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发展浙商回归经济的对策研究

2012-07-18应焕红

观察与思考 2012年12期
关键词:浙商浙江经济

□ 应焕红

一、浙商回归发展现状及其历史必然性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关心支持海外省外浙商发展,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积极引导省外浙江人回乡兴办高层次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①《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日报》2011年1月25日。

浙江省目前有超过64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占全省总人口10%以上;创办企业超过26万家,投资总额近4万亿元。早在2006年浙江首次把“引进内资”确定为政府工业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并启动实施了“省外浙商回归工程”。通过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在外发展并壮大的浙江籍资本回乡投资创业,吸引了不少省外甚至海外浙商回乡创业,投资总额达数百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至今,省外浙商共回浙江投资创办企业2630多家,投资总额达990多亿元;而同期全省引进内资项目为4987个,协议投资金额8450亿元,省外浙商在浙江省引进的内资中比例很高,温州、台州等地这一比例更高达70%。杭州、台州、丽水等地,积极鼓励和吸引浙商总部回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发挥省外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的媒介作用,打造省外浙商回归基地,完善省外浙商回乡投资政策和建立完善省外浙商回归信息互通共享机制等举措,2010年共引进省外浙商回归项目169个,省外投资额317.88亿元,到位资金89.1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130.4%和53.9%。

据浙江省经合办统计,2012年上半年浙商回归引进成效显著,1—6月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达到708.6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78.2%。从上半年到位的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分析,属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项目、重大产业项目等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60.64%,一、二、三产项目到位资金占比分别为0.75%、51.30%、47.95%。同时,1—6月份浙江省投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扭转了最近几年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这些回归项目,普遍带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投入大、外向度高等特点,符合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广大省外浙商已经成为浙江省扩大对内开放的主体力量。实力壮大后回乡的浙商无疑有利于浙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给浙江提升产业层次带来一次不可错失的良机。回归浙商参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浙江经济竞争力。

浙江优良的发展环境赋予浙商回归发展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浙商回归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以前浙商“走出去”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回到浙江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浙商回归发展既是企业投资的理性选择,也是在外浙商的乡情、亲情、友情的体现。在外浙商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具备了产业扩张的能力。鼓励省外浙商回乡投资创业,能促进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浙江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机制相对成熟,产业配套较为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对浙商回归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虽然浙江在资源上优势不明显,但整个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经济环境都非常吸引人。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浙江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与诚信为先的商业文化积淀,浙江的金融生态也是国内最好的。浙江各级政府的管理观念与服务意识也比较到位。

二、浙商回归工程实施中遇到的矛盾和困境

(一)资源瓶颈与高额成本

作为有名的“资源小省”,资源瓶颈是浙商回归的首要矛盾。以前因为浙江本土资源的缺陷,浙商们外出创业。随着国家加强对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要素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投资要素的瓶颈制约在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目前可以说土地、劳动力这些要素的瓶颈制约更为紧张,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吸引浙商回归更是一个难题。

土地紧缺是浙商回归投资的瓶颈之一,不少浙商想要回归却发现没有空间,回归无地可用的瓶颈仍未突破。因为土地指标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回归工程项目悬而不能落地。即使是回归落地后的优质项目,由于发展空间的限制,也面临回归后限制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如吉奥汽车集团从上海回归台州投资兴办皮卡、SUV整车生产线,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生产、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整车生产企业,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确认为全国44家整车出口基地企业之一,并提出了“打造世界最大的皮卡生产基地”的宏伟蓝图。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吉奥汽车公司在台州的生产基地实际占地面积仅280亩左右,不仅影响了目前皮卡、SUV的生产规模,规划新建微型面包车的生产线也只好望洋兴叹,吉奥只能另行谋地扩张。黄岩市处于内陆地区,每年可供经济发展用地极少,致使许多企业纷纷外迁,加上有些回归工程对区块、区域指定面积较大,从而引起指标、规划、征地、供地等矛盾,而现在工业用地又一律实施招拍挂,这为回归工程带来更大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岩“浙商回归工程”的深入实施。回归浙江投资可能面临的高额成本也是令不少省外浙商为之踌躇的问题,浙江各地商务成本抬升提高了回归企业发展成本。例如杭州商务成本抬升就增加了在外浙商回归投资的发展成本。

(二)配套政策与投资环境

在浙江投资的配套政策不如中西部地区。有位企业家在新疆阿拉尔市投资矿产多年,当初投资新疆时,当地政府给出了优越的政策:前3年最高可获得60%返税,工业用地按出让最低标准50%确定,开工前政府甚至负责完成“三通一平”,平时的用水用电也有优惠政策。①姚恩育:《浙商回乡投资的六大纠结》,《浙商》2012年第6期。

当前,一些浙商回归工程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回归企业家对家乡的投资环境还有点“水土不服”,感到投资软环境、办事效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回归项目落地难,供地慢,环境不配套,影响了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在温州,土地资源的供给、生态环境的改造、交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都是温商回乡投资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金融环境与人才制约

浙江的金融环境,一直是省外浙商关注的焦点,其中最突出的一大问题是贷款。由于浙江经济主要依靠民企,而目前信贷政策在民企上的待遇远远低于央企和国企,使得民企资金异常紧张,高利贷盛行,民间借贷成为必然。但是政策上对于民间借贷的界限把握不够明晰,民营企业家在民间借贷上风险很大。

浙江的人才制约也是一个制约浙商回归的因素。比如在温州,一直以来,当地难以留住人才,这成为了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留不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房价,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推出更多举措,把人才素质提升纳入人才引进整体规划,部门与企业间加强沟通协调。

