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FID应用与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2012-07-26刘红梅

图书馆学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馆员馆藏

刘红梅

(深圳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26)

刘红梅 女,1968年生,馆员。

1 RFID简介

RFID(Redio F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RFID系统由3部分构成:标签,RFID的核心部件,相当于条形码扫描技术中的条码;阅读器,读取和写入标鉴信息的设备;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过程中的发射、接收装置,能够控制数据的获取和通讯。与光电原理的传统条形码不同,RFID标签无需人工操作,使用无线频率通信进行自动识别、追踪和管理。RFID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敌我飞机目标的识别,近20年来,RFID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如门禁系统、物流管理、金融交易等。

2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是2003年8月国际图联大会信息专业组的一个开放式讨论会的主题。自2002年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第一个大规模应用RFID系统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拥有了众多的RFID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国内全面采用RFID技术的第一家图书馆,且在RFID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包括架位标识、文献定位导航和智能书车。RFID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简化借还书操作。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后,以RFID标签取代条形码及磁条,借还书免除了以前消磁及上磁的工作。

第二,加速盘点作业。RFID标签以无线电波传递信号,可一次读取数10个RFID标签数据,盘点时再也不必从书架上将每一本书取出,从而简化盘点工作。

第三,协助寻找不在架位或归错架位的图书。利用无线电波感应,使得图书协寻工作较为容易。

第四,读者自助借还书。RFID技术采用非接触和一次多本的方式实现快速安全的文献自助借还,操作简单,方便读者自助借书还书。

RFID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是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RFID进入图书馆绝非单纯的技术引进,而是带动整个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改革和整体提高,并最终要归结于服务水平和文献提供效率的改善。

3 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创新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排架方式,改善文献的有效提供率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均采用分类排架为主的“线性排架体系”管理文献,鉴于读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图书馆文献排架方式也要多样化。很多读者不懂图书分类法,还有些老年读者不懂或不习惯用OPAC联机检索,即便检索到了也不易找到所需文献的物理存放位置,导致读者与藏书的脱节,不少好书被束之高阁,文献资源的有效提供率不高。读者花同样的时间找同一本书,不少人会选择书城,因为书城图书排架是按专题排架,如“初中英语听力”、“校园文学”、“工具书”、“畅销读物”等等。其基本做法是将图书按特定读者群的个性化需要归类,“为书找人”的同时也方便读者找书。

就技术而言,RFID被创造性地应用于图书馆后,以分类法为基础的分类排架已没有意义,排架完全可以根据著者、主题等信息进行。深圳图书馆的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是根据“楼层层数+分区号+巷道号+书架的排号+左右标志+书架层数”的编码结构来定位和索取文献,如下图所示:

如:要将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新公司法》采集到5楼2区第2巷道第6列右边第3层,只要工作人员进入RFID的“架位采集”界面,用手持式阅读器对着书架上的架位标识0520206103轻轻一扫即可完成文献的定位;若读者要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公司法速查手册》,通过OPAC检索其架位标识为0521106002,则表示该书的物理存放位置为5楼2区第11巷道第6列左边第二层。也就是说,文献是活动的和流动的,但是书架的位置是固定的和不变的。通过RFID智能归架书车和便携式清点器,可以实现文献的定位、快速归架、巡架;高速的批处理功能可快速完成文献架位及重新确认和文献的批量入藏。依托这项技术优势,图书馆完全能够突破馆藏文献按分类法排架的限制,从而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排架方式:按分类法排架、按主题排架、按著者排架等。

笔者结合图书馆馆藏文献和读者个性化需求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对馆藏文献按“大公共、小专题”的模式进行重新整合。所谓“大公共”是指将文献资源从整体上、从大的方面仍旧按传统的线性排架法进行布局,体现馆藏文献排架的共性;所谓“小专题”是指在前者的基础上依据某些局部文献本身鲜明的特色、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以及社会时尚、热点等元素,将其按特色专题归类,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体现馆藏文献排架的个性化特色。例如,深圳图书馆5楼法律区文献全部按专题排架,有民商法、刑法、法理学和劳动法、宪法和行政法、公用事业法、港澳台法律等小专题。读者即使不通过OPAC联机检索,也能快捷地获取所需。这是文献排架方式依托RFID新技术的成功创举,为馆藏文献的布局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赞提出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阮氏五定律强调图书馆不能仅仅是藏书楼,强调读者与文献要吻合与互动;强调要提高文献的有效提供率。对文献资源按“大公共、小专题”模式的创新整合,需要工作人员研究读者的阅读行为,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目的是能醒目地引导读者,缩短读者找书的时间进而留住读者,既“为人找书”又“为书找人”,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

3.2 仿效学科馆员制,提高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员。而学科馆员制度则指图书馆选派适当人选作为学科馆员,为特定读者提供深层次针对性服务的相关规定。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了学科馆员制。

图书馆对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顺架、查架、倒架等工作效率,馆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帮助读者;基于对馆藏文献按“大公共、小专题”模式重新整合的构想,使得构想框架下个性化的专题服务无所不在。公共图书馆虽不适合完全照搬学科馆员制度,却可以仿效学科馆员制,即馆员在具备相关文献的专业背景下,还应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因为读者到图书馆来不仅仅是为了借阅图书,还想获得图书馆员的帮助。根据馆员的专业与特长,有针对性地确定他们的工作岗位。如,擅长英语的定位在外文文献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计算机”专题区工作等,依此类推,将文献资源的特点与馆员的专业学科背景一一对应来优化工作岗位。只有仿效学科馆员制度,重组人力资源,优化岗位责任,“大公共、小专题”模式的文献资源整合构想才既有先进的RFID技术依托,又有人才保障。

仿效学科馆员制度,能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又具有某些专业知识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为馆藏建设献计献策、做好参考咨询工作、做好读者文献利用能力的培训等;仿效学科馆员制度,能有效推动馆员从传统图书管理员到知识导航员转变。传统图书馆馆员以管理传统的文献信息为主,其作用主要是作为读者与文献之间的二传手将文献提供给读者,许多工作是被动和简单重复的,智能化图书馆的馆员应定位为知识导航员,其角色内涵主要有:知识提供、知识教员、知识组织、知识创建、知识交流与推动。美国图书学家谢拉曾指出:“图书馆员应当以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工具为特色,最有实力的图书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背景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因此图书馆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知识管理的意识,加强对知识的分析、提炼、增值,用知识专业而高效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这样,图书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枢纽和文献中心的功能,才能得到更广阔的拓展。

服务是图书馆的灵魂和核心。以RFID应用为新的契机和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排架方式整合文献资源,能有效提高文献利用率;仿效学科馆员制,为特色专题文献配备专业馆员服务特定读者,能大幅度提高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1]程真.论国家图书馆分层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2-6.

[2]吴晞,甘琳.从RFID到智能图书馆[J].深图通讯,2006(3):3-6.

[3]原付林.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5):78-79.

[4]王玉波.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从图书馆管理员到知识导航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1):148-150.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馆员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