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稳既要清“前因”,也需抑“后果”

2012-07-20

环球时报 2012-07-20
关键词:承受力社会秩序舆论

社评

全国维稳工作会议本月17日举行,在离十八大召开只剩几个月的时候,维稳工作面临一场考试。

舆论场上经常能听到对维稳的不理解甚至嘲讽,然而对中国这么大、又处于矛盾多发期的国家来说,维护稳定是发展人民福祉的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在任何国家都会招来部分误解,有时甚至会费力不讨好。

舆论场通常是民间最活跃人群和意见的聚集地,这里盛行尖锐,鼓励对抗,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合力中比较激进的一部分。而维稳工作恰恰是要维护国家的大体,追求合力本身的平衡,因此舆论中有一些对维稳工作的微词是正常的,它们不代表社会对维稳的总体态度。

快速崛起的中国逐渐将自己置于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上,未来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会对中国国内环境产生一定塑造力,维稳工作的复杂性将因此增加。

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应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让全社会有所认识并理解。维稳其实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因此它不该仅仅是官方努力去做的事,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应是维稳工作的奢侈。

维稳切忌被简单化成“不出事”,维稳首先要清除“出事”的原因,此外要增加社会对“出事”的承受力。如果清除隐患做得不好,维护不出问题就会很累。而如果社会承受力不足,一旦“出事”,是小事也会变成大事。

十八大召开在即,各地尤其是北京当然要减少“出事”,相信在这方面有关部门依法做了不少功课,对于消除各种事端背后原因的“治本”,各地也都在加紧下工夫。但是提高社会承受力,也应是这个时期维稳工作的重要部分。

在做了各种预防之后,一旦还是“出了事”,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遇事解决问题并认真总结经验,这应是维稳工作的常备态度。十八大之前出一件事,不应比在其他时间出同样的事具有额外的特殊意义。

十八大之前的重点维稳,不应被理解为这是“绝对不出问题”的一段时间。如果哪个地区将这设为目标,那么该地区的社会秩序在人们的心理上反而会变得脆弱。个别有非正常诉求的人和力量反而会借这段时间闹事,以此向政府和社会施压。敌对势力更要借机挑事,搞不出大事也要千方百计搞出点动静。

维稳既需要严肃认真,也需要平常心,需要国家多层面、多角度的政治自信。中国地域辽阔,发展很快,不平衡呈流动性的生生灭灭,各种利益诉求完全在法制框架下谋求实现很难做到,必有其中一部分试图追求法外及规则之外的特殊解决,因此维稳工作再缜密,也会有少量冲突遗漏出来。

维稳能力的表现除了“少出事”,还在于在“出问题”时能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它,使它的实际影响不获得非正常扩大。就中国现阶段来说,后一项能力相对薄弱,它的建设因而更加紧迫。

“少出事”当然很重要,但要避免将维稳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到这个环节,而应把它真正还原成上述全过程。那样的话,维稳的压力将得到分散,在抑制“前因”和“后果”方面都获进展。

或许维稳工作应当逐渐“脱敏”,它应当做得更加理直气壮,它也应当融进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促进中国人实现无数具体梦想的最大基础建设。

猜你喜欢

承受力社会秩序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骆驼之死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民间社会规范对社区秩序的构建意义
荒唐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