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室前后访视对提高全麻术后患者身心康复效果的观察
2012-07-24姜红卫秦玉梅唐美姣
姜红卫,秦玉梅,唐美姣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河池 547000 E-mail:jhw2298430@163.com)
医学性应激已逐渐被人们重视,手术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源,焦虑、恐惧、抑郁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1];由此产生的应激反应如过于强烈,不仅会给患者增加更多的痛苦,还会干扰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消极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2]。患者在ICU感到精神紧张,主要由于ICU复杂的环境和仪器,见不到亲人在身边而感到焦虑、恐惧。若焦虑、恐惧心理未能及时疏导,可发展成为行为的改变,如兴奋、躁动、强行起床、企图拔管等,严重影响术后的恢复。笔者通过ICU护士术前访视,让患者了解术后入ICU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ICU环境、监护内容、仪器设备的作用等,并对患者在监护期间身心感受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认为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5月我院妇产科、普外科、骨科全麻择期手术后需入住ICU的100例患者,男65例,女35例,年龄11~65岁(年龄<11岁或>65岁的患者均不列为该两组观察比较范围,因其表达和配合能力有限,但我们术前术后同样对他们进行访视),术前均无意识和言语障碍,为首次入住ICU。手术类别:妇科腹腔镜术29例,子宫癌术5例,直肠癌术3例,胆道疾患腹腔镜术20例,胸部疾患手术8例,四肢骨折手术15例,全髋置换术5例,脊柱疾患手术15例。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术后访视组52例,常规组4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术式等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术前访视时间 常规组由病房护士和手术室护士给予术前常规指导,术前术后访视组在常规组指导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术前、术后访视。ICU护士术前1天下午访视患者,因此时病房护士和手术室护士已对患者进行了术前宣教,让患者对入住ICU有了初步的心理准备,在心态上乐于与访视者进行沟通,以便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每位患者访视的时间约30min为宜。
1.2.2 术前访视方法及内容 访视护士先到手麻科,了解第2天全麻术后可能入ICU监护的患者的床号、姓名、科别、年龄;然后到相应科室护士站翻阅病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手术方式、特殊检查结果、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职业、文化水平等;到床旁先向患者及家属作自我介绍,介绍访视者的姓名、科室、访视的目的,让患者了解、接纳访视者,并能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护患沟通。向患者和家属介绍ICU环境、仪器设备的作用、各种监护仪报警声、必要的双上肢约束的意义、术后留置各种导管的意义和时间及不适,如告知患者气管插管术后留置的意义和时间,留置插管过程中会有咽部不适、不能说话等情况;留置导尿管会有很强的排尿刺激及尿不尽感,此为尿管对黏膜刺激所致,而苏醒期人的本能反应为不想排在身上,故须向患者形容那种不适感及尿液会收集到尿袋以解除其顾虑。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各种导管拔出的时间由医生来决定和操作。
1.2.3 复苏期间沟通方法 教会患者未拔出气管导管前与ICU护理人员沟通的简单方法:如打手势、敲床栏、用笔写字等;指导患者掌握深呼吸、咳嗽、排痰的正确方法。告知患者提前拔管和自行拔管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拔管的指征为: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增强、平稳,握手有力、自行抬头超过5s。
1.2.4 ICU有关制度介绍 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一般不安排探视,探视的条件是长期在ICU监护的患者,其家属每天的16:00~17:00可入室探视。让患者与家属理解ICU探视的特殊性,并强调医护人员24h不间断监护制度,让患者与家属安心于短暂的分离(一般为4~6h)。耐心倾听患者与家属对入住ICU的反应与要求,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问题,给予激励的语言,认真倾听,耐心解答疑问。将需带入ICU的常用物品及数量打印成小卡片发给家属,告知手术当天患者入室后送至ICU。监护期间,家属不需门外守候,可在患者原来所住的病房内休息,也可外出办事和吃饭;但必须保持通讯工具通畅,通话后10min左右赶到监护室外。患者回病房前,会电话通知家属到门外等候,让患者一出ICU门口第一眼就能看到家人,心情愉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5 术后访视时间及内容 一般术后第2~3天进行术后访视,此时,患者处于恢复期,术口疼痛减轻,精神状态基本恢复,可正常交流。访视护士(最好安排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的护士去),先到护士站翻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到病房后先进行自我介绍和告知来访的目的。向患者表示问候;查看患者的伤口及各种管道,询问其对ICU环境、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对ICU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满意度调查。
