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比较的统计考量

2012-07-24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效用农村居民

虞 斌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1189)

0 引言

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源于其高度发展的社会保障水平、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日趋殷实的家庭资产总量等等。在分析美国居民家庭何以一直保持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习惯时,除了以上因素,他还特别指出了优质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居民消费中的重要作用[1]。目前国内外财富效应的研究着重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研究,人力资本的研究也侧重于它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对居民家庭人力资本对于消费的影响研究着力甚少,本文将对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发生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并分别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的财富效应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

1 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发生机理

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导致消费的增加。

1.1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导致居民对工作稳定性的信心增强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实力雄厚者,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自身的可替代性小,从长远看,其工作稳定性较强。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对各种学历层次的失业者的未工作时间构成的统计数据分析,学历层次低的人多数处于打零工的就业状态,而人力资本相对雄厚的高学历者,工作稳定性相对较高。工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永久收入预期,人力资本积累越多者,未来的工作稳定性越强,越能形成永久收入预期,从而敢于在当前适当消费。

1.2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使居民对自身职业前景产生乐观预期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配置同样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备相对雄厚人力资本积累的居民个人,其就业前景良好。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历年数据,大专以上人员就业比例较高的行业为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科技服务、教育和公共管理部门,这些行业或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或收入丰厚,或稳定体面。在各自岗位上,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就业者的专业技能日益精湛,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收入会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和职业资历的积累而逐渐增加,消费信心也随之增强。

1.3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带来消费信贷的便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他条件一定时,往往人力资本实力相对雄厚者,其收入也较为稳定和富足,在获取消费信贷时,可相对容易地获得授信额度。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消费信贷资信等级审核标准多以高学历作为优质客户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人力资本的积累可通过相对便利的信贷条件鼓励消费性支出。

2 中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生成机理与LC-PIH即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是一致的。本节首先建立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再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分别进行检验。

2.1 检验模型

在莫迪里阿尼和费里德曼的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设,即LC-PIH理论框架内,可推导人力资本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方程。设计算期为第0期,剩余寿命总长度为T期。δ为效用贴现率,r为资产贴现率。Y和A分别代表收入和财富存量。剩余寿命为T个时期的人在其剩余生命第0个时期看来,他的终生效用为:

这就是消费者基于第0期信息欲使其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而约束函数为初期的财富和未来收入的贴现值总和。即:

由欧拉方程方法,假定消费者基于第0期的信息对本期和t期的支出进行最优化。不失一般性,如果消费者感觉t期消费边际效用高于0期,则会减少0期消费支出用于t期消费,由于边际效用的递减性,这种调整将导致0期减少一单位支出的消费效用成本,最终等于因此而增加的t期效用收益的贴现值,即:

该式就是式(1)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其中右边系数的分子表示在0期省下的单位支出在t期的本利和,它乘以基于0期的t期的边际效用的期望值等于t期增加的期望效用收益。系数的分母表示t期效用按照效用贴现率δ折算到0期。

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则(3)式变为:

为简化分析,假设利率等于效用贴现率,即r=δ,则上式变为:

因为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终生消费受限于(2)式,两边的期望相等,即:

将(5)式代入(6)式,并令T→∞,可得:

此式即构成了本文的检验模型的理论基础,为便于分析,本文的计量模型在(7)式的基础上简化为:

其中,Ct为当期消费,Yt为当期可支配收入,At为本期初的财富,εt为误差项,a和b分别为财富存量和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本文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检验方程据此可设定为:

(9)、(10)两式中XF、RL和SR分别代表人均消费、人力资本和可支配收入,前缀N和C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a2和b2分别代表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a1和b1即为本文所要测定的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力资本的边际消费倾向,即人力资本的“财富效应”。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本节采用2002~2009年中国历年各地区城乡面板数据,历年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且都经过各地区历年城镇和农村消费物价指数平减。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测定,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人均受教育年限等于各层次受教育人口数乘以相应教育年限之和再除以样本人口总数。

2.3 检验结果

用面板数据检验中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其模型具体形式的设定通常有三种选择: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对比前两者的优劣可用F统计量进行,决定后两者的取舍可通过Hausman检验。经eviews6.0软件计算,农村居民样本的Hausman统计量为19.4,城镇居民样本的城乡居民的Hausman统计量为22.6,且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F统计量分别为18.7和24.5,均远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均优于其他两种模型。表1为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计量结果。

