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竞争:增长贡献、优势动态和结构趋同:基于WIPO的PCT申请统计分析

2012-07-26俞文华

中国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申请量专业化专利

俞文华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全球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下,全球劳动分工体系对国际技术分工格局愈加依赖。为抢占全球未来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都在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以期取得并不断强化其优势地位。自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程序成为世界创新者在世界主要市场或多个有重要经济影响的国家(地区)谋求国际专利的首要途径,各国PCT申请量动态也就成为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及其发展态势的重要反映。加入WTO后,中国PCT申请量全球排名的迅速跃升,特别是2010年取代韩国成为世界第四。中国PCT申请量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引发了全球对中国对未来世界技术竞争影响的极大关注。

为了清醒地认识中国在当前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并对其未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申请统计,在对不同技术领域进行分组的情况下,首先对中国及其他9国在世界PCT申请量增长中的贡献进行比较;其次,从各国PCT申请量所占世界份额的变化,对其在全球不同技术分组上的重要性及其动态进行考察;再次,对上述10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技术比较优势格局及其演变予以分析;接着,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技术竞争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探讨;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一、文献综述

作为维护市场动态竞争秩序的法律工具,专利是连接R&D产出与竞争性市场活动的重要桥梁[1]。专利文献自Schmookler 1966年首次用于测度产业技术进步分析以来,因可提供行业、机构、技术内容和法律状态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而使研究者能通过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加总或细分来研究各国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或技术发展方向[2]。不过,基于现有各国专利统计资料进行国际比较,均难以回避“本土偏向(本国份额偏大)”。然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申请统计数据却为回避这种偏向提供了途径。自2000年以来PCT申请程序因其能为一件专利申请在支付较为高昂的申请成本后同时指向美国、欧盟和世界其他多个重要市场提供便利,而受到了142个成员国中谋求国际专利保护的创新者所欢迎和采用,是以,OECD在进行国际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中,已将PCT申请作为衡量世界技术前沿有重要技术和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世界及各国专利猛增(patent surge)的文献日益增多。Kortum和Lerner[4]指出美国专利快速增长主要受“创新管理转向更多应用活动”所驱动,而非“法院判决更偏护专利权人”和“特定技术领域快速增长”所致。Kim和Marschke[5]则认为“研发行为改变与计算机、电子和汽车3大专利快速增长行业”俱为美国专利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Hall和 Ziedonis[6]考察美国半导体行业时发现“防卫性或战略性专利行为诱致企业专利猛增”。在尔后的研究中,Hall还发现美国专利申请增长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电子行业”[7]。最近又有多项研究[8-9]将美国专利猛增主要归因于企业的“战略性专利行为”。这些研究指出企业采取“战略性专利行为”是应对愈益严峻的“专利丛林”的需要,而“专利丛林”主要存在于复杂技术领域①企业专利行为研究文献认为区分为独立元件技术(discrete technologies)和复杂技术(complex technologies)是重要的。独立元件技术指的是产品或工艺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可受专利保护的元件构成并常由一家企业持有的技术,而复杂技术是指产品或工艺由许许多多可受专利保护的元件(elements)所构成并由多家企业所持有的技术。技术复杂程度越高(即产品或工艺构成的元件越多),专利权越分散化,企业为避免其产品生产被其他专利权人套牢的风险就越会采取战略性、防御性专利行为,以扩大其专利组合来达到加强谈判地位的需要。因而,从事独立元件技术的企业通常所采取的是专利最优化战略,而进行复杂技术的企业一般追求的是专利最大化战略。,即,专利猛增直接导因于复杂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快速增长。关于中国专利猛增的解释,Hu等人[10]强调2000年新专利法的重要性,以及本土企业应对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所产生的申请激励。可见,专利政策改革、战略性专利行为、复杂(新)技术领域专利增长、研发管理转变以及经济一体化都有可能对当前专利猛增现象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据此,运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优势或创新能力比较,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技术领域进行科学区分。

基于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专业化格局对各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11]。在创新文献中,“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是刻画全球竞争背景下各国间技术专业化格局的便利手段[12]。各国技术专业化格局往往与其经济规模和技术发展阶段有关。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13],经济大国凭借其巨大的市场规模而有能力在众多不同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但经济小国却受制于其市场规模狭小而通常只能专攻少数技术领域,因此,经济大国总体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经济小国。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大国和小国的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导致各国间技术相互依赖性增强。特别是荷兰、瑞典和瑞士等欧洲小型先进经济体,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在技术发展战略上更倾向于选择“利基战略”(Niches Strategy)①利基战略(Niches Strategy)又翻译成“缝隙战略”,技术上的“利基战略”是首先由Archibugi和Pianta1992年在研究西欧小国时发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其整体技术专业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将科技资源和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其技术实力较强并精专的某个或某几个技术领域,以期在全球技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取得卓越地位,而对实力较弱的技术领域技术获取主要依赖外国提供的战略。,进而推动其总体专业化程度上升。因此,有文献认为诸如中国等后工业化国家的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会沿着技术和经济发展阶梯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提高的“U”型过程[14-15]。

不过,最新文献却发现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1978-2001年沿着经济发展阶梯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其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是随着其技术活动的集中度提高而下降的[16]。Miyagi对东亚国家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17]。亦即,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国家在追赶过程中所选择的是集中资源对重点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的“利基战略”[18];而在此过程中其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不升反而降,一方面是在追赶之初,其各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均较低且无大差别之故;另一方面是在少数技术领域追赶成功之后,其为避免被少数技术领域锁定而带来的经济波动,其就需要扩大技术基础并逐步转向技术多样化发展之路[19]。

