何在迎接十八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中凸显创意策划特色,成为新华社全社上下集中思考的问题——

从建国60周年“魅力中国”,到建党90周年“领航中国”,“中国系列”已成为新华社重大主题报道的特色创意品牌。十六大以来十年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是国家民族激情拼搏,更是民生发展百姓幸福,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成果体现——“执政中国”的主题跃然纸上。“执政中国”专栏的“观察”“基石”“足迹”等子栏目将大主题与小切口紧密结合,最多的报道被134家媒体刊播。媒体用户认为,新华社的系列报道既体现贴近性、可读性,又呈现思辨性、系统性,兼顾了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中给受众以启示。

“执政中国”专栏报道的成功策划和播发只是新华社在迎接党的十八大报道中践行打造精品的一个缩影。自6月3日正式启动迎接十八大报道以来,新华社先后开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执政中国”“十八大代表风采录”“走基层·迎接十八大”“寄语十八大”等栏目,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强化权威解读、高端访谈、评论报道等,突出报道特色、提升品牌效应。

同时,新华社切实加强重点报道组织策划,组织骨干力量深入采访、精心协作、集体修改、反复打磨。栏目系列特稿和日常稿件发稿密集,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联动配合有声有色。《从中国道路看科学发展》等16篇“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系列特稿着眼于思想与事例的统一,最多的被125家媒体刊播,平均被76家媒体刊播。“十八大代表风采录”栏目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方式,每篇稿件刊播都在100家以上,最多的被212家媒体刊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迎接十八大报道中,新华社精心策划播发了系列评论员文章和紧扣社会热点的新华时评等,这些言论报道高屋建瓴、立意深刻、结构紧凑、富有文采,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感染力强,既不失“说理”的深度,也不乏“动情”的温度,被媒体广泛采用。例如,6月9日播发的评论员文章《“最美”是“最美者”的人生书写》,讴歌当下的凡人善举,传递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媒体反馈认为,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把握时代脉搏时的精准判断力和价值观引导力。胡锦涛总书记发表“7·23”重要讲话后,新华社迅速播发一组五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受众认为,系列文章准确解读深刻阐析讲话精神,充分显示了国家通讯社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过硬的职业素质。

2012年9月27日,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在陕西神木一户农民家中采访全面免费医疗。(刘杰/摄)

“十年发展,中国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就无愧历史;十年改革,中国在矛盾凸显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寻求新的突破……”10月28日,新华社在十八大召开前,集中推出“时代系列”述评,首篇《时代强音:改革与发展》这样写到。从这一天开始,一组以社评、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十年历程的纪实性通讯和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的系列述评为主的系列对内对外重点稿件,将新华社迎接十八大报道推向高潮。其中,8篇“时代系列”述评,从时代强音、时代考验、时代呼唤、时代课题、时代思考、时代选择、时代引领、时代潮流等不同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十年奋进凝结的宝贵经验,总结十年拼搏收获的深刻启示,充分展示出“国家队”政论报道的职业水平和深厚功底,彰显了国家通讯社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统筹多媒体形式,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报道覆盖面、辐射力和影响力

“晒晒家乡这几年的惊人变化”“寄语十八大代表 我用微博捎句话”……光是这些微博的栏目,就吸引了不少读者忍不住点击一看究竟。今年以来,新华社迎接十八大系列报道充分发挥文字、图片、网络、音视频、社办报刊等多媒体优势,收到良好效果——

CNC中文台推出十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全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程,CNC英文台采访国际政治、经济界知名人物及专家学者,推出《智者之言》对话系列,盘点和分析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进步,并对十八大相关话题发表看法。

新华网开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等专题,策划推出“晒晒家乡这几年的惊人变化”“寄语十八大代表 我用微博捎句话”等微博活动,得到网民积极响应,点击超30万,跟帖评论2100余条。

《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瞭望》《半月谈》等社办报刊打造专题专版,突出展示重点稿件,推出“中国道路”等迎接十八大报道系列特刊,受众认为系列策划有特色、有深度、有影响。