表1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检验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每多受一年教育,人均消费支出增加53元。通过在校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财富效应虽然比较微弱,但是统计性质显著。而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统计结果不能显著异于零,说明城镇居民的在校教育未能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2.4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以上检验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比较微弱,这个结果验证了一般的直觉,因为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统计数据显示所有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介于3.8到8.6之间,即处于小学和初中之间,有限的在校教育使其积累的人力资本较为欠缺,在实际工作中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导致其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比较微弱,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每多受一年教育,只带动了53元的年人均消费支出。但是令人瞩目的是,如此微弱的财富效应却比城镇居民更为明显。以下结合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知识的适用性使农村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比城镇居民更加明显

劳动者所学知识对其就业岗位要求的适用性是决定其人力资本财富效应能否发挥的先决条件。按照罗默和卢卡斯的分类,在校正规教育中所学知识为“一般知识”,而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摸索得到的技能与经验为“专门知识”。在校教育传授的多为人类千百年来逐渐积累的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知识,属于“通才教育”,对于较低层次的一般工作,自是应付裕如,但要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必须经受“专才教育”,把在学校所学的普遍规律和实际工作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摸索总结,才能真正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即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较我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层次和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可以得出造成两者人力资本财富效应差距的原因。农村居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多为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统计资料表明其学历多为初中以下,他们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的读写和计算等基本能力,足以胜任其担负的工作。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已指出劳动者基本的诵读、书写和计算能力在从事一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农村居民所学知识和其担负的工作性质基本一致,是其人力资本财富效应得以发挥的首要因素。

反观城镇居民,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的一般知识只能成为其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并不足以构成其职业发展的充分条件。从城镇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供求结构上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各地城镇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统计数据,2002年以来历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各学历层次岗位空缺数量和相应学历层次求职人员数的比例多在0.9~1.1之间,表明各学历层次人员似乎能够各得其所,找到适合的岗位,既然如此,为什么城镇居民以学历层次表征的人力资本财富效应不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十分复杂。本研究认为,其中最重要者在于城镇居民人力资本总体上看来属于“一般知识”,不足以应付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导致应付一般工作有余,而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从事高档、精细和尖端工作,进而获取丰厚报酬的人员仍然偏少。表2显示了2001年以来我国各年度城镇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的供求情况。

表2 历年城镇人力资源市场岗位空缺数对求职人数的比率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力资源市场上,技师、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的人才十分紧缺。尽管通过在校教育获得了“一般知识”的就业人员供求大体平衡,而在实践中积累了“专业知识”的熟练和高端人才却供不应求。城镇人力资源市场上主要缺乏的不是“高学历”人才,而是“高技能”人才。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现阶段来自实践环节的,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滞后,这就是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2)相对高昂的教育成本抑制了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发挥

学习成本的挤出效应也是影响人力资本财富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但其学费也相对低廉,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免除西部所有省区农村学生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此后中东部地区农村也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各地政府还多方筹办了子弟小学,其学费也相对低廉。反观城镇地区的居民子女学习费用,除了正常的学杂费、书本费,还有各类名目的资料费,服装费,食品费,补课费,赞助费,择校费等,甚至在9年义务教育开始之前的幼儿园阶段,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就普遍存在。

除了可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学习费用,与农村居民相对粗放的教育方式不同,城镇居民还因子女教育付出了其他难以计量的“心力成本”或“时间成本”,比如城镇居民普遍存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隐忧,促使家长从儿童的“亲子班”阶段即开始“陪公子读书”,不仅经常主动或被动地亲自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辅导孩子作业,每天还要花费大量时间负责接送。天长日久,家长自身也渐生惰性,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视了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长此以往,过于高昂的城镇居民子女教育的“时间成本”,磨灭了部分城镇居民的进取心,延误了其自身的来自工作实践的“专业知识”积累,这种学校教育之外的专业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组成部分,因而影响了他们职业发展和对自身未来的乐观预期,从而抑制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的发挥。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虽然微弱但是统计性质显著,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为零。经过城乡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积累过程与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较短的受教育年限使农村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较为微弱。但是城镇居民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较低的适用性和相对高昂的教育成本是城镇居民人力资本财富效应低于农村居民的原因。

为使城乡居民适应日益复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事业,使城乡劳动力更多地积累专业技能,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而且能因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对未来产生乐观性永久收入预期而促进其消费。为加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应做好信息服务与政策扶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制定科学合理并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计划,以考核能力为主,提高办学质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教育收费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督导,实行社会化监督,缓解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

[1]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亚当.斯密.国富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效用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