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模型研究

2012-07-25张启威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3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计量经济学公务员

张启威

0 引言

公共部门工资能不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正常增长,关系到能否调动公共部门公务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公务人员队伍,进而提供高效公共服务的问题。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不同,公共部门工资增长的决定机制也不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用平衡比较机制,即政府在确定和调整公共部门工资水平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现状、财政预算、物价指数等因素,通过工资水平调查,以市场上的私营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为参照,保持公务人员工资与私营企业同类人员大体持平衡并同步增长。

在我国,公共部门一般是指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工资增长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改革开放前,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做法,机关、事业、企业工资制度不分,1985年工资改革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企业脱钩,1993年开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当时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大体持平,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有计划地提高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使国家公务员的实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第一次在法律层面上提出了公务员工资的平衡比较问题,但是1993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的平衡比较没有实现。

2006年1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随后进行的2006年公务员工资改革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定期对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比较,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工资调查指标列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比较每年进行一次,由人事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根据工资调查比较的结果,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工资标准调整的幅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变动等情况和工资调查比较结果确定。在工资调查制度建立前,主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确定。

目前,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试调查。在建立工资水平调查机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研究公共部门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机制。因此,借助现代数量分析方法来分析工资增长问题,找出影响工资总额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立工资增长与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很有必要。

1 数据分析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建立工资总额的回归数学模型,对制约工资总额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排序,从8个因素的时间序列出发建立逐步回归数学模型,最后找出制约公共部门职工工资总额的重要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最简单的、科学的、可靠的回归数学模型,以便用于预测及调控。

工资增长与许多因素有关,应当尽可能考虑足够的因素的建立数学模型,并且根据反映我国国情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才能为工资总量增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建模时,主要考虑以下8个因素:

X1: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

X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用于划分贫困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富裕国家的重要指标。

X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100),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与国家的财政收入、市场供需的平衡、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有关,也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费用,影响工资构成。

X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100),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是研究职工生活与确定工资政策的依据,是调整职工工资标准的重要参数。工资应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保障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X5: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包含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国家主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来间接控制企业工资总水平。

X6:财政支出,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

X7: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通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分类统计的在岗职工人数加工得来。其中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权力和行使国家行政、检察、审判职能,组织协调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活动的独立核算单位。事业单位是指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独立核算单位。在岗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X8:政策变量,我国公共部门工资增长受政策影响,但是除了几次大的工资改革,工资水平变化不大。1993年10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全国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之企业工资也作了相应调整,全国职工工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1994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显著增加,增长速度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可以将1993年以前的政策变量取值为0,而将1994年取值为1。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工资改革,但这次改革主要是改革工资制度与清理规范津补贴相结合,着重建立新机制,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因此,工资增长幅度不大,可以将其政策变量取值为0。

Y: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亿元),指公共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就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包括各单位支付给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

以上述8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X1-X8),对被解释变量Y进行回归建模,样本从1986~2008年共23组样本,样本数据见表1。

2 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一个模型能否反映所研究的经济活动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付诸应用,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来确定,包括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意义检验等。

表1 样本数据

统计检验是由统计理论所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参数估计值的可靠性。通常最广泛应用的统计检验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估计值的误差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是由计量经济学理论确定的准则给出的,主要包括随机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检验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在上述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中,具有共同增长的趋势,因此它们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即多重共线性。经济意义检验是指检验模型是否符合经济意义。检验所得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与大小是否与人们的经验和经济理论所拟定的期望值相符合。如果不符,则要查找原因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出现,采用逐步回归法建模,由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过程中反复修改,从而得到既能有较好的经济学解释,又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上已发生的诸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满足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模型,这样的模型才是稳定可靠的。

(1)以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X1,X2,……X8为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以下模型:

下面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①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是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通常用复相关系数R作为检验指标。R越接近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越高。

模型(1)中,R等于1.000,说明拟合优度很高;

方程显著性检验: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就是对方程总体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作出推断,通常用F统计量作为检验指标。

模型(1)中:F=5500.423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

Fα(4,23-4-1)=Fα(4,18)=2.93

显然模型中的F值远远大于以上临界值,因此模型总体线性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即模型高度线性显著。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并不意味着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重要的。因此必须对解释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通常用t统计量和偏相关系数来检.对模型(1)检验,如表2。

表2 模型中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自由度为23-4-1=18的t分布表及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T0.05=2.101,R0.05=0.444.显然表中,t6>t4>t1>|t3|>T0.05,R6>R4>R1>|R3|>R0.05。

以上对模型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在显著水平95%下X6,X4,X1,X3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按其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起作用的大小排序为:

X6:财政支出

X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1:国民生产总值

X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根据以上回归模型计算总估计值,将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到误差,如表3。

表3 模型(1)的预测值及误差

②计量经济学检验

模型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及统计检验都是以模型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因此必须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因此异方差性可以避免。由于模型参数估计值出现反常现象(X3的符号为负),所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这可能是X3与X4高度相关而导致的。对这两个消费价格指数我们只考虑一个。

(2)考虑去除X3以后的逐步回归方程。仍以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X1,X2,X4,X5,X6,X7,X8为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以下模型:

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①统计检验

模型(2)中,R等于0.999,说明拟合优度也很高。模型(2)中,F=5475.447,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α(3,23-3-1)=Fα(3,19)=3.13。显然模型中的F值远远大于以上临界值,因此模型总体线性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即模型高度线性显著。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对模型(2)检验,如表4。

表4 模型中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自由度为23-3-1=19的t分布表及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T0.05=2.093,R0.05=0.433。显然表中t6>t4>t1>T0.05,R6>R4>R1≥R0.05

以上对模型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在显著水平95%下X6,X4,X1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按其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起作用的大小排序为:

X6:财政支出

X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1:国民生产总值

根据以上的回归模型计算总估计值,将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到误差,如表5。

表5 模型(2)的预测值及误差

②计量经济学检验

模型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及统计检验都是以模型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因此必须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因此异方差性可以避免。逐步回归法的应用,已考虑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因素,且模型参数估计值未出现反常现象(如符号错等),所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③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中变量参数符号均为正,与经济意义相符,参数大小也相符,X1,X6,X4的参数绝对值均在0与1之间,即:

X1: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就增加0.016个亿;

X6:财政支出增加一个亿,工资总额增加0.106亿元;

X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985年的基础上增加1,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增加2.107个亿。

4 结论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工资调整缺乏客观论据,没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每次调整都带来社会舆论热议,原因在于我国没有提出一套合理的工资增长的机制。通过上述分析,从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增长影响重要性排序来看,财政支出对其的影响程度最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次之。当然政策因素也有影响。这个分析结果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的历史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与财政密切相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增加工资,主要依财政状况决定。比较典型的“吃饭财政”,就是指部分地区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如果财政没钱,就一票否决,工资无法正常增长,甚至国家出台的工资增长政策也无法落实。另一方面,部分财力充足的地区,在财政预算外动用地方财力和部门自有资金出台津贴、补贴政策,加剧了地区和部门间的收入差距。这种单纯依财政状况决定工资增长与否的机制,不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

正常的工资增长,应该不仅仅与财政相关,还与经济增长、物价等因素存在客观联系,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今后应该重视这种客观联系,在建立工资水平调查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变动等情况,再根据工资调查比较结果来决定公共部门工资增长,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2]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计量经济学公务员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篮球公务员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工资水平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HAIR AND NOW
图解:数说2014年平均工资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