从新兴技术发展对国际竞争格局影响的研究文献来看[20-21],一国能否在新兴技术领域或新兴产业并取得相对优势,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从当前全球技术竞争来看,世界各国均在努力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期使之既能摆脱被锁定在“劣性专业化格局(adverse specialization)②劣性专业化格局是指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前景欠佳的技术领域;而良性专业化格局是指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具有良好经济增长前景的技术领域。精明专业化主要是指各成员国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构建科学技术竞争优势而确定要关注的正确领域的过程。”的风险,又能在最具增长前景的技术领域占据制高点。欧盟为指导各成员国依据自身优势加快新兴或快速增长技术领域的发展,率先提出“精明专业化(smart specialization)”战略,以期使之发展处于动态的“良性专业化格局(virtuous specialization)”之中[22]。本文也沿着这一研究理路,分析前10大PCT申请国(简称“前10大申请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技术专业化格局及其演变,并探讨其相互间技术竞争关系的发展,进而从上述分析中归纳出中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应采取的进路。

二、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数据来源

自2003年以来WIPO在其官方网站③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网址www.wipo.int/ipstats/en/statistics/pct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按PCT申请公告日(publication date)向世界发布各国进入国际阶段的PCT申请量,而且还按其《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与技术领域对照表》(见表1)公布主要PCT申请来源国35个技术领域PCT申请量。不过,出于反映各国技术创新活动全貌,WIPO考虑到一申请文件当涉及多个IPC分类时可能存在多个技术领域的应用,而在统计上述数据时分别按各IPC号将该件专利申请分别计入相应技术领域。

表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领域分类

由于复杂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对专利权人市场竞争优势或地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而,可认为一国在复杂技术领域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与其在复杂技术领域的技术地位直接相关。正是复杂技术领域专利数量的这种特殊重要性,本文按 von Graevenitz等人的做法,将表1中的20个领域分入“复杂技术组”[23]。此外,随着科学与技术联系的加强,以及科学突破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加,本文也参照Van Looly等人的研究,将表1中的17个领域归入“科学基础型技术组”[24]。为尽可能减小PCT申请量年度波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将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作为比较的两分阶段。

2.分析方法

(1)技术领域分组

通常,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的技术领域,往往是研发活动活跃、技术创新快速、新技术和新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国家争夺技术领先地位激烈的领域。为区分各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及其蕴涵的经济增长前景,欧盟《国家专业化和创新绩效》报告[25]根据各技术领域专利增长是否高于所有领域世界平均增长,以及各领域世界专利份额是否高于所有技术领域平均世界专利份额①创新研究文献中通常将高于所有领域世界平均增长的技术领域,称为专利快速增长领域,用以代表高技术机会领域,反之则为专利缓慢增长领域,用以代表低技术机会领域[26];而将“世界专利份额高于所有技术领域平均世界专利份额的领域”,称为“具有重要技术或经济地位的技术领域”。,将其所研究的技术领域归入以下四组②之所以将上述35个领域为四个技术组,是为揭示其不同技术领域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不同影响。通常,领先技术大多对应于生命周期为增长阶段中后期的产品,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产品价值链上下游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可带来较好的增长前景;新兴技术大多对应于生命周期为增长阶段前期的产品,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产品价值链的形成和新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因而,有可能带来良好的快速增长前景;而成熟技术主要对应于成熟阶段的产品,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产品增值作用有限;衰退技术更是难以提升产品增值,是以只能导致企业或国家经济缓慢增长。:(1)领先技术(leading techologies)组(由增长高于世界所有领域平均水平,且其世界专利份额高于所有领域平均份额的领域组成);(2)新兴技术(emergent technologies)组(由增长高于世界所有领域平均水平,但其世界专利份额低于所有领域平均份额的领域组成);(3)成熟技术(mature technologies)组(由增长低于世界所有领域平均水平,且其世界专利份额高于所有领域平均份额的领域组成)和(4)衰退技术(declining technologies)组(由增长低于世界所有领域平均水平,且其世界专利份额低于所有领域平均份额的领域组成)。参照以上标准,根据下文表5中各技术领域的PCT申请增长率及世界PCT申请份额,本文将表1中的35个技术领域也分为四大组(见表2)。

表2 基于PCT申请增速和世界份额标准的技术领域分组

(2)各国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的测算方法

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各国在世界专利增长中的角色。本文通过测算“各国对全球PCT申请增长的贡献,来分析其对全球PCT申请增长的驱动作用,并勾勒出它们在全球创新地理格局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各国对全球PCT申请增长的贡献越大,则其对全球PCT申请增长的驱动力就越大,进而,其在全球创新地理格局演变中就愈发挥着带动作用。借鉴 Hall的方法[27],可将世界 PCT申请年总增长率分解为:

其中,gt和git各为t年世界PCT申请增长率和t年 i国 PCT申请增长率;sit-1为 t-1年 i国PCT申请的世界份额。因而,各国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即为其初期PCT申请所占世界份额与其PCT申请增长率的乘积;而世界总增长率则是在考虑了不同国家增长及其原有地位的基础上汇总而得的。

(3)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专业化质量和总体专业化(多样化)程度测度

“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相对优势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分布相对于全球情形的状况①简称相对优势指数是为表达其是相对或参照全球平均水平(分布)之意。,它为各国技术专业化(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提供了一种测度。其定义为:

其中,Pij是指i国j领域PCT申请量,∑iPij是j领域所有国家PCT申请量,∑jPij是指i国所有领域PCT申请量,∑ijPij是指世界PCT申请总量。可见,相对比较优势指数是i国j领域的世界PCT申请份额,与全球j领域的世界PCT申请份额的比率。

各国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势强弱状况可按相对优势指数的大小分为以下5等[28]:2.5以上为技术比较优势极强领域;1.25与2.5间,是技术优势较强领域;1和1.25间(含1),为有一定技术比较优势领域;0.8和1间,是技术比较劣势较弱领域;0.8以下为技术比较劣势较强领域。不同国家技术专业化质量[29](quality of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②国家间技术专业化质量比较分析是由Huang和Miozzo引入的[29]。可由其在上述四大技术组上的相对优势指数分布来反映:若其在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增长前景的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均具有相对优势,则该国专业化质量高;在其中一个技术组具有相对优势,则其专业化质量较高;在该两个技术组均无相对优势,则其专业化质量低或意味着其经济因依赖成熟或衰退技术驱动而缺乏增长前景。

