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婚恋习俗的心理解析
2012-07-17王海涛康绍喜
王海涛,康绍喜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昆明 650500)
引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意识,也就有了对自身心理生活的朴素、直观理解和解释[1]。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2]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普米族人口为33600人。他们在“万物有灵”的信仰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人与万物生灵之间平等博爱的和谐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3]普米族居住的三江并流地区(见图1)周围地势险峻、江水湍急、交通闭塞。造成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长期生活在该区的普米族形成了勇于探索、好胜、敏锐、团结、勤劳、朴实、直率的性格特征。
图1 中国普米族居住区分布图
民族风俗是该民族日常社会生活中长期流传和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风俗是一个民族思想观念的外化。民俗是民族心理素质的物化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具有时代性、稳定性和积累性。[4]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部落都有其婚恋的方式,它以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恋行为与意识。普米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作为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隐含着普米人对婚恋的理解和态度。
心理活动有着文化限域,民族文化是心理学传承和流传的土壤和根基。只有在特定文化传统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特定的心理传统。[5]普米族作为一个有包容传统的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形成的婚姻和恋爱方式得以比较鲜活地保存下来。并以强有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渗透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使他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呈现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审美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的。
本文根据笔者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文献查阅,对世居的普米族进行深度访谈,对普米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深入了解,从中透析其婚恋心理。
一 姑舅开亲,渴望安定生活
普米族婚姻多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选择婚配由父母做主,盛行姑舅表优行婚配。当笔者在访谈中问及为什么亲戚之间通婚时,胡继新老人说“这是普米人的老规矩,舅舅家养女,姑妈家有份,找舅家的姑娘,亲上加亲,是一桩美事,我们家认为这是天福,后辈不得违背。”当然他也说明了由于当前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三代内的直系或者旁系亲属不允许通婚,所以现在这样的姑舅两家结亲的事实往往在三代以外进行。普米族进行姑舅表结婚是为了加进亲缘关系,巩固本家族的亲密团结。而更深层次的动机是为了本民族人丁兴旺、兴盛繁荣。这也是表达了他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作为智慧的普米族,他们对世代坚持“舅霸姑婚”的习俗有着他们的解释。普米族认为在保持氏族组织的社会里,交互从表(指兄弟们的孩子与姐妹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通婚,而且还常常是指定婚姻。因为在氏族社会中,如果是父系氏族,则兄弟们的儿女就属于同一氏族而不能通婚;如果是母系氏族,则姐妹们的儿女就属于同一氏族也不能通婚。但是,兄弟们的儿女和姐妹们的儿女却始终属于不同的氏族,所以完全可以通婚。可以这样说,如果两个氏族构成一个通婚的两合组织的话,这种婚姻就是世世代代的兄妹相婚,而且通婚的世代越久亲缘关系就越近。[6]
二 早婚但不同居,保守的性爱观和忠贞的爱情
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所以在普米族中有“过完大年就成人”的说法。举行“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的成丁礼后,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7]定过亲的普米族在“穿裙子”和“穿裤子”后开始陆续的进行结第一次婚。请亲戚朋友到男方家,做猪膘肉招待,主要目的在于认男女双方的亲戚。同时男方会给女方准备一份定亲信物,一般是由玛瑙做成的项链。送了定亲信物之后就意味着再不可反悔。结婚后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己家里生活。结婚三年后,进行第二次结婚,又叫结大婚。大婚时,新郎将新娘接到新郎家,但三日后新娘便回家居住。在普米地区流行有“三回九转接新娘”式的婚礼,成年女子长期过着不落夫家的生活。按照旧的习惯,姑娘在一迎二迎之后就住夫家,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8]多数普米族女性一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娘家才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定居男家,双方一起进行田间活动,出双入对,进行比较自由的交往。普米族婚后对自己的配偶忠贞不渝,无论是疾病还是贫穷,都是从一而终。近年来虽然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但普米族的离婚率依然很低,对离了婚的人评价也很低。这体现了他们对配偶的忠贞和对婚姻稳定的捍卫精神。