(四)社会资本与家庭环境

回乡投资对于不少企业家而言,意味着重新开始,除了经济环境之外,社会环境对企业家的影响不容小觑。回归投资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家,虽然他们在外打拼、事业有成,但一些职能部门仍然以过去的“老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缺乏理解,不够信任;有的因为是本土企业的缘故,不愿多接触,对他们关心重视不足,服务欠缺。

家庭因素是让不少浙商为之纠结、迟迟不能决定返乡的重要原因。对于一部分少小离乡古稀才归的第一代浙商家庭而言,很多人的子女对于浙江并没有归属感。对于他们而言,立业之地才是“家乡”。在这些老一代浙商的回归问题上,子女态度往往并不热情。

三、积极发展浙商回归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对浙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引导机制,促使在外浙商和外迁浙商更加积极地‘反哺’浙江经济。”②向荣:《浙商的“外迁”与“反哺”——基于从“浙江经济”到“浙江人经济”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一)完善回归政策、有效政策保障

作为政府如何服务好浙商回归工程,需要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深化职能部门改革,加强与回归工程的项目对接。第一要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到实处,让回归浙商有地位、有荣誉、有实惠。第二要完善浙商回乡创业政策,要让省外浙商享受到与引进国内和海外投资相同的待遇,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融资贷款、人才集聚等方面要提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设立浙商回归投资园区。第三要出台一批力度更大的政策,特别是在支持设立浙商总部、减轻税费负担、支持拓展市场、鼓励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努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优化创业环境、优质服务保障

企业对政府最大的期待不是给多少优惠政策,而是希望政府工作效率更高。政府要做的是企业做不了的事情。第一,政府要减少审批立项,简化程序。目前企业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审批立项多,程序复杂。要进一步简化有关行政审批手续,对浙商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实行全程服务,促进回归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第二,政府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要优化发展环境,相关部门必须从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改变作风,从被动等待上门到主动上门服务,设身处地替企业考虑,想方设法替企业解忧。第三,政府要营造环境帮助企业。政府要营造优越、适宜的社会环境,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留住员工。要进一步解决浙商回归发展遇到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口岸通关等方面的不便,加强对回归浙商的权益保障。

(三)完善回归载体、丰富回归途径

浙资要回归,项目是关键。项目是吸引浙商资本回归的“凤巢”。第一,要编好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在对浙商进行深入调查摸清投资意愿的基础上,编制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适合浙商投资的项目。要鼓励回归浙商从事高科技、高效益、少耗能、少占地的产业。并且利用网络和电子化的手段,及时更新,时时传递。第二,每年要定期召开一次回归项目对接会。第三,建好浙商回归投资互动网站,建立信息站,使回归工程常态化。丰富回归途径,一是以项目投资方式的回归。包括项目投资和股权购买,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大项目带回家乡。二是以总部经济的方式回归。三是以智力合作方式回归。发挥浙商企业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与家乡企业开展智力合作。四是金融存款方式回归,将企业资金存回到当地金融机构。五是以在外服务家乡的方式回归。如利用营销网络的优势推销家乡制造产品,协助家乡开展国内合作交流,做好国内引进工作。

(四)加强组织沟通、浓厚回归氛围

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的企业家精神的地方,发展回归经济要继续发扬浙商的“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务实经营、普遍低调,态度谨慎、积极稳健,埋头苦干、节俭吃苦”的企业家精神。①张仁寿、杨轶清:《浙商:成长背景、群体特征及其未来走向》,《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6期。要加强对浙商的组织与沟通,加强组织保障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政策引导,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基础工作,切实加强浙商回归工程的工作保障。第一是要为浙商构筑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与浙商的沟通和联系。第二是完善回归联络处等组织,协助家乡开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及其他合作交流活动。第三是搭建回归项目落地平台。在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中设立承接回归项目的平台。第四是加强参政议政平台建设,给浙商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第五是在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开设浙商访谈的专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思想文化交流。第六要进一步拓宽海外联系渠道,继续坚持到海外人才密集地区开展招才引智工作。

(五)加强资本引导、发展新兴产业

浙江作为资源小省,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都很缺乏,如果还沿用传统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能否招来好的项目,乃至如果有大量项目涌入,城市环境能否承受,都还是个未知数。浙江资本并不短缺,但传统领域发展过度过剩。回归经济应该是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上有所突破,而不是在传统产业模式上的简单重复。做好浙商回归工作,除了政府营造较好的经济环境外,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从低端向高端转化,资本、技术等各种力量相互融合。当地政府应做好资本引导工作,鼓励回归浙商发展新兴产业,让当地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浙江省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要予以用地保障;开辟浙商回归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加快办理;实行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工作联系制度,积极做好项目用地报批、审核等。

(六)发展民营银行、完善金融环境

浙商回归后的项目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企业自身外带回来的有限资金,金融机构融资仍然是首选。但动则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对单一银行的融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民营企业与民间金融是孪生兄弟,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只有民营的中小型银行才能解决。要打破垄断,积极发展民营银行,让民营资本参与竞争。只有发展民营银行,通过竞争促使银行改进服务,降低贷款利率,才能解决中小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作为回乡投资热点的“总部经济”,将会促进金融机构的聚集化发展。总部企业通过成立全资的金融机构或参股金融机构延伸了金融产业链,经营范围逐步从实体经济领域向金融领域扩展,并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客户。“总部经济”将会扩大金融业配置资金的规模。总部企业通过资金池管理方式,对集团成员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金往来实行统存统贷。资金集中管理大大拓展了总部企业所在地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扩大了资金来源和运用规模。

猜你喜欢

浙商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文化浙商亮相世界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马云为世界浙商大会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