各国总体专业化程度,可用其不同领域相对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即:CVi=σTSij/μTSij

其中,σTSij和μTSij分别指i国各领域相对优势指数的标准差和算术平均数。当CVi很高,则i国的技术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重点领域,并通常对应的是某几个领域的相对优势指数非常高而其他大多数领域非常低的情形。当这种严重专业化于少数技术领域的状况出现时,则意味着i国采取的是“利基战略”;当CVi小,则i国的相对优势分布于众(较)多领域,且其不同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偏离平均值不大。由于一个国家技术专业化程度高,则意味着其技术多样化程度小,因此,相对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反过来可以说明其技术多样化状况。

(4)技术结构相似性指数

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必然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为勾勒出全球层面各国间技术竞争程度及其演变,本文采用Finger和 Kreinin[30]提出的出口相似性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作为测算各国间技术结构相似度的方法。即:

其中,sij指j国i技术领域PCT申请份额,sik代表k国i技术领域PCT申请份额。该指数值在0至1间:从0趋近1,两国间技术结构日趋相似,即总体上两国间技术的竞争性程度不断增强。此外,本文也用该指数来判断各国不同时期间其技术结构调整的情况。

三、增长贡献:各国在世界PCT申请增长中的角色

当前世界上的重要创新者均广泛采用PCT申请程序来谋取全球市场导向的国际专利。因而,世界各国PCT申请量增长态势,既反映了不同国家为从全球市场上获取创新收益而致力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布局的取向,也可展现出各国为夺取世界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而努力加强其技术优势的动态。根据WIPO统计,2000至2010年世界PCT申请从93243件上升到164170件,年均增速为5.8%;前10大申请国按增速依次为:中国(31.8%)、韩国(19.9%)、日本(12.9%)、瑞 士 (6.4%)、法 国 (5.75%)、德 国(3.4%)、荷兰(3.3%)、美国(1.7%)、瑞典(0.7%)和英国(0.2%)。因而,中日韩和瑞士四国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文从2000-02和2007-09年两个时期,来分析上述10国PCT申请量增长及其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

1.在对世界PCT申请量总增长的推动上,日本贡献的最大,其次是美国,韩中德三国接近,而其他五国的贡献甚小

从表3来看,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美、韩、中、德5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①各国PCT申请量按技术领域加总因单一申请文件涉及多个IPC号时被同时分到多个领域而与按申请文件统计的各国申请量不同,本文中当不涉及技术领域时按申请文件统计分析(下同)。分别为16.3%、9.3%、5.4%、5.0%和4.0%(5国合计为40.0%),分别解释了世界PCT申请增长率(53.5%)中的 30.4%、17.3%、10.1%、9.3%和7.5%。可见,日本是世界PCT申请量增长最重要的推动者,美国的贡献位居第二,其后为韩中德三国。因此,在引领世界PCT申请量增长中,日本走在所有国家的前列,并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上述5国总体上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占到了世界增长率的75.0%。这意味着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四分之三来自该5国的贡献;中国对世界增长的推动作用仅为第四并显著落后于日美。

表3 2000-02和2007-09年各国PCT申请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

2.在六大技术组上,日本也是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首要推动者,美国对领先、新兴、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组的增长的驱动要明显大于中韩德等国家

从表4来看,领先技术组上,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美中德四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8.4%、16.2%、7.6%和7.3%,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83.6%)中的34.0%、19.4%、9.1%和8.0%,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从新兴技术组来看,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美德韩中五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6.6%、15.9%、9.2%、5.1%和3.3%,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86%)中的34.0%、20.3%、11.8%、6.5%和4.2%,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

表4 各国各大技术组的PCT申请份额及其增长贡献

成熟技术组上,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韩美中和瑞士五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0%、3.8%、3.5%、2.4%和2.2%,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41.7%)中的 38.0%、9.1%、8.4%、5.8% 和5.3%,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从衰退技术组来看,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德中韩四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8.1%、3.9%、2.2%和2.1%,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38.7%)中的46.8%、10.1%、5.7%和5.4%,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

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上,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美中韩四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9.0%、9.7%、4.5%和4.3%,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55.9%)中的34.0%、17.4%、8.1%和7.5%,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从复杂技术组来看,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期间日美中德四国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7.9%、10.9%、6.3%和6.3%,分别解释了该技术组世界PCT申请增长率(74.1%)中的37.7%、14.7%、8.5%和8.5%,而其他国家对世界PCT申请增长的贡献则较小。

因而,日本在六大技术组PCT申请量增长上均扮演着强有力的首推者角色;美国在领先、新兴、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等对未来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技术组上,对世界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中韩德等;中国尽管在领先、衰退、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组上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第三,但仍仅发挥了不足10%的推动作用,与前两大国相比有明显甚至很大差距,特别在新兴技术组上所起推动作用较小。

3.在35个技术领域的世界PCT申请增长中,日本在27个领域扮演着第一大驱动者的作用,而美国和中国仅分别在5个和1个领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从35个技术领域来看(见表5),日本除了数字通信、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药品、家具娱乐、消费品和土木工程8个领域外,在其他27个技术领域上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其他国家,并且其增长贡献解释了这些领域接近一半甚至大部分的世界PCT申请量增长。是以日本在这些领域的世界PCT申请量增长中发挥首要的驱动作用。此外,日本还在计算机、数字通信、医疗技术、家具娱乐、消费品和土木工程上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二。