三 男女分工明确,婚姻角色分明
普米族中对女性禁令很多。普米族自从进行穿裙子后,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男性的普米族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交场合去,而对于普米族的女性来说恰恰相反。如在每年祭祀山神的时候,“穿裙子”后的女性就不得参与。如果不按照该规定行事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不敬,受到家人和本村族长的惩罚。“穿裙子”后的年轻女性只能在火塘的下方蹲着,到其他家去也一样只能在火塘的下方活动。若不小心走到了火塘上方祭神处,也会受到强烈的指责。一般男性坐火塘右边,火塘左边是老年妇女入座的地方。在家女人不可以在长辈和男人的床上去坐。有的人家还在房屋上设置了两扇门,男人从右门进,而女人只能从左门进。在家女人不可以上楼,在外女人不可以爬树等。
男女分工很明确。丈夫多进行外出农业劳作和技术性强的工作,参加各种社交礼仪活动;妻子则往往不参加。妻子闲时一般在家带小孩、做家务、纺织缝补,农忙时节也会在田间劳作。普米族女性在教育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上学,只在家里学习缝补纺织。在深入访谈后了解到,这些规则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女性进入青春期之后,出现的月经被认为是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如果不限制她们的活动范围将会冒犯神,整个村民都可能会受到神的惩罚。而并不是认为女人的地位比男人的低下才对女性进行各种活动限制的。
四 用歌装扮婚礼,积极的婚姻倾向
普米族的礼俗很多,每个程序都不可轻易忽略。而且各种仪式上几乎都有民歌相伴,结婚整个过程都要以民歌来表现。普米族认为结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姻不仅仅是结婚双方两个人的事,婚姻的好坏还直接涉及到双方家庭、家族、整个村落、甚至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普米族的婚姻礼俗用歌声来装扮,表达了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及其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祈祷。在丰富的结婚歌曲中有《认门调》、《接亲调》、《关门开门歌》、《迎亲歌》、《祝福歌》等等。在婚礼歌中,《关门开门歌》很具特色。当接亲人来到新娘家时,主人家关上大门和客人对唱《关门开门歌》,待宾主对答完毕,接亲方可进屋休息。《关门开门歌》的曲调优美,歌词生动有趣。歌这样唱道:
主人:东方有只白绵羊,绵羊嘴巴像海螺;姑娘们手拿海螺锁关了海螺门,三天早上接亲的人们走不成。
媒人:东方有只白绵羊,绵羊嘴巴像海螺;小伙们手拿海螺钥匙开了海螺门,三天早上接亲客人高高兴兴走得成。
这类歌曲在婚礼上有重要地位,情感真挚,气氛活跃热烈,音调优雅甜美。歌词多用鲜花、玉石、海螺、仙境等形容姑娘的美丽、勤劳,用大山、松柏、金刚等形容小伙子的勇敢、善良,既形象生动,又富于哲理。
自古以来,普米族就有传统的载歌载舞的活动。普米族将这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活动称之为跳锅庄舞,又叫“打跳”。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歌舞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通常在结婚的日子里,跳锅庄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跳锅庄的场面往往热闹非凡、通宵达旦。在跳锅庄舞的过程中,新郎新娘双方及其家人会按照笛音的旋律进行单个对歌,也有集体对歌,又叫“对调子”。对歌内容主要描述男女双方从认识到结为夫妻的细节故事和对新人的祝福。整个跳锅庄的场景充满热烈欢快的气氛。随着大家的歌声响起来,载歌载舞,一片欢乐景象。这既表现出普米族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普米族对浓厚浪漫气息的追求。
五 传统的择偶方式,缺乏婚恋自主性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中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恋爱是比较自由的。由于普米族和其他民族如傈僳族、彝族等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特点,使得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也比较密切。有的普米族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族外婚也逐渐开始普遍出现。其婚俗杂糅了几种民族特征,各区域之间的风俗存在差异。但是纵观普米族的各种不同婚俗,他们择偶标准单一。仅凭一两次的见面就约定终生,多为父母包办或者上门说媒的方式,普遍缺乏婚恋的自主性。
永胜一代的普米族仍然延续着指腹为婚的独特婚姻方式。这种婚姻完全由双方父母意志来决定,儿女没有反抗的余地。指腹为婚是指双方家长,在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即约定婚约。如果出生以后两个孩子都是男孩,那么他们就结为弟兄;如果双方都是女孩,那么就结为姊妹,又称作“打老庚”;同时又找到年纪相当,门当户对的人家定亲,即称“娃娃亲”。指腹为婚或者定了“娃娃亲”之后就不得反悔,定亲的普米族婚姻也极少离异。在访谈中了解到定过亲的普米族也经常存在长大以后双方并不中意的情况,但大多数人依然本着尊敬父母,遵守民族信仰的传统,也会按照风俗要求进行结婚。20世纪80年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对定过亲而不中意的婚事开始采取一定的反抗,进行和解退亲。提出退亲的一方一般要根据具体经济条件进行一定的物质赔偿。指腹为婚的习俗延续表现了普米族择偶方式的保守性,也表现了他们对婚姻稳定的要求。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这和宁蒗泸沽湖居住的摩梭人的婚俗很相似。“抢婚”是男女双方通常相互喜欢,但是婚姻受阻,因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这在体现普米族对自由婚姻追求的同时也暗示了普米族青年男女对婚恋对象选择缺乏自主性。
