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
2012-07-25福建省环境保护厅黄国宝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黄国宝
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黄国宝
环保科普进社区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析了环保科普进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科学普及 环境保护 社区建设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1世纪的环保,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媒体的宣传,它将是全国大众的环保。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虽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环保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尽快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推动和引导全民环保,就要积极开展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社区以其人居集聚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
“科普”即科学普及,指的是利用各种传播载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法》第七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学普及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就城市社区而言,它既不同于具有行政功能的街道办事处,也不同于为了区内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发而建立的工业开发区,而是具有科普教育、经济管理、社会组织和管理、社区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团体。
社区是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环保科普进社区不仅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环保科普进社区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方方面面的工作
我国环保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当时,周恩来总理亲手制定了“三十二字”环保工作方针,其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鲜明地指出环保工作必须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人民群众对环境认知和维护程度,环境事务中的公众参与,已经逐渐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可以充分利用公众的技能和资源,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39年的环保工作实践表明,群众路线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环保工作的生力军。环保科普进社区,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认真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公众广泛参与,使公民能够认识和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让群众树立起环境保护与我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理念,把环保意识、绿色理念灌输到公民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共建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1.2 有助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科学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一定量的基本科学观点方面的术语和概念,能够阅读报纸和杂志,理解其中的科学观点;二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三是能够理解含有科技内容的公共政策,即对科学和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
具备了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树立追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判断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能引导公众自觉追求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正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为政府治理和管理环境建言献策,更在于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环境科学普及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社区这一基层组织,开展环境科普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环境科学普及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1.3 有助于社区科学氛围的营造
环保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社区内形成人人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公民环保公约》、《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公示制度,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环保科普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习科学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成为社区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环保科普工作才能实现从被迫到自觉的转变,在良好的社区科学氛围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自觉践行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使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具有持续性。
1.4 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青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小卫士
社区中的青少年热情、主动、有朝气,充满青春活力。通过环境科学在社区普及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有利于从小增强环境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在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环保部门、教育部门可与社区共同组织青少年环保夏令营,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环境警示教育”、“环保征文”、“绿色社区生态环境调查”等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使青少年在学知识、受教育、长身体的同时,树立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的精神。通过环境科学普及教育,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防止装修污染,不使用塑料袋,垃圾要分类,废旧电池莫乱丢,拒绝“一次性用品”等。“小手拉大手”,用孩子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周围的公众,并将环保意识通过他们带到每个家庭,为整个社会培养“环保种子”,使下一代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护整个地球。
2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缺乏系统研究
社区环保科普有其自身的特性,对社区科普的对象、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需要借助一些成熟学科如社会学、统计学、人口资源学、社会管理学等的探究方法,加大社区科普研究的力度,形成社区科普的有关理论体系,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2 投入不足,制约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社区内举办环保科普讲座、图片展、出专刊、墙报、文艺演出、发放图书和宣传单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由政府承担,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投入机制。由于资金不足,社区内图书馆、科技馆、阅览室等公共设施相对短缺,满足不了社区公众直接参与环保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
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短期内效益很难显现,但从长远来看,它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要形成一套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做大做强。
2.3 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环境保护工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涉及面广。而环境科学又是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情报学、管理学、人口学等无所不包,环保科普理应丰富多彩,但不尽然。当前社区环保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社区的科普作品少。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改变社区的科普现状,不但需要我国环保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更需要我们的社区科普工作者发挥主动性,积极作为,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常抓常新,不断丰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我国环保科普事业蓬勃开展。
3 环保科普进社区的若干建议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环保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社区的环保科普工作同样面临着转型,这就要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跟上形势,精心策划,大胆创新,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注入活力。积极探寻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在制定环保科普进社区规划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3.2 坚持“三个有”原则
环保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社区居民。因此,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我国社区科普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区居民需要科普,选择科普,是基于他们要增长环保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而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必须坚持“三个有”原则,即“有用、有趣、有理”,对日常生活有帮助,通过普及教育得到实惠;科普内容和形式让他们感兴趣。同时要把握正确性、先进性、思想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社区环保科普不但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举办“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讲座,演讲者可从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角度出发,向群众宣传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不但要让社区居民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主动参与方方面面的环保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选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环境意识,是一种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任何节能、防治污染,对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身体力行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3.3 建立“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应依托基层,环保、教育、科技等多部门联手,建立“政府引导、公民需求、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普设施、科普阵地的交叉利用和多途利用。通过环保科普活动,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走进文明,远离愚昧”的观念。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从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社区环保科普宣传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环保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努力实现环保科普宣传工作的市民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研究对象,尤其正处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做好社区环保宣传工作更为重要。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考核指标,抓好抓实。切实做到:组织上有保证,资金上有支持,政策上有保障,以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有力抓手。环保科普进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又为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拓展了政策空间和作为空间。我们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习惯。因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坚持,一点点改变,就会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社区以其人居集中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基层和谐统一的切入点和具体实践点,社区作为载体之一将发挥辐射作用。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最终转化为社会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广泛推动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构人与环境良性互动新模式,就要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化环境教育机制,制定和完善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
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形成社区办、文明办、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积极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务的积极参与,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常态化,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事业和大众文化事业,成为弘扬环境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环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1] 游东亮.开展生态道德教育[J].海峡环境,2008,5(6):38-39
[2] 卢风.加强环境教育,培育生态良知[J].环境教育,2009,(3):29-31
[3] 陈向阳.公众参与机制与绿色社区创建[J].海峡环境,2008,5(6):28-32
[4] 陈朴心.公众参与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J].海峡环境,2009,6(6):7-10
[5] 李哲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宣传工作[J].海峡环境,2010,7(1):35-36
[6] 陈惠萍.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J].海峡环境,2010,7(2):5-8
黄国宝,编审,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海峡环境》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