美国在计算机、医疗技术、精细化学、家具娱乐和土木工程5个领域对世界PCT增长的贡献大于或明显大于其他国家①精细化学上日本和美国对世界PCT增长的贡献相同。。此外,美国还在半导体、基础化学、纳米技术、环境技术、搬运、热处理及设备和消费品7个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仅次于日本。德国在消费品上对世界PCT增长的贡献略大日本,而在交通、热处理及设备、机械零件、发动机和机床5个领域对PCT申请量增长起着第二大推动者的角色。

韩国在电信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仅次于日本,且其在半导体、纳米技术、热处理及设备和消费品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推动作用亦较突出。法国在交通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也不俗。中国在数字通信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日韩美等国家,同时在电信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推动作用仅次于日韩,而在其他32个领域上的作用均不明显或突出。而其他国家在35个技术领域对世界PCT申请量增长的贡献均不大。

表5 2000-02和2007-09年不同领域各国PCT申请相对增长率及其对世界增长的贡献

续表

四、绝对优势:各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重要性及其变化

创新研究文献通常用“各国(某领域)专利的世界份额”来衡量该国(此领域)的“绝对优势”。因而,比较各国(某领域)专利世界份额变化,也可揭示其(该领域)创新绝对优势消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0-2010年世界PCT申请总量为1478822件,其中,美国的份额最大,为33.9%,其他国家依次为:日本16.5%,德国11.8%,法国4.4%,英国3.9%、韩国3.8%、荷兰3.1%、中国3.0%、瑞典2.4%、瑞士2.3%。因而,从总体上看,美、日、德三国创新绝对优势突出,而其他7国与之差距甚为显著。现从总体、技术组和领域三方面来看上述国家创新绝对优势的变化。

1.总体上看,美国创新的绝对优势明显下降,德国小幅减弱,日本提升显著,中韩和瑞士三国出现上升,而其他各国呈下滑趋势

从图1来看,2000-2010年美国PCT申请占世界总量比重从40.8%持续下降至27.4%,减少了13.4%,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德国从13.5%减少到10.7%,下降了2.8%,降幅低于美国;日本从10.3%提高到19.607%,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中国创新绝对优势提升幅度大于韩国,即从0.8%升到7.5%,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但略低于日本;韩国从1.7%升到5.9%;瑞士则从2.1%略增至2.6%;而法英荷和瑞典四国都出现下降,其中英国和瑞典的份额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图1 2000-2010年10大领先国PCT申请量所占世界份额动态

2.六大技术组中,日本地位大幅提升,中韩两国重要性增加,法国和瑞士在部分技术组中的份额略增,美国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通常,一个国家在领先和新兴技术组上的表现,关系其未来若干年以及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而其在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组上的优势则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其复杂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中的战略地位及赢利。

从世界PCT申请量总量的分布来看(见表4),2000-2009年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的2010年35个技术领域PCT申请量的统计口径不同于先前的口径,故本文将涉及技术领域及其分类的分析局限于2000-2009。领先技术组为31%,新兴技术组是19.9%,成熟技术组为32.3%,衰退技术组是17.0%,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组分别为56.9%和57.9%;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看,领先技术组从28.9%增大到32.8%,增大了2.9%,新兴技术组从18.1%升到20.9%,增加了2.8%,成熟技术组从34.7%下降到30.5%,减少了4.2%,衰退技术组从18.3%下降到15.7%,下调了2.6%,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从58.3%下降到56.3%,减少了2.0%,复杂技术组55.8%增大到60.2%,上升了4.4%。可见,领先、新兴和复杂3大技术组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重要性提升。

从领先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37.6%,日本其次,占17.5%,德国第三,为11.3%,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0.2%升到21.0%,增大10.8%,中国从0.4%提高到4.4%,增加4%,韩国从1.5%升到3.3%,增大1.8%,法国从4.0%略增至4.4%;而其他6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了11.6%。可见,日本在领先技术组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中韩法三国重要性有所或略有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从新兴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27.6%,日本其次,占16.0%,德国第三,为12.2%,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1.2%升到 20.3%,增大 9.1%,韩国从 2.0%升到3.8%,增大1.8%,中国从0.8%提高到2.2%,上升1.4%;而其他7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9.5%。可见,日本在新兴技术组中的地位也大幅提升,中国和韩国重要性也有所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从成熟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33.2%,日本其次,占15.1%,德国第三,为10.1%,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1.5%升到19.4%,增大7.9%,中国从1.5%提高到3.8%,上升2.3%,韩国从1.9%升到3.0%,增大1.1%,瑞士从2.2%升到3.1%,增大0.9%,法国从4.3%略增至4.5%,而其他5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9.9%。可见,日本在成熟技术组中的地位有较大提升,中韩法和瑞士四国重要性有所或略有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从衰退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31.0%,日本其次,占17.0%,德国第三,为12.1%,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2.5%升到22.1%,增大9.6%,中国从0.3%提高到 1.8%,上升 1.5%,韩国从 1.7%升到2.7%,增大1%,瑞士从2.2%略增至2.4%,而其他6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10.6%。可见,日本在衰退技术组中的地位也有较大提升,中韩和瑞士三国重要性有所或略有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从科学基础型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40.4%,日本其次,占15.9%,德国第三,为9.2%,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当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0.3%升到18.7%,增大8.5%,中国从1.3%提高到3.7%,上升2.4%,韩国从1.5%升到3.7%,增大1.2%,瑞士和法国分别从2.1%和3.7%略增至2.5%和3.9%,而其他5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10.5%。可见,日本在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中的地位有较大提升,中韩法和瑞士四国重要性有所或略有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从复杂技术组来看,2000-2009年美国的份额最大,为33.6%,日本其次,占18.8%,德国第三,为12.2%,其他7国的份额均不超过5%。当从2000-02和2007-09年比较来看,日本从10.7%升到22.5%,增大11.8%,中国从0.5%提高到3.9%,上升3.4%,韩国从1.8%升到4.0%,增大2.2%,法国从4.1%略增至4.4%,而其他6国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10.9%。可见,日本在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中韩法三国重要性有所或略有提高,美国的绝对优势明显削弱,其他国家重要性下降。