不仅如此,为适应舆论格局新形势和受众需求新变化,新华社各传统编辑部积极在新媒体报道方面着力,结合各自新媒体聚合平台实际,策划实施系列报道——

新华社对外部历时三月打造“寻梦中国”全媒体报道,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主线,通过欧、美、亚、非四大洲在华生活多年的外国人视角,讲述他们在中国寻梦圆梦的故事,以鲜活事实有力驳斥西方舆论关于“中国威胁论”的不实之词。《“我亲历了一个大国的改革与崛起,这是独一无二的”——当代“马可·波罗”们寻梦中国》中文稿件播发当日,即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光明网等国内外主流媒体采用;英文稿被《中国日报》《上海日报》、中国台湾网、澳大利亚China National News等海内外媒体采用。除在传统线路中播发,系列稿件同时在多文种客户端“移动新华”(Xinhua Mobile)、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 China)等新媒体终端上充分展示。

“新华视点”微博探索高端政论在新兴舆论场中的传播模式,量身打造系列微评论,受到网民高度关注;“中国网事”项目组策划推出“微倡议”“微家书”“公益短片”等微博活动,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湖北丹江口,采访团发出“调水之情,节水相报”的公益倡议;在汶川映秀,采访团与当地群众一起向云南彝良地震灾区捐款……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新主题报道“走转改”模式

截至10月18日,新华社微博报道为主的大型分站式采访“你好,中国”推出不到一个月,就在“微博”粉丝中引起巨大反响——单从评论和转发数量上看,新浪微博共有371万多条,腾讯微博共有32万多条……成为新华社深化“走转改”,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有益探索。

为使迎接十八大报道接到地气,新华社仅8月以来就派出60多批次100名多记者,深入东中西部地区近30个省份采访调研,组织文字、图片、视频、网络、新媒体等“走转改”重点报道和小分队调研80多组。今年以来,在新华社党组成员带头深入基层采访的带动下,各采编部门、分社编辑记者在各地县、乡、镇、村建立基层联系点累计700余个,他们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把新闻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文字、图片、网络、音视频、社办报刊等多媒体报道优势,将“走转改”的做法从日常稿件延伸到重点稿件。例如,新华社先后推出社长李从军领衔采写的长篇稿件《“三西”扶贫记》、总编辑何平领衔采写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事迹系列报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沉下去、挖故事、抓活鱼,与基层群众、优秀代表面对面交流,一针一线穿起来的感情赋予了稿件新的生命力——

“为什么农民增产不增收?是什么让那些上岸后的船民难舍船上的家?一个个疑问,一项项课题摆在眼前,新华社记者走近它,理解它,并最终求解它。”新华社记者董建国说,看到问题解决后百姓的笑容,跋山涉水的辛劳一扫而光。这才是我们工作的价值,也是我们和人民血脉相连之所在。

在做好传统形式迎接十八大“走转改”报道的同时,新华社以重大主题报道为契机,积极探索“走转改”模式创新。9月,新华社推出以微博报道为主的大型分站式采访“你好,中国”,“将互动进行到底”,一方面通过微博邀请网友推荐过去十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与人物,作为此行采访地点的重要参考;同时,邀请微博名人与新华社记者一起赴各地参加采访,与网民互动,见证中国过去十年历程。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在新浪微博“@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全景呈现,并在新浪微博与网友进行每天一小时的在线互动。与此同时,《新华每日电讯》开设专栏,将微博采访团的报道凝结成文、重点展示,电视记者将拍摄的视频剪辑成片,新华网通过专题页面全程关注采访活动。

9月10日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微博采访团先后深入四川汶川、贵州瓮安、湖北丹江口、广东深圳、浙江杭州、陕西榆林、新疆克州乌恰、上海、河北西柏坡等地,围绕震后重建、社会和谐、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西部发展、城市养老、党的建设等热点焦点,用来自最基层的报道、最诚挚的真情实感、最朴素的文字表达,回首十年成就,记录艰辛探索,展望未来发展,凝聚网络正能量,传递核心价值观。采访活动吸引了邓飞、蒋方舟、“点子正”、熊丙奇、马晓霖、“医生哥波子”等众多微博意见领袖深度参与。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对采访活动效果的评估分析,“你好,中国”系列采访活动的关注度、影响力、互动指数等均居于高位,相关微博在各平台数量累计超过400万条,单条消息最高曝光量超过1440万人次。这一活动还受到业内专家和媒体好评。《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赞新华社“试水”微博采访,抢占了新媒体报道先机,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新华社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