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2012-07-25查明华
查明华
(文山学院 科技处,云南 文山 663000)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199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2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1](P19)会后,心理咨询工作在全国高校开展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切入逐步推开。1994年,王益民在《心理科学》第3期发表题为《当心“好孩子”》的文章[2],从一个大学生的心理案例谈起,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心理关怀的重要性,提示教育者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重视心理卫生教育。这在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中产生了共鸣。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等研究受到关注。高校并轨改革和1998年扩招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进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范围。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数量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寻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时间限定在1980年至2011年,分别以篇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辅导”、“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等,采取全部数据、全部期刊、模糊匹配查寻,并查阅相关链接,共查寻到521篇期刊论文、17篇会议论文、46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中仅1篇为博士学位论文[3],其它均为硕士学位论文。同样方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篇名搜索到3253篇期刊文章。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章数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章数量的16%,相关文章较早见于1996年。
从高层次科研项目看,在国家级和国家部委项目中,查到教育部立项的4项相关课题研究。2001年有3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关怀的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池州师专,负责人:余敦旺)、“贫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系统方案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云南师范大学,负责人:李辉)、“高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素质现状及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教育部青年专项,负责人:张慧研)。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党建、思政及稳定工作)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交通大学主持,负责人:宁维卫),有西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联合参加,该课题设置了子课题“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实践研究”。[4]
较早涉及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是1996年孙义在《当代青年研究》第6期发表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该文结合贫困大学生存在的自卑、焦虑、抑郁、封闭等心理问题,建议物质帮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从心理健康角度提出对贫困生的精神关心与心理引导。[5]之后的1998年,张克荣、蒋建刚在《社会心理学》第2期发文《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分析——人生挫折的干预与对策》,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采取心理治疗和教育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1999年,陈龙国在《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文《高校特困生心理透视及教育对策》、刘萍在《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发文《试论特困大学生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矫治》、刘士山和杨泰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发文《略论当前高校生活困难学生若干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对策》,均注意从心理健康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万碧波在《镇江高专学报》第1期发文《特困生心理素质教育探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知识谈及从人格培养、心理宣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教育。这些研究结合贫困生心理问题来谈教育对策或措施,但都未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题。
最早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题的文章见于1999年《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中收录的,由杨大刚和张亚志提交的论文《关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文章基于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沮丧、文饰、狭隘等的认识,分析了认知是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侧重从认识上教育贫困生理解贫困、合理认知、正确看待物质利益、鼓励勇敢对待挫折和困难,支持他们大胆参与社会活动等。[6](P215-221)虽然篇幅较短内容简略,但该文使用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文章的核心概念。
表1 1980-2011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表论文数一览
从表1看,无论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9年前后受到关注,2004年开始增幅较大。这与高校并轨制度和扩招启动以及进入21世纪最初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某些消极表现和典型事例相关。
2004年,鉴于大学生思想与心理表现出来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其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出台。配套文件包括: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相继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党中央重视并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者更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以便为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同时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不够系统化和常规化,因此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数量还有限。
(二)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方面,有不同的设定和选择。主要有以下侧重:
遵循教育学逻辑的内容设定。首先描述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应采取的教育对策。这是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而为大多数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模式。521篇期刊论文中有363篇、17篇会议论文中有10篇、46篇学位论文中有25篇,其内容设定如此。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性研究。以贫困生为对象设计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或模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拟定方法或模式的有效性。主要探索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效果。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研究。主要涉及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试图说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何重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但这些内容大多数是分散的,即在某研究或论文中只涉及了某方面或一两方面,系统探讨不够。
有研究基于心理学某理论视角或其他学科视角提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者采用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此外有文章涉及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思考和评价。[7]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从研究方法看,大多数研究以思辩为主,主要属于经验概括。从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的问题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或心理健康知识,提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或对策,其研究者多数是高校各院系学生工作者或管理部门人员。少数研究以实证方法为主,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模式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对实验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某种用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内容或模式是否有效的结论,研究者多是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
从研究结果看,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几点共识:
(1)在教育内容上,认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包括自尊、自信、自立教育);培养健康人格;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优化情绪管理能力。
(2)在教育途径上,认为应进行课堂教学渗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普及宣传、应用网络和BBS等现代交流手段、实施心理辅导、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在教育条件上,认为经济资助是前提,应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教育体系,建立有效的预防干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合力,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实施专业辅导和服务。
围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研究所蕴含的教育观的共同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相对较少,水平较低
1996年至2011年的15年间,可查到的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521篇,年均34.7篇,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均216.9篇的数量尚嫌不足。从在校生人数保持在数百万以上规模的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教育需要看,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需更多的关注与尝试。从研究的理论性看,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假设问题、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从实践探索性研究看,数量少,仅有的研究主要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或个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结论限于有效或无效。而对其教育实验中的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或教育的特殊经验缺乏概括和提炼。从论文发表看,权威和核心期刊的论文凤毛麟角,绝大部分文章发表在通俗性期刊或学术性较弱的期刊上。
从学位论文看,共同的问题是研究重点不突出,大多数文章花了较大的篇幅谈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理论和知识,论述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切入点,深入展开不够。同时,由于已有研究数量有限,研究者基本回避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研究高度不够,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无论是理论性研究还是实践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都不强。
(二)缺乏创新
诸多研究从问题到对策或教育措施大多重复相同的问题提出相似的建议。研究综述未受到重视,研究内容的重复难以避免,既未完善和改进或超越已有研究提出的教育措施和对策,也未提出新的有益的措施或对策,研究多缺乏突破点,未能反映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从研究思路看,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占绝对优势,关注点主要在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正。从人的发展、心理积极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极少,缺乏对贫困生幸福感、人格健康发展或心理健康发展等积极方面的关注。
(三)研究成果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专著、教材、教育方案、咨询报告等形式的成果还未见公开出版,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的教育资料少。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提高认识,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们认可,其研究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权威研究机构的支持,成果较多,研究经验较为丰富,具有相当数量的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也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前者研究是前提和基础,却代替不了后者。停留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足以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趋完善。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加强交流与沟通,丰富研究经验。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目前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感性认识或主观感想成分较多,理论高度不够。一要对教育对象即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科学和客观的认识,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假设问题。二要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途径、原则等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对已有研究提出的教育策略或措施进行提升。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性研究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规模小、不系统也未体现持续性,没有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研究者在选择实验对象完成实证研究后,后续的教育实施就从日常工作中脱离了。加强实践探索研究可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从问题出发、着力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效果。也可以科研为先导,针对具体问题立项开展研究,在课题中提升实践质量,通过持续的实践尝试提高研究水平,增强针对性。
(四)增强创新意识,优化研究行为
虽然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研究还不多,但在进行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前,都应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了解,以免在选题、研究内容或方法上简单重复。对相似选题的研究在内容、方法和水平上着力超越,对不同切入点的研究在内容上体现新意和应用价值。
(五)积极应用研究成果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积极主动地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最好的方式还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从选题、研究到成果应用都从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1]何成银.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王益民.当心“好孩子”[J].心理科学,1994(3):175-176.
[3]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0.
[4]宁维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学术动态,2005(3):12-14.
[5]孙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当代青年研究,1996(6):11-13.
[6]杨大刚,张亚志.关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刘风林,郑继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