3.35个领域上,中日韩三国大多数甚至全部领域绝对优势有明显增强,瑞士和法荷三国优势增大的领域有10个以上,美国的优势在所有领域上均下降

各国某领域PCT申请的相对增长率为其该领域PCT申请增长率减去该领域世界PCT申请增长率。当各国该领域PCT申请相对增长率为正,即是其在该领域上的PCT申请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这意味着其在该领域上的PCT申请份额增大、进而创新绝对优势增强。

从表5来看,除了医药、生物技术外,中国在其他33个领域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均为正,其中除纳米技术外,其他32个领域上的相对增长率都明显甚至大大高于其他9个国家,表明中国在这32个技术领域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绝对优势在明显提高。韩国除了控制领域外,其他34个领域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均为正,其中除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上的相对增长率分别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外,还有20个领域上的相对增长率在上述10个国家中位居第二。日本在35个领域上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均为正,其中分别有13个和14领域上的相对增长率在上述10国中位居第二和第三。

瑞士有16个领域上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为正,其中在药品上其相对增长率在上述10国中排名第一,且在环境技术和生物材料上其相对增长率也表现不俗。法国有15个领域上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为正,其中在数字通信、纳米技术、发动机和交通上其相对增长率有良好表现。荷兰有12个领域上的PCT申请相对增长率为正,其中在纳米技术上其相对增长率在上述10国中第一,且在生物材料和医疗技术上其相对增长率也表现不俗。德国、瑞典和英国分别有7个、4个和1个领域PCT申请相对增长率为正。而美国该相对增长率在35个领域上均为负。

五、比较优势:各国技术相对优势分布及专业化格局演变

各国创新的绝对优势大小直接取决于其创新活动的规模;而相对优势指数(“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可不受各国创新活动规模的影响,能对不同国家各技术领域的相对优势强弱进行比较。此外,在全球劳动分工体系对全球技术分工格局依赖性加大的背景下,相对优势指数所反映的各国不同领域的相对优势强弱,还可揭示不同国家参与全球技术竞争中所选取的重点领域及其技术累积的主要方向。现先计算2000-2009年10大申请国35个领域的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2000-02年和2007-09年各国不同技术领域相对优势,来揭示各国技术累积方向的变化。而判断某技术领域两时期间相对优势是否处于稳定或增强(下降)(这意味着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累积相对明显强化(减弱)),则根据显性比优势指数变动幅度是否为10%以内还是增大(下降)幅度10%以上[30]。

1.六大技术组中,中日荷美和瑞典5国于领先技术组而韩德英3国于新兴技术组上有相对优势,并且大致呈增强或稳定态势,表明其专业化质量较高

先看表6中2000-2009年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的国家。领先技术组上,中国、瑞典、荷兰、美国和日本五国具有相对优势;新兴技术组上,韩国、德国和英国三国具有相对优势;成熟技术组上,瑞士和中国二国具有相对优势;衰退技术组上,除中国外,其他九国均有相对优势;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上,除了日德法三国外,其他7国均有相对优势;复杂技术组上,除了英美和瑞士三国外,其他7国都有相对优势。此外,中国、韩国、英国、荷兰、瑞典、瑞士和美国在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上也有相对优势;而在复杂技术组上除了美国和瑞士外,其他8国均有相对优势。可见,中国、瑞典、荷兰、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英国八国专业化质量较高。

再从表6中2000-02和2007-09年相对优势指数变化来看,领先技术组上,上述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中,中国优势显著增强,日本有所增强,瑞典、荷兰和美国保持稳定;新兴技术组上,上述3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中,韩国优势有所下降,德国和英国保持稳定;成熟技术组上,上述2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中,瑞士优势有所增强,中国优势显著下降;衰退技术组上,中国优势显著增强,韩国和瑞典下降,而其他国家保持稳定。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上,上述7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优势大致稳定;复杂技术组上,上述8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中除中国优势增强外,其他7国则优势大致稳定。可见,中国在领先、科学基础型和复杂技术三大技术组上均有比较优势,并处于增强或稳定。

2.中国优势领域数明显少于其他国家,但其与韩法德英和瑞典优势领域多在领先和新兴技术组,而日美荷和瑞士优势领域则多在成熟和衰退技术组

中国有9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见表7)。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的分别有2个(占2/7)①括号内的分数为各国在该技术组的优势领域数占该技术组所有领域数的比值,下同。和4个(占1/3),其中,数字通信优势指数高达4.57,优势极强,热处理及设备和家具娱乐该指数达到1.65,优势属较强;来自成熟技术组也有3个(占3/17),其中电信优势指数为2.1,优势较强。此外,35个领域中优势指数最低的是纳米技术,仅0.19。从优势变化来看(见表7),上述9个领域中,数字通信和电信优势大大增强,电气机械设备和娱乐家具优势增强,药品和生物技术丧失优势,纳米技术劣势增大。中国在数字通信上的发展经验,也似乎印证了Preze等人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成功技术追赶的机会之窗是应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专利快速增长时期)进入的观点[31]。

日本有16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的分别有2个(占2/7)和6个(占1/2),其中,电气机械设备、光学和半导体3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57、2.03和2.10,优势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领域组分别有3个(占3/17)和5个(占5/9),声像技术、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和材料冶金3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2.03、1.54和1.52,优势较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土木工程,为0.37。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6个领域中,纳米技术和光学2个优势明显增强,热处理及设备、电信和基础通信方法3个优势增强,表面技术与纺织造纸机械2个优势下降,其他9个领域优势稳定;测量和交通2个进入优势领域。可见,优势领域中大多数优势增强或稳定。