六 装箱仪式和哭亲,亲情的延续
装箱仪式极其严肃,它意味着骨与肉的分离。姑娘出嫁的前一天,家中就大办酒席宴请乡邻亲友。到了深夜,男方家托媒人给女方家送去一套供新娘出嫁当天穿的衣服和一份数目成双的烟、酒、糖、茶,以及给新娘母亲的一件“奶母衣”。媒人走后,女方家开始举行装箱仪式。在装箱仪式上,女方所有的长辈都要到场。箱子共有两只,一只装苹果、梨、板栗、核桃之类作为新娘到婆家认亲时的见面礼和给扛箱者的酬劳。另一只箱里装八升或十六升的米,作为到了婆家后未下地做活期间的口粮。在箱子的四角和中间分别放上成双数的意为财茂粮丰的钱与象征生活甜蜜的红糖一盒。接亲以后,姑娘将成为男方家人,从此骨肉分离,在场的人都激动的失声痛哭,犹如生离死别。这样的仪式强调在结婚以后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将亲情一直延续下去。
七 关媒人对歌,对婚姻的承诺
在普米族成婚中媒人的角色十分的重要,各种结婚仪式媒人都必不可少。媒人一般是男方专门邀请村里比较有威信的长者担当。普米族婚礼十分隆重,仪式颇繁。一旦选定了媒人,那么大小事情都必须由媒人主持,做婚姻的见证人。其中接亲时的“关媒人”仪式严肃而活跃,充满情趣。当接亲的人欢欢喜喜来到姑娘家时,主人家便把大门关上。这时,媒人要放开歌喉和主人家对唱《关门开门歌》。待几经对答,主人家则把大门打开,让接亲的人们进屋休息。媒人却被推入单独的屋子随后关门上锁,至此“对歌”便开始了。对歌的内容很丰富,主人家会随意提出一些道德礼节,或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叫媒人回答。对唱时,来客在堂屋里纷纷坐下,目睹“对歌”的结果。如是媒人对输了,无话可答,那么媒人要在小屋里呆着。这期间媒人就在小屋内不得自由,直到想出法子来让女方满意为止才让媒人和接亲人一同上路;如果媒人把主人家所提问题都答对了,那么主人家便立即很有礼貌地打开门,把媒人请出来。说一番道歉的好话,并让媒人坐在最上席把新酿的“苏理玛”(一种普米族自己酿制的水酒)先敬给媒人品尝。之后,男女双方亲戚互敬用牛角盛的酒,以此来祝福一对新人幸福。
八 漫天星辰才能接进门,特殊的婚姻寓意
普米族的婚礼多选择在冬天农闲时节结婚,还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好良日。结婚当日,必须等待天上的星星闪烁的时候才能将新娘接进男方家门。这象征着普米族人丁兴旺,结婚后的夫妇能生很多的孩子,就如满天繁星一般多,孩子如同天空闪烁的星星一样有灵性、聪慧。同时,天上闪烁的星星也如同满山遍野的花朵,遍地的金银财宝,这也象征着夫妻结婚后能过上幸福而富裕的生活。普米族人口少,所以特别重视繁衍后代的能力。在普米族的婚姻中很多习俗礼节都强调了希望在结婚之后儿孙满堂。其中普米族在男女结婚后,要等到女方生了孩子以后才到男方家居住,这也是一种及其重视女性生殖能力的表现。漫天星辰里将新娘接进新郎家的习俗虽然没有特别的科学依据。但是,从中却不难发现普米族对婚姻的美好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九 不可省略的习俗礼节,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价值观
男女方结婚时按照双方的具体经济条件来举办婚礼,每个婚俗的程序都必不可少。但是在排场上却不攀比,男方在婚姻中只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在“敬锅庄”时给女方准备些分给女方亲戚礼物的食物和钱,而女方从不会主动要求。同样,在女方的装箱仪式中,装的东西多少也是按女方的具体经济条件,男方也不会对此做出要求。结婚以后,夫妻对待双方的亲戚都一样,称呼也完全一致。孝敬双方父母是夫妻的天职,任何一方都不会偏袒自己的父母。
结语
婚恋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的生活、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正是普米族特有的传统习俗使得他们的种族更加完整的得以保留,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的生态居民。在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的今天,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先进的文化。这些使普米族的婚恋习俗呈现出多元形态,但其主流充分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共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普米族指腹为婚习俗,姑舅开亲及男尊女卑等现象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同时,富有浪漫气息的结婚仪式,夫妻双方忠贞不愈,坚持以感情纽带为基础的婚姻价值观;渴望安稳幸福生活的婚姻动机;推崇知恩图报、维护亲情延续等婚恋观是值得借鉴和延续的。这也体现着他们追求安定、繁荣、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愿望。
[1]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中西文化心理学传统夸文化解析[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217.
[2]杨照辉.普米族文化大观 [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64.
[4]杨昌儒.民族理论概要[M].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111.
[5]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1.
[6]张铭远.洪水神话新考—兄妹婚与生殖信仰[J].多角度研究,1999:51.
[7]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中国民俗文化[EB/OL].http://www.zgwhw.com/news/msly/.
[8]严汝娴.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376.