1.3 观察指标
1.3.1 遵医行为 观察患者在监护期间有无躁动,吐气管插管(用舌头向外顶气管导管以减轻插管的不适),自行拔导管(气管导管、胃管、尿管)等行为。
1.3.2 护理工作满意度 术后2~3天,护士对患者访视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了解ICU环境、仪器的作用,病室环境是否影响休息,是否掌握应对各种管道带来的不适,是否掌握用非语言形式与医护人员沟通,有需要时医护人员是否及时处理,护士的服务态度如何,家属询问病情时是否得到解答,转送过程是否平安等。由患者或患者口述家属填写,对ICU护理工作进行评价,评定结果:满意、一般、不满意。
1.3.3 焦虑程度 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该量表共20个项目,每1项有4个等级,最低 1分,最高 4分,总分为20~28分,得分越高,焦虑越明显。此表由ICU护士术后 2~3天到病房访视时向患者提问后代替填写。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结果:术前术后访视组56例焦虑值为(32.64±6.10),常规组 44例焦虑值为(47.31±4.33),经t检验,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访视组焦虑程度低。表1可见,术前术后访视组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中可见,术前术后访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3.1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患者入室初醒时,发现双上肢被约束,而身上留置管道如气管插管、胃管、腹腔引流管、切口引流管、输液管及监护仪导线,患者感到全身被导管和仪器包围,床旁没有亲人,倍感无助,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惧心理,特别是经口气管插管限制了口腔的咀嚼、吞咽及语言交流能力,造成诸多不适,轻则引起人机对抗,重则引起患者自行拔管;文献报道[3],约有8%的经口气管插管拔除为非计划性拔管,即患者有意拔除或因躁动等原因而意外脱出。入室前访视,使患者掌握较多术后监护期间可能引起不适的信息,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明白了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3.2 有助于患者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本组资料表明,入室前访视组患者的紧张、焦虑值明显低于常规组,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ICU护士术前主动接触患者,让患者熟悉有关的护理人员,缩短了护士与患者之间距离,使患者有一种归属感和信服感;ICU环境及探视制度的介绍,使患者在术前就对ICU有一定的了解,术后能较快适应新环境;术前进行有效沟通技巧的训练,术后能运用它们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患者各种要求能及时得到满足,焦虑恐惧感明显减轻。
3.3 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入室前后访视,改变了ICU护理人员只在术后与患者接触的传统习惯,从单一的术后病情监测,转为全程、全方位的护理,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要。监护期间护理人员不仅严密地观察记录病情变化,遵医嘱及时进行各项治疗,还为患者擦汗、吸痰、清理呕吐物和大小便、翻身等,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举动,让患者充分体会到“优质护理”的好处。ICU是一个封闭的治疗场所,护士所面对的患者大多是昏迷或药物镇静状态的患者,护患语言沟通的机会少,护士与医院其他科室的人员很少见面。通过访视使ICU护士有机会熟悉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增进医护之间的沟通,同时提高护士与普通患者沟通的能力。
3.4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在未开展入室前后访视前,我们曾经遇到过4例全麻术后监护患者和家属的投诉,均因不理解探视制度、ICU工作的性质和患者麻醉初醒时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引起的。开展入室前后访视,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同时了解ICU工作的环境和有关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也能及时掌握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工作的评价,及时发现纠纷隐患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
[2]李向青,刘风英,侯宗芹.术前访视对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7(20):74.
[3]张伟英,谈锦艳,王永琦.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