韩国有15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4个(占4/7)和8个(占2/3),其中,数字通信、家具娱乐、热处理及设备和消费品4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73、1.73、1.79和2.49,优势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领域组分别有2个(占2/17)和1个(占1/7),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声像技术、管理信息技术和电信,其优势指数为1.70、1.74和2.52,优势分别为较强和极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生物材料分析方法,为0.4。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5个领域中,除了食品化学、环境技术和家具娱乐优势下降,其他12个领域处于优势稳定或增强,其中纳米技术优势大大增强,电信优势显著增强。可见,韩国在领先和新兴技术组上的优势领域多于其他国家。

德国有20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3个(占3/7)和8个(占7/12),其中,交通、机械零件和发动机优势指数分别达到2.11、2.19和2.30,优势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分别有3个(占2/17)和6个(占1/2),其中,机床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68,优势较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管理信息技术,为0.29。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20个领域中,除了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和发动机2个优势下降外,其他18个领域优势处于增强或稳定。可见,德国在领先和新兴技术组上的优势领域数量仅比韩国少1个。

续表

法国有16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3个(占3/7)和8个(占2/3),其中,交通优势指数达到1.94,优势较强;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分别有4个(占4/17)和3个(占3/7)。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管理信息技术,为0.48。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6个领域中,除了控制、搬运、机械零件和消费品4个优势下降,其他12个领域优势处于增强或稳定。可见,法德两国在领先和新兴技术组上的优势领域数量相同。

英国有15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2个(占3/7)和6个(占1/3),其中,家具娱乐和土木工程2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60和1.65,优势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有5个(占5/17)和2个(占2/7),其中生物材料分析优势指数达到1.53,优势较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半导体,为0.43。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5个领域中,除了基础材料化学优势下降外,而其他14个领域处于增强或稳定。

荷兰有12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4个(占4/7)和2个(占1/6)。其中,计算机和食品化学2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54和2.31,优势较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有4个(占4/17)和2个(占2/7),其中,声像技术和基础通信方法优势指数达到2.83和2.72,优势极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发动机,为0.31。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2个领域中,测量和食品化学优势显著增强,光学、化学工程和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优势增强或稳定,其他一半领域优势下降。

瑞典有13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3个(占3/7)和4个(占1/3),其中,交通和数字通信2个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68和3.13,优势分别为较强和极强;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有2个(占2/17)和4个(占4/7),其中,电信优势指数达到2.27,优势极强。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基础材料化学,为0.24。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3个领域中,除了交通优势增强和电信、数字通信、医疗技术、机械零件和土木工程5个保持稳定外,其他7个领域下降。

瑞士有17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2个(占2/7)和6个(占1/2);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有5个(占5/17)和4个(占4/7)。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数字通信,为0.19。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7个领域中,生物材料方法和药品优势显著增强,生物技术、精细化学、化学工程和消费品优势增强,测量、搬运和纺织造纸机优势保持稳定,而其他8个领域优势下降。

美国有12个领域相对优势指数在1以上。来自领先和新兴技术组分别有3个(占3/7)和2个(占1/6);来自成熟和衰退技术组的有4个(占4/17)和3个(占3/7)。此外,其优势指数最低的是发动机,为0.61。从优势变化来看,上述12个领域中,除了数字通信和纳米技术优势下降外,其他10个领域优势增强或稳定。

3.中国总体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9国,既反映了其在参与全球技术竞争中主要采取的“利基战略”,也显示出其技术多样化程度低

从表8中2000-2009年各国相对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值来看,中国为0.85,比其他国家高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其次是瑞典,为0.60,荷兰紧追其后,为0.59,接着是韩国,为0.53,不过,上述3国仍比中国要低近三分之一;德国和日本分别为0.45、0.42,则为中国的近一半,法英美三国则更低。这表明中国的技术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电信、热处理及设备与家具娱乐等技术领域,又以数字通信和电信2个最为重要。不难看出,中国在参与全球技术竞争中,所选择的是基于少数领域重点突破来建立自身技术优势的“利基战略”。不过,需指出的是,在上述10年间,中国在技术“利基”的选择有较大的调整:从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转向数字通信和电信技术领域。

表8 各国总体专业化程度及其技术专业化格局稳定性

从表8来看,中国总体专业化程度2007-09年比2000-02年虽下降了近25%,但仍比其他国家高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一国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高则意味着其技术多样化程度低;中国总体技术专业化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9个国家的情况,正是其总体技术多样化程度低的体现。考虑到一个国家技术多样化不仅能够防止其技术能力被少数领域锁定进而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还有利于发挥其研发活动所存在的范围经济来提高其创新产出。加之,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后发国家利用“利基战略”参与全球技术竞争在少数领域取得成功后,都需要迈向技术多样化之路。因此,中国在数字通信和电信领域等少数领域的创新已取较快进展的同时,也已经到了其要成为全球创新大国必须迈向技术多样化之路的关键时期。

4.中韩法荷四国的技术专业化格局的稳定性比其他国家低,表明其专业化格局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从表8中2000-02和2007-09年各国自身相对优势指数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来看,尽管各国的技术比较优势领域分布或专业化格局保持着较高程度的稳定性,且其相关系数统计上均为1%水平上显著,但中国、韩国、法国和荷兰与其他国家相比偏低。表明这些国家的技术专业化格局的稳定性程度比其他国家要差。对中国而言,2000-02年药品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对优势地位在2007-09年为数字通信和电信领域所代替,就充分反映了其专业化格局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和韩国等技术追赶型国家在技术发展调整上转向技术多样化之路受“路径依赖”的制约可能相对较低一点。

六、结构趋同:各国间技术竞争关系及其演变

中国对世界创新大国追赶的加快,是否一定会导致其与这些国间的技术竞争关系日趋紧张?下面从前10大申请国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及其变化,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技术竞争性程度及其变化态势。

1.本世纪初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技术结构相似性明显比其他国家间的低,表明中国与它们间的技术竞争性关系较弱,而其他国家间竞争性较强

