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①

2012-07-26青海大学体育部红英

中国商论 2012年19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旅游业

青海 大学体育部 韩 红英

青海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高原文化和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是发展特色体育旅游的先天优势。那么,青海如何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呢?文章采用SWOT法对青海省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科学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青海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青海地域辽阔、山川壮丽,是名山大川的故乡,日益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重要旅游地区之一。在平均海拔5000m以上的江河源区,皑皑的雪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变幻莫测的气候现象、厚重无比的藏传佛教文化,带给人们独特的心灵感受。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知名国内外。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野生动物的王国,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棕熊、白唇鹿等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使可可西里变得更加神奇。走进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的祁连山,就好像进入仙境一般,森林、雪山、丹霞、草原、河流、峡谷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幅无与伦比的天然画卷。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在国内享有“夏都”的美誉,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这些丰富的具有高原特色的资源禀赋是发展青海特色体育旅游的绝对优势。

1.2 厚重的人文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元,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见证了青海昔日的辉煌。以昆仑山为载体的昆仑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共同形成了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多彩画卷。康巴艺术节、“玛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热贡艺术节、王洛宾艺术节和油菜花艺术节,共同形成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大平台。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三大赛事,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宣传名片。这些构成了青海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对广大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3 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和土族是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很多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有些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青海省或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如摔跤、赛牦牛、举沙袋、民族式射箭、拔河、押加、轮子秋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极具观赏性,是青海省发展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体育旅游比较优势的独一无二的条件。

2 青海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2.1 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与发达地区比较,青海省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观念滞后,缺乏竞争意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由于整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因此在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经验或感觉去判断和评价,没有养成用战略眼光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可能将特色体育旅游业置于市场经济竞争去发展,更缺乏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长期预期投资不足,对体育多功能性特征认识不够。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出现困境时,缺乏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意识。

2.2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良好的外部硬环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与特色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现有基础设施明显供给不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3 优秀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核心要素支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资产专有性。也就是说,培养旅游人才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并且这种人力资源一旦从企业或组织中脱离,将给企业或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青海省旅游专业人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特色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由于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致使运作水平不高,进而严重影响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 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3.1 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特色体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8年10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发展特色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若干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使青海从边缘省份进入全国发展的主战场。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见》的出台,对于促进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具备了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条件。

3.2 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为实现特色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

2010年12月青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坚持发展支撑、坚持特色引领、坚持集聚带动、坚持协调推进”的具体方法。在此科学发展模式背景下,特色体育旅游业就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克服原来因相关产业发展不足而导致的“木桶效应”。

3.3 核心旅游产品增强青海特色体育旅游吸引力

“十二五”期间青海将大力加强“一圈三线”旅游产业发展,即以西宁为中心的2小时旅游圈产业发展,以南线三江源头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以中线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以北线门源、祁连风光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一圈三线”旅游产业发展将使青海旅游资源整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并将形成以探险、民族体育和三大赛事(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为核心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以核心旅游产品为基础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将不断得到提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将成为青海省的特色资源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发展,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强。

4 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挑战

4.1 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青海省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省内很多地方曾被人们认为是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一些游客将青海高原,特别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江源地区、可可西里地区视为不宜旅游之地,使许多游客虽心向往之但不能至,影响了游客数量,也影响了核心旅游地区招商引资的成效和旅游基本服务的投入。

4.2 旅游产业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要做强特色体育旅游,就必须拥有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管理队伍,以适应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是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

4.3 构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构建一个符合“激励相容、帕累托最优、信息有效利用”三个标准的机制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市场竞争力弱,在发展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整合旅游资源中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树立特色体育旅游形象?如何构建促进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目标?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1]刘笑舫,武胜奇.体育旅游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 2003,10(4).

[2]青海旅游在线网[EB/OL].http://www.qhtravel.com.2004-9-10.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人物志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大美青海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