从表9来看,2000-2002年中国与其他9个国家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基本在0.5上下,表明中国和其他9个国家间的技术竞争性关系并不明显。从其他9个国家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看,2000-2002年它们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基本在0.7以上,特别是美日德等创新大国间该指数更高,这表明,这些国家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竞争关系,特别是美日德等创新大国存在着更为强烈的技术竞争关系。

表9 前10申请国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及其变化

续表

2.经过多年追赶,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技术结构相似性明显提高,导致其与它们间的技术竞争性关系明显增强,但其他国家间的竞争性却有所缓和

与2000-02年相比,2007-09年中国除了与瑞士的相似度系数变化不大外,与其他8个国家间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基本在0.6以上,其中与瑞典和韩国的相似度系数已达0.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和这些国家间的技术竞争性关系明显或显著增强,或者说,这些国家面对中国技术竞争的压力明显甚至显著增大。再来看其他国家间技术结构相似性变化。2007-09年与2000-02年相比,除了英国与荷兰和瑞士、荷兰与瑞士和美国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略有提高外,其他国家间,特别是美日德等创新大国之间的技术结构相似度指数却出现了一定的下调。这意味着,尽管当前这些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关系,多数情况下较中国与它们间的竞争关系仍要强烈一些,但它们间,特别是美日德等创新大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关系却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和,使得在绝大多数领域上创新绝对或相对优势不强的中国,被其过于敏感地视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增大。

八、结论与政策建议

据上述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日美两国不仅是近10年来世界PCT申请总体增长,也是各技术组和多数技术领域世界PCT申请增长的首要推动者。韩国和德国不仅在新兴技术领域组上发挥了比中国明显更强的增长推动作用,还在多个领域对世界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相比之下,中国尽管其PCT申请增长明显领先其他国家,并且在数字通信和电信领域世界PCT申请增长中分别具有突出和重要的贡献,但其在总体和六大技术组上对世界PCT申请增长仅发挥了不足10%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对新兴技术领域世界PCT申请增长贡献更小。因而,中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离真正意义上的有实力的领跑者还有较大距离,其快速增长也主要局限于极个别领域的“突进”,而非较多领域的“齐放”,而其在新兴技术领域组上的较差表现应为其科技政策高度关注。

2.无论从总体上,还是各技术组和大多数领域来看,美日德三国创新绝对优势仍然处于前列。中国创新的绝对优势于总体上超过了韩国,并在领先、成熟、衰退和科学基础型技术组上也比其稍领先,但是,在更加关系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兴技术组和严重依赖专利数量的复杂技术组上仍不及韩国,尤其是前者,是以,中国和韩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要真正分出高下还不能光看PCT申请数量的差异,还必须关注关键技术领域上的表现。不过,日中韩三国创新绝对优势在大多数技术领域上处于快速增强的态势,而美德两国优势在大多数技术领域下降,因而,日中韩三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但中国或韩国要代替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PCT申请国可能都需要时日。

3.从全球市场导向的技术专业化分工来看,除法国和瑞士外,中美日德等8国因其将领先或新兴技术组上关系其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技术领域作为技术创新累积的重点,从而使之技术专业化质量均较高。但中国相对优势领域不仅不足所有领域数的三分之一,并且明显少于其他国家,加之其数字通信和电信优势相对其他优势领域突出,这就使得其在目前全球技术竞争中主要依赖该两个领域来累积其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又以其在数字通信技术发展早期成功抓住了“机会之窗”而在技术追赶取得突出成绩最为夺目。但这种“技术利基战略”也使得纳米技术、半导体、交通、发动机、机械零件和计算机等目前全球市场上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处于严重重视不足的状态(从相对优势指数衡量)。因此,中国要在更为关系长远经济增长的新兴技术及部分重要领先技术领域取得进展,就必须有步骤地转向技术多样化的发展之路。也仅有如此,中国才可能为其未来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提升与经济健康持续和高质量增长注入新动力。

4.中国目前总体专业化程度偏高,也使其未来发展有可能被少数几个领域锁定,从而更易受到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技术竞争的过程中其专业化格局稳定性比日美德等国差。这有可能反映出其在技术发展调整上受“路径依赖”的制约相对较低。不过,中国技术多样化之路有可能使发达国家将其面临的中国技术竞争压力放大,特别是在近年来发达国家间竞争关系有所缓和的情况下。而这就有可能将中国崛起的“威胁论”从经济或政治的层面引向技术层面。

基于上述结论,可引申出如下公共政策含义:

1.应进一步加强科技、知识产权与贸易三大战略的协调,努力扩大我国PCT申请总量,以尽快提高国际专利对我国当前和未来持续出口和全球竞争力的支撑能力。2000-2010年我国占世界PCT申请量的份额仅为3.02%,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份额分别是我国的11.2倍、5.4倍和3.9倍。我国目前的这种地位,无疑难以支撑我国对外出口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而PCT申请程序有利于节约我国企业获取国际专利的成本。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外贸战略、科技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协调,并努力扩大PCT申请,以及早布局一批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专利。

2.在扩大我国PCT申请量上,既要继续做大当前优势领域的PCT申请,也要注意增加新兴技术领域上的PCT申请,以使之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2000-2009年我国优势最强的数字通信领域的世界PCT申请份额仅为8.8%,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35.9%),而其他优势领域我国的份额更低。同时,扩大我国PCT申请,也要使我国的技术结构更好地适应全球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建议我国不仅要在优势领域上进一步扩大其PCT申请量,也要在纳米技术、半导体、交通、发动机、机械零件和计算机6个当前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以及医药和生物技术这2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上加大PCT申请量。特别是纳米技术、半导体、计算机都属于科学基础型技术,有必要通过高效的产学研机制来促进这些领域我国科学研究优势向技术创新优势的转变。此外,国家技术竞争力依赖于企业技术竞争力;加快新兴领域成长性好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也将有利于加快技术追赶和技术专业化格局转变。因此,我国若能在上述若干领域有新的突破,不仅有利于技术发展走上多样化之路,还为未来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打开了新的机会之窗。

3.在优势领域应加大国际研发合作和科技对外开放,来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了解和增进国际信任,以逐步弱化中国崛起“威胁论”。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创新大国间的技术竞争性关系增强,必然会带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近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提出疑问。这一方面与它们对我国的自主创新政策缺乏了解有关,另一方也来自它们越来越感到中国崛起给其带来的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多方面的压力。为此建议,在开放创新重要性增强的今天,我国应在优势领域扩大国际研发合作和对外科技开放,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并使之认识到互利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增进国际信任并逐步弱化中国崛起“威胁论”。

4.应在借鉴日本等国支持企业加大PCT申请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确实做好对我国技术含量高、商业价值大的高质量发明专利的PCT申请支持工作。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实施之初,明确将扩大企业高质量发明专利的PCT申请作为战略目标之一。从以上分析来看,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我国有必要研究并借鉴日本支持企业运用PCT申请扩大其技术创新国际保护的有益经验。鉴于当前我国企业PCT申请除受申请费用昂贵等限制外,还面临着专门人才和服务机构不足的问题。因此,除了应对PCT申请的各环节进行激励性的政府补贴外,有关部门在加强专门人才培养、法律服务提供和信息平台建设等上应充分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以确实做好对PCT申请的支持工作。

[1]Frietsch R,Jung T.Transnational Patents - Structures,Trend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Z].Studien zum deutschen Innovationssystem Nr.7-2009,2009.

[2]Schmookler J.Inven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OECD,2009.OECD Patent Statistics Manual[M].Paris:OECD,2009.

[4]Kortum S,Lerner J.What Is Behind the Recent Surge in Patenting?[J].Research Policy,1999,28(1):1-22.

[5]Kim J,Marschke G.Accounting for the Recent Surge in U.S.Patenting:ChangesinR&D Expenditures, Patent Yields,and the High Tech Sector[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4,13(6):543-558.

[6]Hall B,Ziedonis R.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Determinants of Patenting in the U.S.Semiconductor Industry,1980 -94[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1):101-128.

[7]Hall B.Exploring the Patent Explos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5,30(1-2):35-48.

[8]Blind K,Cremers K,Mueller E.The Influence of Strategic Patenting on Companies'Patent Portfolios[J].Research Policy,2009,38(2):428-436.

[9]Noel M,Schankerman M.Strategic Patenting and Software Innovation[Z].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701,2006.

[10]Hu A,Jefferson G.A Great Wall of Patents:What is behind China's Recent Patent Explosion?[J].Journal of Deve lopment Economics,2009,90(1):57-68.

[11]Frantzen D.Technology,Competitiveness and Specialization in OECD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Economic Stu dies,2008,35(1):44 - 68.

[12]Vertova G.National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Highest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Historically[J].Technovation,2001,21(9):605 -612.

[13]Archibugi A,Pianta M.The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of Advanced Countries[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14]Mahmood I P,Singh J.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Asia[J].Research Policy,2003,32(6):1031 -1054.

[15]Bell M,Pavitt K.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Contrasts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3,2(1):157-210.

[16]Wong P.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Small Countries:The Case of the Late-industrializing Asian NIE[OL].www.druid.dk/uploads/tx_picturedb/ds2005 -1494.pdf,2011 -08 -08.

[17]Miyaga K.Are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Patterns Random or Cumulative in East Asia:An Analysis of Patent Statistics[OL].www.kitakyu - u.ac.jp/economy_new/research/files/miyagi3-1.pdf,2011 -08 -08.

[18]Tran C A.Role and Dynamics of'Late-comers'in the Global Technology Competition[M].Karlsruhe:KIT Scienti fic Publishing,2011.

[19]Cristina Q,Benavides-Velasco A.Innovative Competence,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Research Policy,2008,37(3):492-507

[20]Laursen K.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on the Dynamics of Trade Performance[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9,10(3-4):341-357.

[21]Vertova G.National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Highest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Historically[J].Technovation,2001,21(9):605-612.

[22]EU.Thematic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OL].http://ec.europa.eu/research/innovation-union/pdf/competitiveness-report/2011/chapters/new_perspectives_smarter_policy_design_chapter_2.pdf,2011 -08-08.

[23]von Graevenitz G,Wagner S,Harhoff D.Incidence and Growth of Patent Thickets-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and Complexity[Z].CEPR Discussion Paper No.DP6900,2008.

[24]Van Looly B,Zimerman R,Veugelers R,Verbeek E,Mello J,Debackere K.Do Science-technology Interactions Pay Off When Developing 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2003,57(3):355-367.

[25]Grupp H,Fornahl D,Tran C,Stohr J,Schubert T,Malerba F,Montobbio T,Cusmano L,Bacchiocchi E,Puzone F.National Specialis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OL].http://www.europe-innova.eu/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folderId=386025&name=DLFE -11415.pdf,2011 -08-08.

[26]Marsili O.The Anatomy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es:Technology Change and Industrial Dynamics[M].Chelten-ham,UK and 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2001.

[27]Hall B.Exploring the Patent Explos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5,30(1-2):35-48.

[28]朱正中,龚明鑫.台湾制造业发展策略与升级指标发布研究[R].台湾:台湾经济研究院,1999.

[29]Hsin-Ting Huang,Marcela Miozzo.Patterns of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in Latin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Countries:an Analysis of Patents and Trade flow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4,13(7):615-653.

[30]Finger J,Kreinin E.A Measure of'export Similarity'and Its Possible Us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79,89(356):905-912.

[31]Perez C,Soete L.Catching-up in Technology:Entry Barriers and Windows of Opportunity[A].Dosi G,Freeman C,Nelson R,et al.(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C].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8.458 -479.

猜你喜欢

申请量专业化专利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专利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5万年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专利文摘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38.2万件,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占大头
2016年英国外观设计申请量增加55%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